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頁
他扭頭,就看見那個日夜縈繞在他心頭眼前的人,正朝著他策馬緩緩而來,他不由的就想起兩人初見的時刻,二十六年的時光,仿佛只是一個騙局,先前的那些戰亂和紛雜好像都從未發生過一般。天地之間,只有他和他。
蕭山感覺到前所未有的愛趙瑗。
蕭山跳下馬,伏擊,一個漂亮的弧線,將在馬上的趙瑗撲到,然後兩人一齊滾落下馬,在草地上滾了數個滾,被他們壓平的草一團,而四周的草木正豐盛,沒過他們的腰。
趙瑗微微的喘氣,他盯著蕭山,對方也盯著他,兩人在這一刻,兩人放聲大笑起來,不僅為了當初年少的夢想已經實現,更為了還擁有無盡的時間。
趙瑗微微抬頭,湊向蕭山的唇,輕輕的挑逗著,肆意的勾引著。
蕭山也不再客氣,這一刻,沒有身份的差別,沒有君臣的禮儀,沒有世間一切的束縛,他們只是兩個相愛的人,想要彼此深入,從肉體到靈魂都交融的人。
蒼天為幕,大地為床,一夜落雪,兩人再也不會再分離。
全文完。
第133章 番外
在趙瑗退位後的第三年,史官請修國史,趙愉便命虞允文負責這件事情。
虞允文今年已經五十多歲,頭髮花白,已經見不到當年那個白衣書生的半點影子了。國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往昔秦檜為了給自己塗脂抹粉,便將這個重任交給了兒子秦熺,現在虞允文事務繁多,並沒有這麼多的精力來逐字逐句的修訂,便將其大部分工作交給了秘書省少監一位姓史的少年。
這位少年是當年赫赫有名的史浩的孫子,名彌遠。
史彌遠入仕不久,對於修訂國史這個工作十分的有熱情,而對於當年所發生過的事情,更是充滿了好奇。
他開始在這些繁瑣的記錄里,尋找所謂的真相。
那個北伐成功,收復燕雲的將軍,真的像人們傳說中的那樣,和皇帝是那種關係嗎?
史彌遠翻開那厚厚的一摞起居注,從趙瑗登基一直到其退位,幾乎每天都有記錄。
朝議如何,北伐進軍如何,前方戰事如何,史彌遠開始著手編撰國史。
每當他看到蕭山的名字時,心中便湧起了一股怪異的感覺。這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收復了燕雲,卻不要封王,只以一個四品武將的身份留在邊關,難道就是為了那個身為皇帝的愛人?
史彌遠有些難以理解,在寫到蕭山為何辭官北伐這一段的時候,他犯了難,不知道是否該如實寫下來,於是他去問虞允文:“虞相公,這件事情,當如何寫呢?”
虞允文微微有些詫異的看著史彌遠,道:“史官當無偏私,發生了什麼,就寫什麼,不需問如何寫。”
史彌遠便如實的在國史中寫下了那麼一條:山因於上有私,不容於眾臣,不得已請求辭官,以四品武將只職領軍北伐,終身不再返回京城。
在經過了五十年後,蒙古鐵騎第一次南下,踏上了這片土地。
但是其初戰以失敗告終,駐守在長城沿線的士兵,輕易的粉碎了這次進攻,並且給蒙古留下了南方強大,不可輕犯的印象。
兩百年後,宋走到了盡頭,它是從內部消亡的,南邊的一個小村落里,誕生了新的雄主,很快席捲天下。
按照慣例,新誕生的朝代當給上一個朝代修史,成為正式的史書。而修史所依據的內容,則是上朝所編纂的國史和其它的一些相關資料。
在宋史本紀-武宗傳,和宋史列傳——江北王蕭山傳。這兩篇傳中,都不可迴避的遇到了一個問題,就是這兩個人的關係。
史官當秉筆而斷,兩個人的故事雖然描述的簡略,但卻就此寫在了史書中。
千年後,一切都已經改變,因為有了宋武宗趙瑗所構架的全然不同的社會體系,雖然經過歷代變革,但社會制度和構架卻從未走過回頭路。
現代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在以及歷史學家在研究這一段歷史的時候,都覺得十分的迷惑。因為這場自上而下的變革,是從北伐成功,後又退位的宋帝趙瑗開始的。
史學界公認這是一個偉大的帝王,擁有著旁人難以企及的遠見,甚至有些人覺得,如果對方不是那麼早退位的話,可能會帶來更多的驚喜。
而在談論其退位的原因時,大多數歷史學家用了一個不太貼切的說法:“愛美人不愛江山。”
和這些歷史學家相反的,是一些接觸到這段歷史的女孩子,她們往往被這一段感動的渾身顫抖。
一個女孩眨著星星眼問:“你們覺得誰是攻,誰是受呢?”
這個問題引發了多年來的爭論,大家吵嚷不休,各有各的理由,但唯一的結論就是:他們最終能夠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實在是太好了。
後世的這些爭論,蕭山和趙瑗當然都不可能聽得到了,蕭山現在正在蒙古包外煮牛肉,而趙瑗則趕著一大群馬讓其入圈。
等幹完這一切的時候,兩個人就啃著乾糧,坐在外面的草地上,看著滿天繁星。
“今天是正旦呢!”蕭山扭頭對趙瑗道。
趙瑗有些感慨,他扭頭笑了笑,道:“塞外沒有煙花,未免美中不足。”
蕭山有些不懷好意的拿出一壺酒,遞到趙瑗面前:“當飲酒慶賀。以後我們不僅正旦能夠在一起,每天,都能夠在一起。”
蕭山感覺到前所未有的愛趙瑗。
蕭山跳下馬,伏擊,一個漂亮的弧線,將在馬上的趙瑗撲到,然後兩人一齊滾落下馬,在草地上滾了數個滾,被他們壓平的草一團,而四周的草木正豐盛,沒過他們的腰。
趙瑗微微的喘氣,他盯著蕭山,對方也盯著他,兩人在這一刻,兩人放聲大笑起來,不僅為了當初年少的夢想已經實現,更為了還擁有無盡的時間。
趙瑗微微抬頭,湊向蕭山的唇,輕輕的挑逗著,肆意的勾引著。
蕭山也不再客氣,這一刻,沒有身份的差別,沒有君臣的禮儀,沒有世間一切的束縛,他們只是兩個相愛的人,想要彼此深入,從肉體到靈魂都交融的人。
蒼天為幕,大地為床,一夜落雪,兩人再也不會再分離。
全文完。
第133章 番外
在趙瑗退位後的第三年,史官請修國史,趙愉便命虞允文負責這件事情。
虞允文今年已經五十多歲,頭髮花白,已經見不到當年那個白衣書生的半點影子了。國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往昔秦檜為了給自己塗脂抹粉,便將這個重任交給了兒子秦熺,現在虞允文事務繁多,並沒有這麼多的精力來逐字逐句的修訂,便將其大部分工作交給了秘書省少監一位姓史的少年。
這位少年是當年赫赫有名的史浩的孫子,名彌遠。
史彌遠入仕不久,對於修訂國史這個工作十分的有熱情,而對於當年所發生過的事情,更是充滿了好奇。
他開始在這些繁瑣的記錄里,尋找所謂的真相。
那個北伐成功,收復燕雲的將軍,真的像人們傳說中的那樣,和皇帝是那種關係嗎?
史彌遠翻開那厚厚的一摞起居注,從趙瑗登基一直到其退位,幾乎每天都有記錄。
朝議如何,北伐進軍如何,前方戰事如何,史彌遠開始著手編撰國史。
每當他看到蕭山的名字時,心中便湧起了一股怪異的感覺。這個人,到底是什麼樣的一個人呢?收復了燕雲,卻不要封王,只以一個四品武將的身份留在邊關,難道就是為了那個身為皇帝的愛人?
史彌遠有些難以理解,在寫到蕭山為何辭官北伐這一段的時候,他犯了難,不知道是否該如實寫下來,於是他去問虞允文:“虞相公,這件事情,當如何寫呢?”
虞允文微微有些詫異的看著史彌遠,道:“史官當無偏私,發生了什麼,就寫什麼,不需問如何寫。”
史彌遠便如實的在國史中寫下了那麼一條:山因於上有私,不容於眾臣,不得已請求辭官,以四品武將只職領軍北伐,終身不再返回京城。
在經過了五十年後,蒙古鐵騎第一次南下,踏上了這片土地。
但是其初戰以失敗告終,駐守在長城沿線的士兵,輕易的粉碎了這次進攻,並且給蒙古留下了南方強大,不可輕犯的印象。
兩百年後,宋走到了盡頭,它是從內部消亡的,南邊的一個小村落里,誕生了新的雄主,很快席捲天下。
按照慣例,新誕生的朝代當給上一個朝代修史,成為正式的史書。而修史所依據的內容,則是上朝所編纂的國史和其它的一些相關資料。
在宋史本紀-武宗傳,和宋史列傳——江北王蕭山傳。這兩篇傳中,都不可迴避的遇到了一個問題,就是這兩個人的關係。
史官當秉筆而斷,兩個人的故事雖然描述的簡略,但卻就此寫在了史書中。
千年後,一切都已經改變,因為有了宋武宗趙瑗所構架的全然不同的社會體系,雖然經過歷代變革,但社會制度和構架卻從未走過回頭路。
現代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在以及歷史學家在研究這一段歷史的時候,都覺得十分的迷惑。因為這場自上而下的變革,是從北伐成功,後又退位的宋帝趙瑗開始的。
史學界公認這是一個偉大的帝王,擁有著旁人難以企及的遠見,甚至有些人覺得,如果對方不是那麼早退位的話,可能會帶來更多的驚喜。
而在談論其退位的原因時,大多數歷史學家用了一個不太貼切的說法:“愛美人不愛江山。”
和這些歷史學家相反的,是一些接觸到這段歷史的女孩子,她們往往被這一段感動的渾身顫抖。
一個女孩眨著星星眼問:“你們覺得誰是攻,誰是受呢?”
這個問題引發了多年來的爭論,大家吵嚷不休,各有各的理由,但唯一的結論就是:他們最終能夠幸福的生活在一起,實在是太好了。
後世的這些爭論,蕭山和趙瑗當然都不可能聽得到了,蕭山現在正在蒙古包外煮牛肉,而趙瑗則趕著一大群馬讓其入圈。
等幹完這一切的時候,兩個人就啃著乾糧,坐在外面的草地上,看著滿天繁星。
“今天是正旦呢!”蕭山扭頭對趙瑗道。
趙瑗有些感慨,他扭頭笑了笑,道:“塞外沒有煙花,未免美中不足。”
蕭山有些不懷好意的拿出一壺酒,遞到趙瑗面前:“當飲酒慶賀。以後我們不僅正旦能夠在一起,每天,都能夠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