第13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得道的人處在這個世間,“不將不逆,”“逆”就是歡迎,“將”就是去將就去執著,既不執著也不歡迎,任何事情來了也不拒絕。你說今天我倒霉了,遇上很不痛快的事情,也沒有什麼倒霉,你天天都很舒服,不岔入一件不痛快的事,那個生活太單調了,需要來個不痛快隔隔,因為不痛快過後,來個痛快,你不曉得多高興,所以一定要這麼調節一下。所以好的與壞的來了,“不將不逆”,不歡迎也不拒絕,聽其自然。“應而不藏,”就是鏡子照東西一樣的道理,“物來而應,過去不留”,心中不藏,一切恩怨是非,不是沒有是非善惡,都有,過去就不留,此心很平靜。“故能勝物而不傷。”你修養到這樣才能入世。這是道,最高的境界。

  內七篇到了這一段,是一篇大結論。這一段很重要喲。現在是工商業的社會,大家那個生活呀,忙碌得自己已經不是真人了。父母把我們生下來,等到一長大,那個真人跑掉了,活著的都是假人,不是至人,都是這個物質環境忙碌得昏了頭了。真抓住自己是一個人,應付二十一世紀的時代,必須要《莊子》這一段,《應帝王》入世,能夠這樣,就可以“勝物而不傷”,才能不被物質所打垮,不被環境所誘惑,才不會傷害到自己,做到我還是我。

  我們平常研究《莊子》,翻開來,總把一條魚變成大鵬鳥,看得很精彩,那個一點都不精彩,那是電影的GG,序幕,真正的精彩在《應帝王》這一段,這一點只出世之道入世之道都講完了。但是你不要看著容易,這個道理很有意思,很有意思你就做不到,就是我經常講的,我們人生只有十二個字:“得得破,忍不過;想得到,做不來。”這就是我的咒語,是無上咒,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莊子這個道理,我們一聽非常有理,但做不到。要怎麼樣做到呢?對不起,從《逍遙遊》第一篇開始,就要有這個道的修養,有這個道的修養,才能真做到這樣,所以很難了。相反的來說,你如果在道理上認通了,沒有道的修養,能夠做人做到這個檔子,前面所講的至人之道,都得到了,自然就會成功了。正反是一樣的道理。那麼下面,莊子的習慣,有一個話頭給你參。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渾沌初開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

  “帝”代表主宰,南北極各有一個主宰,一個叫“儵”,一個叫“忽”,這兩個主宰分區而治。他們不用競選的,天生來就是如此。我們一般講話,你這個人太疏忽了,規規矩矩照古文寫,應寫作“儵忽”。疏忽這個術語是從這裡來的。注意喲,莊子很少提到東西,只提南北。中央有個主宰叫“渾沌”,不是我們吃的餛飩,這個渾沌,就是陰陽合在一起。其實我們吃的餛飩,肉啊麵粉啊等包在一起,原始的意思就是從渾沌這兩個字的觀念來的。

  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這兩個傢伙的名字叫儵、忽,一聽就知冒昧得很。換句話說,儵的外號叫冒,忽的外號叫昧,合起來就叫冒昧。這兩個冒失鬼,經常在中央老闆那裡會面,“渾沌待之甚善”,大概渾沌請他們吃了餛飩。他們覺得渾沌太好了,就想報答渾沌,想了半天,想到了世界上的人,這些人都聰明,為什麼呢?因為臉上有七個洞。人臉上有了洞,眼可看,耳可聽,鼻可呼吸,這些多重要啊。可惜這個渾沌老兄,臉像湯圓一樣是圓的,他沒有開竅,太混蛋了。所以,唯有一個辦法報答渾沌的就是使他開竅。兩位冒失鬼就到工具店買一個工具箱,每一天給渾沌開一個竅,七天開了七個竅,渾沌死掉了。餛飩死掉了就變成麵包了,這下完了。莊子就是那麼幽默的,所以讀《莊子》有時我們會讀得笑的。你要學風趣的文章,就要學《莊子》。

  所以你們打坐的人,有時候碰到氣脈渾然,入定了,第一步就要得渾沌的境界,這是道家的術語。真得到渾沌境界的時候,不是昏沉,那是真正的定,六根不動了,內外隔絕了,本身內部的氣脈也不動了,氣脈都通了嘛。你如果又想使什麼河車轉動,任督二脈打開,那中間的渾沌就死掉了。修養入定,必須進入渾沌的境界,才是修道的基礎,然後才能陽神出竅。所以,一般人修氣脈、轉河車、修三脈七輪,為了什麼?為了回到那個賣餛飩的家裡去,那得道基礎就有了。

  附:本作品來自網際網路,本站不做任何負責版權歸原文作者!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