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頁
翹首以盼半月,孫思邈抵京,一入京師,太后便派人請他去了上陽宮。
孫思邈一身青衫,鬚髮皆白,從骨子裡帶出一種翩然欲仙的世外高人之相。阿武站在太上皇病榻前,皇帝亦在,他滿面憂慮,一見孫思邈,便上前一步,做出禮賢下士的有道明君之相,道:「先生可來了,朕候先生多時,快來給上皇看看。」
他一面說一面讓開一步,孫思邈不疾不徐地朝皇帝做了一揖,又拜見太后。阿武此時甚為緊張,已經顧不上皇帝越過母親說話這一不敬不孝的行為,道:「先生來看看。」
孫思邈上前,一觀上皇面色,便立即擰眉,彎身撫脈,片刻,他便直身道:「這病,我治不了。」
皇帝震驚道:「怎會?先生乃神醫……」
孫思邈坦誠道:「上皇病得太久了,已是病入膏肓、藥石罔顧的境地,不止我,便是華佗在世,也束手無策。」
阿武一顆心墜入冰窖,她掙扎著將語氣放得自然平靜,問道:「若是病情再輕些,處於發病之初,先生看可治否?」
孫思邈頷首:「如此,倒可勉強一試。」
阿武重新聚起希望,兩眼都在放光,連忙道:「先生隨我來。」一面說,一面快步走了出去。
她走得迅速,根本不顧上皇,亦沒看過皇帝一眼,皇帝讓她這目中無人的舉動弄得一肚子氣,眼神兇狠充滿戾氣,孫思邈看了看皇帝的氣色與雙目,不禁皺了皺眉,他急於去見另一個病患,這個並不太急,便道:「平心靜氣乃是延壽之道,望陛下慎之。」便跟著太后走出去。
皇帝更生氣了,覺得孫思邈一介閒雲野鶴都沒將他放在眼裡。
外面早備好了車駕,若非皇帝一整日都跟著她,阿武必然在半路就將孫思邈劫走了。這會兒在上陽宮耽擱了片刻,她也甚為急切,轉而與孫思邈描述起高陽的狀況來。
孫思邈記得高陽,就是那個洛陽大水親自去尋他給妹妹治病的小殿下,他對高陽印象不錯,此時聽聞得病的是她,頗為惋惜。仔細聽罷,孫思邈道:「待我見過高陽殿下再行論斷。」
阿武聞此,便止了話,二人沉默趕路。到高陽那裡,她已站在庭前迎接。
「多年不見先生,先生一向可好?」高陽笑眯眯道。
孫思邈也笑,摸了摸白須,施了一禮:「勞十七殿下掛念。」
那時,高陽在他那裡留的名號便是隴西李氏,行十七,封號高陽。這時故人重逢,孫思邈便稱她十七殿下。高陽不免想起那時的自己,想起那一場洛陽大雨,百姓流離,災難深重。她嘆息道:「晃眼就是二十餘年,我已中年,阿翁倒還矍鑠。」
孫思邈笑呵呵道:「不敢當殿下一聲阿翁。當年殿下妝做小阿郎外出尋醫之況,多少年過去,仍是歷歷在目。」主要是記得她在面對髒亂的災民時的悲憫。
阿武見他們竟然聊上了,不得不出來做主家,邀孫思邈入內詳談。
三人入殿坐下,孫思邈給高陽號脈。
得他親自醫治,高陽熄滅的希望復又燃起,這世上若還有人能救得了她,就唯有他了。孫思邈凝神靜氣,眉宇間漸漸染上棘手之色,良久,他收回手,望著高陽道:「殿下發病不久,但這病根埋了多年,早已滲入肌理,老夫無能,只敢姑且一試。」風疾本就是不治之症,他也不敢保證能治好。
阿武欲言,高陽截住了她話,道:「阿翁盡力而為便可。」
阿武便不言了。孫思邈見高陽不過分強求,倒是吁了口氣。
孫思邈入京為上皇看病,後又被太后截走給高陽,這事兒是瞞不住的,於是晉陽她們就知道高陽的狀況了。
知道了也好,能瞞這麼久已經不容易了。
晉陽很不放心她,要留下照顧,高陽自是不肯的,上回她照顧上皇,卻把自己弄得分外憔悴的事她還沒忘。晉陽神色低落:「這樣的事,你卻瞞著我。」
高陽近日被孫思邈勾起那時的回憶,看到晉陽也總想起她小時候跟在她身後要她抱的可愛模樣,便伸手抱了抱她,道:「那時太醫都束手無策,讓你知道不過多個人擔心罷了——」
晉陽知道是這樣,她靠著高陽,在她懷裡,低聲嘆息:「見了孫先生,我總忍不住想當年,十七娘,若是,我們總長不大,一直在那個時候,多好。」那時候,唯有她與十七娘,沒有擾人的一切事物。
那時候的確很好啊。高陽笑了笑,寵溺地看著晉陽,她重生之後睜開眼,看到的第一人便是晉陽,在她最無助,最茫然之時,她撞入她眼帘的便是三歲的晉陽恬然的睡顏。
阿武與新城站在門外看這分外和諧的一幕。
新城容色鎮定淡然,她知道,終她一生,她都不會將自己的心意說給晉陽聽,只要能相伴就好了,她也不再求其他了。阿武靜靜的轉開身,走去了別處。
晉陽在宮裡住下了,照料之事,有宮人,有阿武,她便在高陽身邊陪伴她,間或往上陽宮看望上皇。新城則獨自出宮,偶爾也來宮裡與她們作伴。
高陽見這樣,總覺不大好,與晉陽說了幾回,晉陽道:「再過幾日,等孫先生給個準話,我便走了。」高陽欲再言,她便道:「你別趕我。」高陽便說不出來了。
這幾日,阿武在她面前出現的次數格外多,面上的笑容卻少了很多,高陽深為不安,恐冷落了他,阿武卻反過來讓她不要多思。
孫思邈一身青衫,鬚髮皆白,從骨子裡帶出一種翩然欲仙的世外高人之相。阿武站在太上皇病榻前,皇帝亦在,他滿面憂慮,一見孫思邈,便上前一步,做出禮賢下士的有道明君之相,道:「先生可來了,朕候先生多時,快來給上皇看看。」
他一面說一面讓開一步,孫思邈不疾不徐地朝皇帝做了一揖,又拜見太后。阿武此時甚為緊張,已經顧不上皇帝越過母親說話這一不敬不孝的行為,道:「先生來看看。」
孫思邈上前,一觀上皇面色,便立即擰眉,彎身撫脈,片刻,他便直身道:「這病,我治不了。」
皇帝震驚道:「怎會?先生乃神醫……」
孫思邈坦誠道:「上皇病得太久了,已是病入膏肓、藥石罔顧的境地,不止我,便是華佗在世,也束手無策。」
阿武一顆心墜入冰窖,她掙扎著將語氣放得自然平靜,問道:「若是病情再輕些,處於發病之初,先生看可治否?」
孫思邈頷首:「如此,倒可勉強一試。」
阿武重新聚起希望,兩眼都在放光,連忙道:「先生隨我來。」一面說,一面快步走了出去。
她走得迅速,根本不顧上皇,亦沒看過皇帝一眼,皇帝讓她這目中無人的舉動弄得一肚子氣,眼神兇狠充滿戾氣,孫思邈看了看皇帝的氣色與雙目,不禁皺了皺眉,他急於去見另一個病患,這個並不太急,便道:「平心靜氣乃是延壽之道,望陛下慎之。」便跟著太后走出去。
皇帝更生氣了,覺得孫思邈一介閒雲野鶴都沒將他放在眼裡。
外面早備好了車駕,若非皇帝一整日都跟著她,阿武必然在半路就將孫思邈劫走了。這會兒在上陽宮耽擱了片刻,她也甚為急切,轉而與孫思邈描述起高陽的狀況來。
孫思邈記得高陽,就是那個洛陽大水親自去尋他給妹妹治病的小殿下,他對高陽印象不錯,此時聽聞得病的是她,頗為惋惜。仔細聽罷,孫思邈道:「待我見過高陽殿下再行論斷。」
阿武聞此,便止了話,二人沉默趕路。到高陽那裡,她已站在庭前迎接。
「多年不見先生,先生一向可好?」高陽笑眯眯道。
孫思邈也笑,摸了摸白須,施了一禮:「勞十七殿下掛念。」
那時,高陽在他那裡留的名號便是隴西李氏,行十七,封號高陽。這時故人重逢,孫思邈便稱她十七殿下。高陽不免想起那時的自己,想起那一場洛陽大雨,百姓流離,災難深重。她嘆息道:「晃眼就是二十餘年,我已中年,阿翁倒還矍鑠。」
孫思邈笑呵呵道:「不敢當殿下一聲阿翁。當年殿下妝做小阿郎外出尋醫之況,多少年過去,仍是歷歷在目。」主要是記得她在面對髒亂的災民時的悲憫。
阿武見他們竟然聊上了,不得不出來做主家,邀孫思邈入內詳談。
三人入殿坐下,孫思邈給高陽號脈。
得他親自醫治,高陽熄滅的希望復又燃起,這世上若還有人能救得了她,就唯有他了。孫思邈凝神靜氣,眉宇間漸漸染上棘手之色,良久,他收回手,望著高陽道:「殿下發病不久,但這病根埋了多年,早已滲入肌理,老夫無能,只敢姑且一試。」風疾本就是不治之症,他也不敢保證能治好。
阿武欲言,高陽截住了她話,道:「阿翁盡力而為便可。」
阿武便不言了。孫思邈見高陽不過分強求,倒是吁了口氣。
孫思邈入京為上皇看病,後又被太后截走給高陽,這事兒是瞞不住的,於是晉陽她們就知道高陽的狀況了。
知道了也好,能瞞這麼久已經不容易了。
晉陽很不放心她,要留下照顧,高陽自是不肯的,上回她照顧上皇,卻把自己弄得分外憔悴的事她還沒忘。晉陽神色低落:「這樣的事,你卻瞞著我。」
高陽近日被孫思邈勾起那時的回憶,看到晉陽也總想起她小時候跟在她身後要她抱的可愛模樣,便伸手抱了抱她,道:「那時太醫都束手無策,讓你知道不過多個人擔心罷了——」
晉陽知道是這樣,她靠著高陽,在她懷裡,低聲嘆息:「見了孫先生,我總忍不住想當年,十七娘,若是,我們總長不大,一直在那個時候,多好。」那時候,唯有她與十七娘,沒有擾人的一切事物。
那時候的確很好啊。高陽笑了笑,寵溺地看著晉陽,她重生之後睜開眼,看到的第一人便是晉陽,在她最無助,最茫然之時,她撞入她眼帘的便是三歲的晉陽恬然的睡顏。
阿武與新城站在門外看這分外和諧的一幕。
新城容色鎮定淡然,她知道,終她一生,她都不會將自己的心意說給晉陽聽,只要能相伴就好了,她也不再求其他了。阿武靜靜的轉開身,走去了別處。
晉陽在宮裡住下了,照料之事,有宮人,有阿武,她便在高陽身邊陪伴她,間或往上陽宮看望上皇。新城則獨自出宮,偶爾也來宮裡與她們作伴。
高陽見這樣,總覺不大好,與晉陽說了幾回,晉陽道:「再過幾日,等孫先生給個準話,我便走了。」高陽欲再言,她便道:「你別趕我。」高陽便說不出來了。
這幾日,阿武在她面前出現的次數格外多,面上的笑容卻少了很多,高陽深為不安,恐冷落了他,阿武卻反過來讓她不要多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