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又比如有人講話,我們在聽,同時也分別對與不對;或懂得多少,這些都是想的作用。思則沒有這個妄想,有個禪師作過比方,等於欠人家錢,明天就要還,可是沒錢還,今天儘管在這裡打坐,聽佛學,研究什麼,可是這件事情拿不開,這就是思的作用,一股力量永遠在那裡吊住。

  “想”實際就是“思”,一個粗一個細而已,這是意識境界的分別心。在我們未成道以前的眾生,思想分別是與生俱來的。嬰兒沒有第六意識的分別心,可不能說他沒有思想,思想不是分別心,昏擾擾相還是有的。隨著年齡增長,分別也漸漸增長,所以小孩思想比較天真,也比較純淨。人很可憐,越長大越不可愛,越老越討厭,因為第六意識增強了,染污慢慢加多,並且增加得很厲害,生活習慣,是非善惡等等,終覺得自己的對。

  這個慢慢形成的,變成習慣的就是思。思變成業力,變成種子,帶到來生。所以,許多先天的意識習慣,就是前生帶來的習氣,使得每個人個性不同,有人愛笑,有人愛生氣,都是前生帶來的。

  因此,叫我們萬緣放下,一切皆空,可是思這個東西是否空得了?假定這個空不了,而認為意識清淨境界就是空,那就自欺了,抵不住事的。到最後上了氧氣時,你的功夫、佛法一點都沒有用,千萬不要搞錯了。可是許多用功的人,都在這上面轉,這是般若智慧不夠,見地智慧不清,行願不夠。真正的善根沒有發起,般若是不會來的。所以金剛經只講兩件事:一件講般若,一件講功德。為什麼?大功德的成就才有大智慧,你光在打坐裡頭求智慧,這是小乘法門,由戒、定而生慧。大乘法門不談這個,大乘法門談的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五種以後才是般若。

  一般人用起功夫來,最大的困惑是妄想不能斷。誰叫你斷妄想?妄想本來非斷非常,斷不了的,“抽刀斷水水更流,打坐解愁愁更愁”,所以有些人打坐眉頭越皺越緊。

  妄想本空嘛!不要你去斷它,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不異空,空不異想。再說,我們都研究過唯識,唯識有個名稱叫“五遍行”

  ——作意、觸、受、想、思。在八個識裡頭都有這些作用,所以它自然會起這些作用。

  換句話說,我們生命的本能分為兩部分,一個是感覺狀態,一個是知覺狀態。感覺狀態一半是物理的,一半是心理的。思想的狀態也是這樣,主要是心理的,附帶的是生理的。唯識告訴我們,這是“五遍行”,也就是說,它普遍於八個識的作用里。怎麼斷得了它呢?所以用不著努力去斷思想。六祖也告訴我們:“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本空的嘛!斷它幹嗎!你那個知道自己在思想的,不是仍在嘛?結果大家相反,打起坐來,自己那個本來清淨的東西,隨時在壓制思想,在那裡妄用功夫,坐一萬年也沒有效果。

  再進一步,能把五遍行轉了以後,就立地成佛了,這個非要般若智慧成就不可。所以唯識並沒有告訴我們,斷了妄想就成佛,而是要轉識成智,只要那麼一轉就成功了,就看你轉不轉得了。這“轉”用得好極了,我們凡夫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心理轉不過來,就是業力,把我們牽得牢牢的。轉識就成智,成智就解脫了。

  所以大家打坐很簡單,空即是想,想即是空,想不異空,空不異想。

  但是下一個難了,行陰——一股推動生滅的力量,想斷都斷不了。為什麼?這個行陰同宇宙的運行一樣,永遠在動。我們可以借用金剛經所說的: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來時,不知來源就來了,去時,不知去處就跑掉了。過去、現在、未來,永遠這麼走。這個就是行陰、動源,一路在動,最難了。

  行陰沒有停止以前,沒有得靜態以前,永遠沒有辦法截斷前面的色、受、想,它永遠會來。心理部分也是一樣,永遠不斷在流轉。我們打坐,為什麼感覺不能空掉?因為行陰沒有空之故。

  原則上來講,若能做到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不異空,空不異行,那就修持成功了。但我們第一句話,行即是空,做到了沒有?行不異空,就是行與空沒有兩樣,做到了沒有?一坐起來妄念清淨,這樣行陰是沒有空的。換句話說,虛空也有行陰,所以這個宇宙永遠在轉,轉動就是它的行陰。

  我們普通一個人,行陰是否能止,關係了證道,這要靠四禪八定的功夫,做到氣住脈停。氣住了,不但呼吸停止,連身上所有的生命氣息,也在休止狀態,這時,帶動身心流轉的行陰,才算停止了。

  行陰不停,所以生理部分不會停止運轉,心理部分也不會停止運轉。那要如何才能還本返源,歸到本來自性中去呢?有個最快的道路——智慧的解脫、般若、頓悟。一般做不到頓悟的人,只好漸修,一步一步來。所以楞嚴經中,佛把五陰解脫的程序,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要特別去留意它。

  我們之所以不能真得成就,是行陰解脫不了,想陰解脫不了,受陰、色陰也解脫不了。如果說有一點清淨境界,那只是想像的,是第六意識的想像境界而已,並沒有證得真空。想證得真空,在摘錄的楞嚴經講義中,都告訴我們了,一切禪宗、天台、密宗、淨土,想修得成就,都不離這個原則。

  再進一步,行陰解脫了以後,才談識陰解脫。這個識不只是第六意識,唯識所講的八個識,都包括在內,也就是楞伽經所講的心意識。

  我們所知道的精神狀態,是識的一種變相而已,所以用精神解釋這個識,是個顛倒的解釋。嚴格講,它代表了八個識全部的體、相、用;也代表了精神世界、物理世界全部的功能。

  我們應該研究百法明門論,其中將色法與心法分開對立,還有一種“二十四種心不相應行法”。但是注意,若真把色法與心法對立分開,那可不要學佛了。換句話說,魔鬼與上帝對立,上帝對魔鬼永遠沒有辦法。其實它只是表達的方法而已,是把它分開分析,容易使我們了解。實際上色法與心法是一元的。

  講心不相應行法這個心,是說宇宙間有二十四種東西,不受第六意識左右,人的心理沒有辦法控制它。比如第一,宇宙的時間,你無法控制。你說你睡著了,可以把時間空了,對不起,那個時間還是在走,你轉變不了。第二,勢。比方水流下來的力量多大,即使你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站在激流中,還是會被水沖走。所以大勢至菩薩一來,觀世音菩薩只得站在一邊。這兩個菩薩是表法的(這裡是用表法來說)。大勢來時,請觀世音菩薩來帶路,這個勢來時,任何人控制不了它。

  所以你功夫做得再好,老了還是老了,四大變去了,時間到了就是時間到了。比如我們打坐,坐上半個鐘頭或一個鐘頭,坐不下去了,腿發麻了,想坐還是坐不下去。因為行陰的勢到了。你說,我還要定,心不相應行法,心還是轉不了,連這一點都轉不了,還說什麼轉識成智、轉業力,乃至轉煩惱為菩提呢?

  在這種地方,我們就要提起警覺,平常道理都講得很好,事情來到時,卻過不去。你說我還在修道打坐,談起法來頭頭是道,但是為什麼打坐做功夫欲了生死時,卻前路茫茫,後路暗暗?所以說,這個道理要先搞通。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