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所以……我知道的三國故事……不全是真的!?」

  江龍越聽是越迷糊,對自小耳熟能詳故事的質疑,令他一時有些難以接受。

  張搴瞧見了同伴的糾結的表情,接著解釋: 「大部分人物和歷史……是事實……但不少轉折……是羅貫中和歷代說書人為了增加戲劇效果……編的故事。所以說……是七分實、三分虛……」

  「七實三虛!所以……有三成是假的。」

  張搴點頭。

  「所以……墓穴不是空的,並不代表裡頭的一定是鄭和的真體。」

  江龍依然如身處五里迷霧中,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脫口問道:「所以,鬼子去墓地是為了查證鄭和身份?」

  江龍的瞎口一問,惹得張搴差點失聲大笑。

  「不!他們是去找東西的。這個時候……日本人肯定……沒這閒工夫。」

  經過連串事件後,張搴對於自己的判斷更加肯定,只是依然不確定日本人所尋找的東西及目的為何?

  江龍突然自迷霧中脫出,眼珠一亮,脫口:「找東西?挖寶?肯定是挖寶!」

  「哪個盜墓者挖了墓後,還大費周章做掩飾,補上全新草皮?追查墓園主人的後人?怕人不知道?這樣子的事……至少,我不曾聽過!」

  張搴終於忍不住笑出聲來。

  「也對。哪鬼子到底要找什麼?」

  見江龍猶然困惑的模樣,張搴肩一聳,學著恩師賴德曼,逗弄起江龍。

  「那你得去問鬼子?怎麼問起我來?我又不是鬼子。」

  叫張搴這裡一攪,江龍困意消了大半,知道同伴逗弄他,立馬回嗆道:「可你也是個洋……鬼子!」

  張搴故作不悅狀,但江龍全沒當回事。敢情這樣子的對話不是頭一遭,肯定也不會是最後一回。

  雙方又步行了一段距離。江龍若有所思開口:「這鬼子到底在搞什麼鬼?咱們現在又不能去抓個鬼子來問明白?不過,這事……肯定跟鄭和脫不了干係,對不?」

  張搴點頭。

  「所以,鬼子們還沒找到所要的東西?」

  「我想是的。」張搴回得簡潔。

  這趟尋找古物的中國之旅,由於古羅盤仿品的意外現身。印證了張搴原先的推測無誤,果然和鄭和下西洋的事件扯上關係。但令人費解的是冥冥之中似乎又和兒玉機關正在進行中的秘密行動有所牽連。張搴不得不重新思考眼下情形,試著理出點頭緒和未來的方向。

  「插mp,咱們當然不是鬼子。就是真找到鬼子……鬼子說的鬼話也不一定可信。」

  張搴回了同伴一個同意的眼神。江龍得到了嘉許,開口又問:「可要是咱們真是鬼子,在南京沒找著鄭和的東西。那麼……接下來得上哪找去?」

  別看江龍出身鄉野江湖、生逢亂世沒受過幾天正規教育,許多時候神來一語倒是充滿智慧和哲理,比之許多受過高等教育的學者專家也不遑多讓。

  張搴因而笑稱自己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江龍則在一旁應道:「吃燒餅,哪有不掉芝麻。」

  張搴心想鄭和七下西洋,經歷數十年,航線長達萬里以上,橫跨亞、非兩大洲,若是日本人在南京沒找到線索,那麼他們的下一步會選擇在哪裡落腳?這絕對是個複雜棘手又難以回答的問題。

  張搴不語,繼續默默走著。江龍繼續打著哈欠,不時回首望著陷入苦思的同伴,既擔心他失神栽跟頭,也擔心插話打斷同伴的思緒。於是二人又一路陷入無言沉默。

  最終……

  「甭煩惱。回去有的時間,慢慢理頭緒!」

  「是……找周公商量吧?夥伴!」

  「這說法也沒錯!人吃飽了、睡足了、腦子就清楚,肯定好理頭緒。再說鄭和也得睡覺!你說是不?」

  江龍往胸口一拍,毫不迴避,帶著幾分笑意,一口認了自己的陽謀。

  望著自己的寶貝同伴,張搴怎可能愁眉不展太久。

  「是!是!你說的有道理,鄭和也得睡覺,咱們……回去理頭緒吧。」

  二人並肩而行,很快消失在大街上。

  回到住所後,江龍很快便上周公宅第理頭緒去,不時發出轟天巨雷般的鼾聲。另一頭的張搴,卻翻來覆去不能成眠。倒不全因為同伴豪放震天的打呼聲,共事這麼多年,張搴早練就成一番充耳不聞的最高境界。只是馬大爺的古羅盤和江龍回程途中所提出的問題,像兩條蟲般猛往張搴腦子鑽。

  「如果日本人,在南京沒找到所要找的東西,接下來得上哪去找有關鄭和的線索?」

  原本該是日本人、兒玉機關的問題,八桿子也扯不上的煩惱。不料在仿古羅盤現身,及馬大爺的叩首請託後,張搴現在想放手不管,只怕也找不出理由。姑且不論日本人是否抱持著和自己相同的目的,至少眼下在大方向上是一致。

  多年經驗告訴張搴,追尋古物的差事,說信不信,還真有幾份玄妙難解之處。尋不尋得上,找不找得著,除了科學證據線索判斷外,還得看有沒有緣份!

  「古物有靈」,得碰上有緣之人。打從昨夜的撥雲見月,今晨的羅盤現身。若再回溯到前些日子自投羅網找上賴德曼,和奧斯汀。所有一連串不可思議的巧合,只怕說明一件事,正如馬大爺所言,自己正是鄭家、馬家祖上所託的有緣之人。把事兜一塊看來,而今想置身事外,只怕是連老天上帝都不容許。更甭說羅盤、地圖和龍鑰匙的主人奧斯汀所交付的神聖使命。如今雖僅是曙光乍現,但說什麼這淌渾水也得繼續地淌下去。

  張搴輾轉難眠,索性翻身下床,來到前頭客廳,獨自泡了壼龍井,一口一口啜著熱茶,一點一滴思索著這事的來龍去脈。張搴斷定日本人絕不可能為了驗證鄭和的真體這般大費周章。縱使對於這段中國歷史再有興趣,也斷不會挑在這時候,花這麼大工夫來做此事。再則此事還動用日本軍方的配合,足見非同小可。自甲午戰起,日本軍方從未在戰事上失利,使得軍方在日本的地位異常強勢,斷無可能輕易去配合一個貿易商社。即便是大如三菱商社怕是也沒有這份能耐。由此判斷,這絕不可能只是項單純的考古或是商業行動,所涉及的層面必定比想像中來得更高、更廣。

  張搴望著杯中平靜泛黃的茶水,腦海卻如大海般不停翻攪。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史上的記載有四:首要是尋找靖難之役中失蹤的明惠帝,再則是宣揚大明國威、連盟並對抗北方邊患,特別是帖木兒帝國。這些目的就今來看,全和日本搭不上一點邊。鄭和出使最後、也是最次要的目的,才是和往來國家發展貿易;這點倒是勉強可以和兒玉機關這個神秘的日本大商社扯上點關係。

  「建文皇帝、大明帝國、帖木兒帝國,如今全成了歷史,煙消雲散。莫非日本人的行動真和……貿易、物資扯上關聯?」

  一個隱然的地點如同潛艇一樣,從張搴的腦海中浮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