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頁
陶清風琢磨著,麗莎擔心的,最核心問題是資源。其他的國民度或者舉報問題,只要作品夠硬,也不違反公約良俗,是不容易被舉報成功的。如果一個作品真的優秀,觀眾也不會因為主演性取向就不看(大部分也不知道娛樂圈新聞)。他仔細考慮著對策,最難的就是公開性取向後,有些製片方、導演或者投資人心中顧忌,不肯推送好的資源邀約。沒有作品維繫,人氣就慢慢糊了。
陶清風想了半天,忽然反應過來——為什麼,為什麼要寄希望於,別人遞資源給他呢?這在娛樂圈內又經常被人叫做“吃到大餅”,意思就是接到好資源。
他為什麼不能自己起爐灶,自己做大餅,自己給自己資源,不就行了麼?
第138章 公開了
在陶清風拍完了文藝片《山之彩》後, 他的暑假也宣告透支, 重新回到了華影大學課堂上, 開始了大二的學習生涯。這個秋季學期他過得要輕鬆許多,畢竟去年這個時候, 他除了上課之外,還要天昏地暗地在租的小房子裡剪輯《東歸西渡》。這個學期,他總算鬆一口氣, 更投入地學習演戲和導演系統知識。
同時,他在考慮著資源問題。
“資源”在娛樂圈,是一個自帶神秘光環的詞。“有資源”這三個字幾乎是碾壓一切紛擾不平的黃金律。很多人覺得“資源”代表著某種常人無法企及、值得敬畏的高度。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神秘困難。
陶清風在自己計劃起爐灶拉資源之前, 詳細地調查了一通星輝娛樂公司是如何獲取資源的,發現主要還是通過“人脈”和“公開信息”這兩條。認識的圈內人越多, 越能第一時間掌握角色缺額;公開信息搜集能力越強, 越能第一時間發現試鏡、招募演員等消息。
陶清風在理解之後, 也不急著脫離公司起爐灶。哪怕如今他已經不必擔憂違約金數目,賺的錢足夠支付了。麗莎還在實踐著她的宏願:一派要把陶清風捧成一哥的架勢, 什麼好資源都先給陶清風遞一下。
所以這兩年, 哪怕陶清風在上學,每個寒暑假也都有戲拍。而在《東歸西渡》獲得年度觀眾喜愛電視劇投票第一, 和《山之彩》給陶清風捧回了國際電影節的一個獎項之後, 他寒暑假的片約資源, 也是短期中最好的那批次了。
不過陶清風還是不得不放棄了一些拍攝周期太長,無法協調檔期的好資源。為此麗莎非常心痛,曾希望陶清風能休學半學期之類的。但是陶清風堅決不做, 不翹課不請假,使得華影大學內,哪怕是眼紅得滴血盯著他每個動作的小部分陰暗之輩,也找不到一絲一毫理由舉報。
大三上學期的時候,陶清風跟隨華影大學“鏡頭與屏幕”課程的老師,參與了拍攝、製作一個叫做《海洋·人》的國際合作紀錄片項目。該項目導演是美國探索頻道製片人兼導演,劇務人員大多來自《國家地理雜誌》等自然環保期刊。陶清風在這個紀錄片裡,除了扮演一些“人”片段,主要工作就是給導演當助手,學習與實踐如何用鏡頭拍攝出各類場景。這算是他們大學的實習。
這個項目輾轉七大洲四大洋,陶清風參與的部分耗時六個月,總製作超過兩年。最後成品是一套十集的大型海洋紀錄片,在全球多個頻道同步上映。國內最大的視頻網也購買了版權,播放量很高。
對於陶清風來說,最大的收穫便是學到了許多技巧豐富的鏡頭語言。
而對於陶清風的粉絲們而言,她們的樂趣又多了“在紀錄片的NPC背影中尋找偶像”:“猜猜看清風哥哥今年扮演的是漁人還是農民”“我覺得這隻海豚很可愛會不會也是清風哥哥跨物種出演”“今天清風哥哥又給了我們什麼驚喜呢”?
當然,海豚肯定不是陶清風演的,他真的沒有跨物種能力。
海箕村的進出通道,也效率超高地,在兩年後修通。索道橋旁邊,一座斜拉鋼索大橋,兩邊支撐柱釘在懸崖上,下方落差兩百米,是A省最高的跨江大橋。橋路可供車輛出入,從此海箕村不再囹圄於天塹,村民出行變成了從容的通途。從前需要索道進出,花費一個小時,有危險、效率低的進出方式被改變。如今的大橋,村民開著個小摩托,只需五分鐘便可出村上主路,再開二十分鐘到縣城,就能接通高速路。
為此海箕村村民們第一次集資買了個二手小皮卡,統一替村里人把種地果蔬拉出去販賣。當然這只是第一步,有了道路後,該村開始實施招商引資打造旅遊業的計劃。
而陶清風,也在道路開通的剪彩儀式上出席,並幫村里積極聯繫。他自己雖無意於投資實業,但有了他的名氣打底,捐款事跡見報傳揚,無形中擴大了該村知名度。吸引了不少投資商的好奇視線。政府也幫忙引資,很快該村就籌集到二十億的第一期資金,用於修繕村中基礎設施、規劃遷移和安置。兩年後又籌集到第二期資金,開始打造旅遊景點。
老村支書告訴陶清風:從前村中住宅都是村民自己修的泥土房,不規範也有安全隱患,而且不美觀。這回拆遷安置,建造了統一規格的獨棟住宅小樓,修得非常漂亮。那些非耕地的荒處,即將建一個小型民族生態廣場。開幾家民族手工藝特色小店、食宿小店。有遊客時可以參觀、吃飯和住宿。沒有遊客時,村民可以在寬敞的廣場上曬穀……
陶清風想了半天,忽然反應過來——為什麼,為什麼要寄希望於,別人遞資源給他呢?這在娛樂圈內又經常被人叫做“吃到大餅”,意思就是接到好資源。
他為什麼不能自己起爐灶,自己做大餅,自己給自己資源,不就行了麼?
第138章 公開了
在陶清風拍完了文藝片《山之彩》後, 他的暑假也宣告透支, 重新回到了華影大學課堂上, 開始了大二的學習生涯。這個秋季學期他過得要輕鬆許多,畢竟去年這個時候, 他除了上課之外,還要天昏地暗地在租的小房子裡剪輯《東歸西渡》。這個學期,他總算鬆一口氣, 更投入地學習演戲和導演系統知識。
同時,他在考慮著資源問題。
“資源”在娛樂圈,是一個自帶神秘光環的詞。“有資源”這三個字幾乎是碾壓一切紛擾不平的黃金律。很多人覺得“資源”代表著某種常人無法企及、值得敬畏的高度。實際上並沒有那麼神秘困難。
陶清風在自己計劃起爐灶拉資源之前, 詳細地調查了一通星輝娛樂公司是如何獲取資源的,發現主要還是通過“人脈”和“公開信息”這兩條。認識的圈內人越多, 越能第一時間掌握角色缺額;公開信息搜集能力越強, 越能第一時間發現試鏡、招募演員等消息。
陶清風在理解之後, 也不急著脫離公司起爐灶。哪怕如今他已經不必擔憂違約金數目,賺的錢足夠支付了。麗莎還在實踐著她的宏願:一派要把陶清風捧成一哥的架勢, 什麼好資源都先給陶清風遞一下。
所以這兩年, 哪怕陶清風在上學,每個寒暑假也都有戲拍。而在《東歸西渡》獲得年度觀眾喜愛電視劇投票第一, 和《山之彩》給陶清風捧回了國際電影節的一個獎項之後, 他寒暑假的片約資源, 也是短期中最好的那批次了。
不過陶清風還是不得不放棄了一些拍攝周期太長,無法協調檔期的好資源。為此麗莎非常心痛,曾希望陶清風能休學半學期之類的。但是陶清風堅決不做, 不翹課不請假,使得華影大學內,哪怕是眼紅得滴血盯著他每個動作的小部分陰暗之輩,也找不到一絲一毫理由舉報。
大三上學期的時候,陶清風跟隨華影大學“鏡頭與屏幕”課程的老師,參與了拍攝、製作一個叫做《海洋·人》的國際合作紀錄片項目。該項目導演是美國探索頻道製片人兼導演,劇務人員大多來自《國家地理雜誌》等自然環保期刊。陶清風在這個紀錄片裡,除了扮演一些“人”片段,主要工作就是給導演當助手,學習與實踐如何用鏡頭拍攝出各類場景。這算是他們大學的實習。
這個項目輾轉七大洲四大洋,陶清風參與的部分耗時六個月,總製作超過兩年。最後成品是一套十集的大型海洋紀錄片,在全球多個頻道同步上映。國內最大的視頻網也購買了版權,播放量很高。
對於陶清風來說,最大的收穫便是學到了許多技巧豐富的鏡頭語言。
而對於陶清風的粉絲們而言,她們的樂趣又多了“在紀錄片的NPC背影中尋找偶像”:“猜猜看清風哥哥今年扮演的是漁人還是農民”“我覺得這隻海豚很可愛會不會也是清風哥哥跨物種出演”“今天清風哥哥又給了我們什麼驚喜呢”?
當然,海豚肯定不是陶清風演的,他真的沒有跨物種能力。
海箕村的進出通道,也效率超高地,在兩年後修通。索道橋旁邊,一座斜拉鋼索大橋,兩邊支撐柱釘在懸崖上,下方落差兩百米,是A省最高的跨江大橋。橋路可供車輛出入,從此海箕村不再囹圄於天塹,村民出行變成了從容的通途。從前需要索道進出,花費一個小時,有危險、效率低的進出方式被改變。如今的大橋,村民開著個小摩托,只需五分鐘便可出村上主路,再開二十分鐘到縣城,就能接通高速路。
為此海箕村村民們第一次集資買了個二手小皮卡,統一替村里人把種地果蔬拉出去販賣。當然這只是第一步,有了道路後,該村開始實施招商引資打造旅遊業的計劃。
而陶清風,也在道路開通的剪彩儀式上出席,並幫村里積極聯繫。他自己雖無意於投資實業,但有了他的名氣打底,捐款事跡見報傳揚,無形中擴大了該村知名度。吸引了不少投資商的好奇視線。政府也幫忙引資,很快該村就籌集到二十億的第一期資金,用於修繕村中基礎設施、規劃遷移和安置。兩年後又籌集到第二期資金,開始打造旅遊景點。
老村支書告訴陶清風:從前村中住宅都是村民自己修的泥土房,不規範也有安全隱患,而且不美觀。這回拆遷安置,建造了統一規格的獨棟住宅小樓,修得非常漂亮。那些非耕地的荒處,即將建一個小型民族生態廣場。開幾家民族手工藝特色小店、食宿小店。有遊客時可以參觀、吃飯和住宿。沒有遊客時,村民可以在寬敞的廣場上曬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