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頁
朝鮮軍失去了他們最偉大的主帥,明軍失去了他們最可信賴的朋友。在這一刻,沒有什麼朝鮮軍和明軍的區別,只有二萬多名向李舜臣致敬的哀傷者。
這樣一位偉大的將軍,居然倒在了距離勝利最近的地方,令人不禁想起了英國海軍名將納爾遜。在1805年10月19日,納爾遜帶領英國艦隊在特拉法爾加與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大戰。在激戰中,納爾遜指揮英國艦隊,取得了決定性的優勢。就在這時,他被一名法軍狙擊手擊中左胸,倒在血泊之中。在得知道英國艦隊獲得最後的勝利以後,納爾遜才與世長辭。在世界海戰史上,李舜臣和納爾遜是經常會被相提並論的兩位傑出人物,而他們的境遇,也是驚人的相似。
李舜臣是當之無愧的十六世紀東亞海戰的王者,他幾乎是以一人之力,改變了整個壬辰戰爭的走向。在戰爭的前半階段,他一手締造出強大的水軍,多次以弱勝強,硬生生拖垮了日軍的後勤,致使侵略者放緩了腳步,為明軍的大舉赴援贏得了寶貴時間;雖然在丁酉再亂期間,李舜臣因為朝鮮軍的極度衰弱而在戰略上無所發揮,但他仍舊殫精竭慮,重新賦予朝鮮水師生命,並在最後時刻發揮出了關鍵作用——可以這麼說,沒有李舜臣,韓戰的結果不會改變,但勝利一定會推遲數年。
巴頓將軍曾經說過,一名戰士最幸運的事莫過於在最後一場戰鬥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對李舜臣來說,能夠在最後的露梁海戰時戰死,未必不是一種幸運。以他的個性和朝鮮李朝的黨爭劣根性,假如活到了戰爭結束後,很難講會不會再會發生一次丁酉之亂的遭遇。
所以說,一個天才,既要生而逢時,也要死而逢時。
死者長已矣,生者還是要繼續把事業進行下去。李舜臣死了,可戰爭還沒有徹底結束。在一片狼藉的觀音浦海面上,陳璘沒有徹底讓自己沉溺在失去摯友的悲痛中,他一邊收攏著聯軍,一邊派出斥候四處打探,很快他就得知了一個壞消息。
在聯軍主力與島津艦隊纏鬥的時候,小西行長悄悄放棄倭城,離開了順天沿海。“以誠實守信為榮“的劉綎劉大刀按兵不動,坐視敵人離開,這才徐徐前進,來撿便宜。這個我們之前已經講過了。
小西行長很狡猾,知道聯軍一定在貓島和露梁之間安排了部隊監視自己,所以根本沒有選擇東去露梁海峽,而是沿著貓島西梁南遁,從平山洋附近繞著南海島走了一大圈。這條路雖然比較遠,但是勝在沒有聯軍主力阻截。
這時候陳璘才意識到,原來島津義弘把部隊撤向觀音浦,還有這麼一層含義在裡面。
按照原來的計劃,聯軍應該是在露梁西口阻截島津艦隊,同時防備西方的小西艦隊。可島津義弘初戰不利,沒有調轉船頭退回露梁,反而左轉朝著西南方向的觀音浦撤退,把整個聯軍主力的注意力全都吸引到了這裡。
換句話說,島津義弘犧牲了自己艦隊,換來了小西行長的生還。儘管這不是島津義弘的初衷,但客觀上卻確實造成了這樣的效果。
不過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島津、小西兩支艦隊,聯軍只能挑選其中一支予以殲滅。就算沒幹掉小西,沒能完成戰前制定的戰略目標,能夠擊破島津艦隊,也算是為泗川明軍報了一大仇。
陳璘在想透了這一點以後,沒有立即選擇追擊。明軍水師經過一夜加半日的劇戰,已經是精疲力盡;而朝鮮水師自從李舜臣死後,仿佛被抽取了主心骨,兩軍都亟需修整。於是陳璘沒有急於東進,而是決定肅清南海島之殘餘敵軍。南海島上還殘留了不少日軍士兵,觀音浦一戰中還有不少島津家士兵棄船登岸。這些隱患不得不除——後來這一批部隊以島津家臣喜入攝津守花山權左尾門為首,徒步橫穿整個南海島,最後在彌諸浦附近被宗義智救起。
露梁海戰的另外一位主角島津義弘並不知道自己無意中消除了日軍最大的夢魘,他現在一點也高興不起來。海戰要比陸戰殘酷得多,一旦潰敗,就是整船整船地死。露梁一戰,他的一萬多精銳,五百條戰船傷亡殆盡,只有五十多條船逃出生天,戰損率高得驚人。
更要命的是,他現在還不知道順天的小西行長到底怎麼樣了,不能回去,只得讓殘存艦隊在南海附近徘徊。這時候島津忠恆碰到一條從順天跑過來的日本商船,攔住一問,這才知道小西行長早跑回釜山去了。島津忠恆氣得火冒三丈,大罵這藥販子沒義氣,島津家為他付出這麼大犧牲,他倒好,一聲不吭就先跑了,連個招呼也不打。
島津義弘聽到島津忠恆回報,長嘆一聲,啥也沒說,帶著一身煙火繚繞地返回釜山。
露梁一戰,島津家損失極其慘重,精銳能戰之士幾乎十不存一,陣亡在一萬人以上,事後光是明軍和朝鮮人的斬級就有千餘——要知道,這不是陸戰,而是海戰,千餘首級,意味著還有十倍以上的死者沉入海底。就連一貫極力誇大敵人陣亡數字、掩飾自己損失的《島津家記》,都不得不記錄說“從兵半死”。
這一戰的損失,深深地影響到了島津家後來的發展。到了決定日本命運的關原合戰之時,島津義弘所能帶出來的薩摩精銳,只有可憐的一千五百人,可見露梁讓他們是元氣大傷。
島津回到以後釜山,藤堂高虎的運輸艦隊已經準備好了,小西行長也完成了登船,萬事俱備,只欠一走。
既然能走,那還等什麼?難道還要等陳璘、李舜臣他們的大艦隊趕過來,把這些日軍再一口吞掉麼?
萬曆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島津義弘、小西行長等人匆匆登上歸國的艦船,揚帆離開釜山港,一天時間都沒敢耽誤。臨走之前,島津和小西倒是挺守信用,把茅國科、劉天爵等人質放回船里,讓他們自己回投明營,算是對劉綎、董一元兩人遵守承諾的回報。
日軍艦隊離開釜山之後,在對馬島略事休整,於十二月十一日返回博多港。石田三成親自手捧秀吉遺物前往迎接,帶著幾位生還者去伏見城謁見了德川家康,這才各自散去回家。
這是最後一批離開朝鮮的日本軍團。從此以後,朝鮮半島除了在一些島嶼上還有少數流寇以外,再無成建制的日軍。這一場漫長的戰爭終於進入尾聲。
自從萬曆二十年四月開戰以來,這場東亞戰爭前後歷時七年,自釜山開始,自釜山結束。
終章:帝國最後的榮耀
日軍全部撤離之後,聯軍並沒有掉以輕心。在萬世德——他大概是援朝歷任經略中最輕鬆的一位了——的主持之下,陳璘針對殘留在南海、錦山、乙山等地的倭寇進行了搜捕。這些被自己人拋棄的倭寇盤踞在深崖高山之上,試圖依靠地利進行頑抗。可惜大勢已去,他們再也沒有任何活命的機會。截止到七月份,陳璘所部一共砍掉了一千一百名倭寇的首級,送去了京城。
這一千一百名倭寇,很不幸地成為了這場七年戰爭的最後戰死者。
戰爭已經結束了,可是歷史仍在繼續。對於這場深遠影響了東亞局勢的戰爭,我們該有什麼評價呢?
這樣一位偉大的將軍,居然倒在了距離勝利最近的地方,令人不禁想起了英國海軍名將納爾遜。在1805年10月19日,納爾遜帶領英國艦隊在特拉法爾加與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大戰。在激戰中,納爾遜指揮英國艦隊,取得了決定性的優勢。就在這時,他被一名法軍狙擊手擊中左胸,倒在血泊之中。在得知道英國艦隊獲得最後的勝利以後,納爾遜才與世長辭。在世界海戰史上,李舜臣和納爾遜是經常會被相提並論的兩位傑出人物,而他們的境遇,也是驚人的相似。
李舜臣是當之無愧的十六世紀東亞海戰的王者,他幾乎是以一人之力,改變了整個壬辰戰爭的走向。在戰爭的前半階段,他一手締造出強大的水軍,多次以弱勝強,硬生生拖垮了日軍的後勤,致使侵略者放緩了腳步,為明軍的大舉赴援贏得了寶貴時間;雖然在丁酉再亂期間,李舜臣因為朝鮮軍的極度衰弱而在戰略上無所發揮,但他仍舊殫精竭慮,重新賦予朝鮮水師生命,並在最後時刻發揮出了關鍵作用——可以這麼說,沒有李舜臣,韓戰的結果不會改變,但勝利一定會推遲數年。
巴頓將軍曾經說過,一名戰士最幸運的事莫過於在最後一場戰鬥中被最後一顆子彈打死。對李舜臣來說,能夠在最後的露梁海戰時戰死,未必不是一種幸運。以他的個性和朝鮮李朝的黨爭劣根性,假如活到了戰爭結束後,很難講會不會再會發生一次丁酉之亂的遭遇。
所以說,一個天才,既要生而逢時,也要死而逢時。
死者長已矣,生者還是要繼續把事業進行下去。李舜臣死了,可戰爭還沒有徹底結束。在一片狼藉的觀音浦海面上,陳璘沒有徹底讓自己沉溺在失去摯友的悲痛中,他一邊收攏著聯軍,一邊派出斥候四處打探,很快他就得知了一個壞消息。
在聯軍主力與島津艦隊纏鬥的時候,小西行長悄悄放棄倭城,離開了順天沿海。“以誠實守信為榮“的劉綎劉大刀按兵不動,坐視敵人離開,這才徐徐前進,來撿便宜。這個我們之前已經講過了。
小西行長很狡猾,知道聯軍一定在貓島和露梁之間安排了部隊監視自己,所以根本沒有選擇東去露梁海峽,而是沿著貓島西梁南遁,從平山洋附近繞著南海島走了一大圈。這條路雖然比較遠,但是勝在沒有聯軍主力阻截。
這時候陳璘才意識到,原來島津義弘把部隊撤向觀音浦,還有這麼一層含義在裡面。
按照原來的計劃,聯軍應該是在露梁西口阻截島津艦隊,同時防備西方的小西艦隊。可島津義弘初戰不利,沒有調轉船頭退回露梁,反而左轉朝著西南方向的觀音浦撤退,把整個聯軍主力的注意力全都吸引到了這裡。
換句話說,島津義弘犧牲了自己艦隊,換來了小西行長的生還。儘管這不是島津義弘的初衷,但客觀上卻確實造成了這樣的效果。
不過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島津、小西兩支艦隊,聯軍只能挑選其中一支予以殲滅。就算沒幹掉小西,沒能完成戰前制定的戰略目標,能夠擊破島津艦隊,也算是為泗川明軍報了一大仇。
陳璘在想透了這一點以後,沒有立即選擇追擊。明軍水師經過一夜加半日的劇戰,已經是精疲力盡;而朝鮮水師自從李舜臣死後,仿佛被抽取了主心骨,兩軍都亟需修整。於是陳璘沒有急於東進,而是決定肅清南海島之殘餘敵軍。南海島上還殘留了不少日軍士兵,觀音浦一戰中還有不少島津家士兵棄船登岸。這些隱患不得不除——後來這一批部隊以島津家臣喜入攝津守花山權左尾門為首,徒步橫穿整個南海島,最後在彌諸浦附近被宗義智救起。
露梁海戰的另外一位主角島津義弘並不知道自己無意中消除了日軍最大的夢魘,他現在一點也高興不起來。海戰要比陸戰殘酷得多,一旦潰敗,就是整船整船地死。露梁一戰,他的一萬多精銳,五百條戰船傷亡殆盡,只有五十多條船逃出生天,戰損率高得驚人。
更要命的是,他現在還不知道順天的小西行長到底怎麼樣了,不能回去,只得讓殘存艦隊在南海附近徘徊。這時候島津忠恆碰到一條從順天跑過來的日本商船,攔住一問,這才知道小西行長早跑回釜山去了。島津忠恆氣得火冒三丈,大罵這藥販子沒義氣,島津家為他付出這麼大犧牲,他倒好,一聲不吭就先跑了,連個招呼也不打。
島津義弘聽到島津忠恆回報,長嘆一聲,啥也沒說,帶著一身煙火繚繞地返回釜山。
露梁一戰,島津家損失極其慘重,精銳能戰之士幾乎十不存一,陣亡在一萬人以上,事後光是明軍和朝鮮人的斬級就有千餘——要知道,這不是陸戰,而是海戰,千餘首級,意味著還有十倍以上的死者沉入海底。就連一貫極力誇大敵人陣亡數字、掩飾自己損失的《島津家記》,都不得不記錄說“從兵半死”。
這一戰的損失,深深地影響到了島津家後來的發展。到了決定日本命運的關原合戰之時,島津義弘所能帶出來的薩摩精銳,只有可憐的一千五百人,可見露梁讓他們是元氣大傷。
島津回到以後釜山,藤堂高虎的運輸艦隊已經準備好了,小西行長也完成了登船,萬事俱備,只欠一走。
既然能走,那還等什麼?難道還要等陳璘、李舜臣他們的大艦隊趕過來,把這些日軍再一口吞掉麼?
萬曆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島津義弘、小西行長等人匆匆登上歸國的艦船,揚帆離開釜山港,一天時間都沒敢耽誤。臨走之前,島津和小西倒是挺守信用,把茅國科、劉天爵等人質放回船里,讓他們自己回投明營,算是對劉綎、董一元兩人遵守承諾的回報。
日軍艦隊離開釜山之後,在對馬島略事休整,於十二月十一日返回博多港。石田三成親自手捧秀吉遺物前往迎接,帶著幾位生還者去伏見城謁見了德川家康,這才各自散去回家。
這是最後一批離開朝鮮的日本軍團。從此以後,朝鮮半島除了在一些島嶼上還有少數流寇以外,再無成建制的日軍。這一場漫長的戰爭終於進入尾聲。
自從萬曆二十年四月開戰以來,這場東亞戰爭前後歷時七年,自釜山開始,自釜山結束。
終章:帝國最後的榮耀
日軍全部撤離之後,聯軍並沒有掉以輕心。在萬世德——他大概是援朝歷任經略中最輕鬆的一位了——的主持之下,陳璘針對殘留在南海、錦山、乙山等地的倭寇進行了搜捕。這些被自己人拋棄的倭寇盤踞在深崖高山之上,試圖依靠地利進行頑抗。可惜大勢已去,他們再也沒有任何活命的機會。截止到七月份,陳璘所部一共砍掉了一千一百名倭寇的首級,送去了京城。
這一千一百名倭寇,很不幸地成為了這場七年戰爭的最後戰死者。
戰爭已經結束了,可是歷史仍在繼續。對於這場深遠影響了東亞局勢的戰爭,我們該有什麼評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