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後宮宴請的都是女眷,秦朝這個時候男女大防沒那麼嚴重,他進去了,幾乎都認識,大家彼此打個招呼,他就去找趙姬了。

  其實趙姬也沒什麼事情要找李季陽來辦,只不過大兒子都說了,她也只好讓人將扶蘇新得的小女兒抱來,這是去年年初生下來的小嬰兒,如今已經一周歲了,正是好玩的時候,活潑好動,健康無比。

  依然是婉夫人所出,如今東宮一男一女兩個孩子,都是婉夫人生的。

  “怎麼了母后?”李季陽湊了上來。

  “你來抱著她,這孩子太活潑了,我這都快抱不住了。”

  本來趙姬還沒想到辦法,但是在看到李季陽的那一刻,她想到了。

  讓李季陽帶一帶孩子們!

  反正孩子們都喜歡他,到現在東宮嫡長子一見到他就還往他身上爬呢,一見到大兒子就老實了。

  等到席宴結束,羸政終於高興了,去後宮接了人回來。

  李季陽還不知道自己被人算計了,回去後還弄了一個玉制的九連環給東宮兩個孩子送去。

  只是沒等他們休息,李斯就來求見了。

  如今李斯雖然也算是仕途通暢,可終究沒能做到太高的官位,只能說是不上不下。

  他來,是為了他負責的那塊派出去的探子,帶了消息回來:他們的商隊在外域遇到了“匈人”。

  “凶人?”羸政皺眉:“什麼意思?”

  “是匈奴人的那個匈人,也不知道是不是匈奴人,但是長得很像。”李斯道:“應該也是跟西犬戎那些差不多。”

  “不,差得很遠。”李季陽卻出聲了。

  在後世,他的那個時代,關於匈人的歷史,曾經是一個能夠極大引發民族自尊心的話題。

  所謂漢朝趕走了匈奴,然後匈奴又肆虐了歐洲。

  這個將匈人和匈奴直接掛鉤的歷史觀點,曾經對中外學者,以及大量的網民產生了許多的誤解。

  不過伴隨著現代考古的深入,基本已經可以確定匈人與匈奴之間,並無直接的繼承關係。

  不過即使如此,匈人的歷史仍然是歐洲一段波瀾壯闊的遊牧史詩。

  關於匈人的起源,李季陽記得在考古上依然多有爭議,但是從目前所發現的匈人無論是宗教儀式、風俗、政治結構、藝術方面與匈奴人都有著較大的差異。

  與之相對的,匈人更多的帶有一些南俄以及中亞北部遊牧民族的文化,因此可能匈人也是出身於這些地區,然後一路西遷到達歐洲。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匈奴人也曾經是一個強盛的遊牧民族,並且他們對中亞影響極大,使得不少遊牧民族狐假虎威的也使用匈奴的稱呼,因此匈人在讀音上類似於匈奴倒也並不奇怪。

  說到匈人,那麼就不得不提一下匈人赫赫有名的阿提拉大帝。

  但匈人的赫赫威名,在阿提拉之前其實就已經威震歐洲大陸。

  公元四世紀,匈人越過伏爾加河,開始向西入侵頓河以東的阿蘭王國。

  在戰勝了這個原本的黑海北岸強國阿蘭人之後,匈人對其進行大肆屠戮。然而匈人西侵的腳步自然沒有停止在頓河,之後匈人越過頓河,開始進攻並屠戮當地的哥特人。

  匈人的到來,以及阿蘭人的悲慘的命運,使得恐懼的哥特人紛紛背井離鄉越過多瑙河,向羅馬帝國尋求庇護,這也就是著名的歐洲民族大遷徙。

  “您……”李斯有點不敢相信,這些知識,遠在千里之外、甚至是萬里之外的事情,秦安君竟然都知道,而且知道的無比詳細。

  甚至是遠在萬里之外的羅馬帝國,他從來沒有聽說過。

  但是李季陽言之鑿鑿,難道這就是神仙弟子跟凡人的差距嗎?

  “不過,現在也不是擴張的時候。”李季陽道:“現在西邊那裡打得熱火朝天,咱們也不需要現在就去湊熱鬧,先鞏固一下自己的地盤,休養生息為宜。”

  其實羸政也想過,地盤現在占的很大,不過,國內現在日新月異,鞏固一下也好,強大的軍隊,是需要有一個強大的後勤的支持。

  而且墨者學院那邊整天折騰火器,這個月出個秦朝六號,下個月就有可能研究出秦朝七號,下下個月,八號又出來了,一次比一次好,秦朝軍隊武器更新換代的速度,太快了。

  現在的確需要緩一緩進度,發展太快,也很讓人措手不及“可,三五年之內,與民生息。”難得,這句話從秦始皇的嘴裡說出來,他一直是希望看到秦國的疆域無邊的人。

  各支商隊除了賺錢之外,也負責探查周邊動靜,但凡是大型商隊,都是有背景的,不過羸政跟李季陽是表示支持的,無商不通啊!

  只是李季陽看到了李斯,就想到了歷史。

  正經歷史上,羸政執政之後,各種流言紛擾,而且還有一些自然現象,不論是乾旱還是下大雪,都夠鬧騰的,動不動就說秦始皇遭了天譴,各種方士也層出不窮。

  可是自從李季陽橫空出世,秦國乃至天下,方士都無影無蹤了!

  細想一想也是,秦安君的師父就是個神仙,什麼方士敢在神仙面前張嘴?

  原來各國的方士,隨著秦國一統天下也都跟著消聲滅跡了,偶有騙子想行騙鄉里,村人就一個要求,跟老神仙是沒法比了,你只要升空一米,大家就當你是神仙!

  誰能無緣無故,就升空一米?別說一米了,就是半米都難好不好。

  騙子沒那個本事,村人就不認你是神仙!

  再加上義務教育的普及,很多人都有了知識,開啟了民智之後的秦國人,並不愚昧犯蠢。

  各地也陸續有開醫館,每個村子裡都有兩個村醫,而且上行下效,上頭的人都是燒了開水晾涼了喝,愛乾淨,講究衛生,還有人傳言,說貴人都這麼生活。

  下頭的人也跟風,最後這股風終於在民間傳開。

  加上布匹如今並不緊缺,就算不能綾羅綢緞的穿上身,起碼棉麻的還是可以的,尤其是引進了棉花之後,在太原郡那邊大量種植。

  這個棉花如今不好定位,因為是新品種啊,所以普通的平民都能穿戴。

  《周禮》中的一句話“不畜無牲,不田無盛,不蠶不帛,不織不衰”意思是“百姓中不飼養牲畜的人,祭祀時不能用牲,不耕種的人祭祀時不能用五穀,不養蠶的人不能穿帛制的衣裳,不織麻的人辦喪事的時候不能穿衰麻孝服。”

  所以棉布和棉花沒有定位,卻是方便了普通大眾,都能穿嘛,因此,隴西原本人煙稀少,年年都要賑濟,自從開始種棉花,那錢是大把大把的賺,現在不僅不用朝廷賑濟了,就是太原郡本身,都家家戶戶都是青磚瓦房大院牆,以前遭災後,天下動不動就出現很多流民,災民,現在一個都看不到了。

  遭災有朝廷,肯定讓大秦的子民不餓肚子。

  瘟疫都少見了,大家將這事兒歸功於他們的皇帝和皇后是老神仙的徒弟身上。

  瘟神疫鬼都不敢出現了。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