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
“不,不會!”子暾擺首,“舜仁厚孝義,雖屢次受盲父、繼母與異母弟所害仍不改初衷,寬厚待人。如此賢德之人不可能做出挾君篡位的事。”
“你讀史,見舜一家的行徑,不覺得奇怪麼?”伏波不由冷笑,“除了他一人是聖人,他的盲父、繼母與異母弟象皆如妖魔般惡毒兇狠,一次次設計要置他於死地。繼母與異母弟倒還罷了,可我就不明白,他的親生父親對他會有何等深仇大恨,非要跟妻子幼子一起謀殺他?若只是簡單地想助幼子奪嫡,早立遺命便是了,何至於一定要舜死,還只用卑劣的手法,而舜竟每次都能離奇逃生?這些所謂受迫害的事,只怕多半是由舜自己杜撰,或者,至少,是經他大肆渲染誇大過的,以襯自己的賢德,沽名釣譽罷了。”
子暾默不作聲。伏波又道:“若他當真孝悌,為何會在當權後流放父親,殺害兄弟?若他當真仁厚忠義,又為何會在堯禪讓之後將堯囚禁,斷絕他與兒子丹朱的往來,繼而將他流放至死?”
“這……”子暾驚異:“堯不是退位後自己巡遊天下,崩於陽城的麼?”
伏波道:“據說那時堯已有一百一十九歲,即便這年歲不准,必也是百病纏身的年邁老者了,巡遊?好大的興致!你想想,當時都城平陽與陽城路程相距近千里,那麼老的人,只帶一兩個身邊人,卻要翻好幾重山,越好幾條河才能到陽城,而那目的地在當時,只是個人煙稀少的邊遠之地,所以他死在那裡倒不足為奇,正是舜為他安排的結局。”
“舜……”子暾忽然想道:“舜也是死在‘南巡狩’途中。”
“對,舜不幸遭遇了跟堯一樣的命運。”漫不經心的淺笑看上去有類似嘲諷的意思,伏波說:“在發現他已無法掌控羽翼已成的禹時,也被迫與禹演了一出禪讓的戲。然後禹也借鑑了他處置堯的經驗,並變本加厲,把他放逐到兩千五百里以外的蒼梧,那是更邊遠的蠻荒之地。”
子暾沉思,須臾,嘆道:“是啊,若真是巡狩,為何他的妃子娥皇女英未伴他同行,倒在他死後於不相干的湘江投水自盡。”
伏波搖頭道:“她們是否是殉夫自盡尚還存疑。要自盡,為何不在舜崩時自盡?為何不趕到他身邊自盡?甚至,二人都無與夫君共穴合葬之意,迫不及待地跳入湘江中,讓人連屍首都找不到?”說到這裡,舉目看窗外牆角植的幾株湘妃竹,“她們不僅是舜的妻子,還是堯的女兒,跟王權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都說湘妃竹上的斑點是她們眼淚所化,她們真的這麼悲傷麼?流這許多淚,是悼念夫君,還是哀己命將盡?”
“或者……”忽又一聲輕嘆:“那湘妃竹上的斑點,當真是眼淚化成的麼?”
一時兩人都無語,只聽窗外風來疏竹,撥出層層沙沙聲,音律幽涼。少頃,子暾才又問:“何以母后所說與史書記載大相逕庭?”
伏波一笑:“因為史書都是勝者所編。但凡涉及政治,人就不可能太乾淨,好容易賭贏了,自然要修史,或乾脆編造一些動人傳說把自己洗得清清白白……你叔父現在不就在召集門客修樗史麼?所以,他教導你的倒也沒錯,你要做的是,像堯舜那樣,既成大業又流芳千古的‘聖君’。”
“但是,”忽然加重了語氣,她凝視著子暾,一字字道:“有一點你必須記住,像堯舜那樣治天下,但絕不能給人請你‘禪讓’的機會。”
滅芑國、退勍軍之後一年,莘陽君夫人、芑國王女病逝。莘陽君以正夫人禮葬之,築墓舉哀,應有的禮數一點不少。在夫人亡後半年,他不著華服,不近聲色,以悼念亡妻。
一日入見子暾,子暾見他尚穿素服,便問:“嬸母喪期已過,這素服叔父還欲穿多久?”
莘陽君答:“三年。”
捻滅幾乎已浮至唇邊的冷笑,子暾轉而問他:“叔父在修樗史,不知將如何記載滅芑之戰?”
莘陽君答得毫無滯澀:“自然是大王遣仁義之師,替天伐逆,匡扶正義。”
子暾手指輕撥案上一卷莘陽君修訂好的《樗史》,朝他斜眸一瞥,道:“我一直想問叔父,芑王當年如此賞識叔父,並嫁以王女,多年來對叔父頗多關懷,而叔父後來決定伐芑,可曾覺得對芑王有失仁義?”
“仁,義,只存於君子之間。”莘陽君淡然道,“芑王當年助臣是欲借臣竊國,屢次明說暗示,臣故作不解,每每敷衍過去,後來隱居幽篁山,亦有避其之意。”
“那嬸母呢?嬸母對叔父更是全心以待。叔父滅其國,弒其弟,又有否顧及過嬸母的感受?”子暾見莘陽君神色未變,索性問得更犀利:“她,真是病逝的麼?”
莘陽君仍不覺慍怒,答說:“拙荊一向體弱,且敏感多思,惜非多壽之人。我確有負於她,但,只要於國於大王有益,雖負盡天下人,我亦為之。”
“我可以相信你麼,叔父?”子暾微微擺首,略有些感慨:“這幾年來,我始終對叔父言聽計從,無比信賴,但卻常常不知道叔父到底在想什麼,在做什麼。”少頃,目光飄移於竹簡之上:“你下次會做出何種令萬民稱頌的善行?你的門客除了踏弩還在研製什麼?你會在何時嫁出我另一個妹妹?將來你會如何在史書上寫你,寫我……湘妃竹上的斑點,當真是眼淚化成的麼?”
眉頭蹙了蹙,莘陽君問:“可有人跟大王說了些什麼?大王英明寬仁,對臣以誠相待,委以重任,臣方得輔佐大王,盡心竭力,力求報國。而今大業未成,尚須我君臣同心協力,共創盛世,大王切勿聽信他人離間之語,因一點疑惑而損大計。”
子暾不應他此語,似笑非笑地轉問另一問題:“叔父,當年芑王既有意助你竊國,你為何不竊?”
莘陽君決然搖頭:“這國遲早是你的,我不會去竊。”
“我何德何能,竟得叔父如此重視。”子暾一哂,“叔父說,行大事者,不可為婦人之仁所羈絆,故叔父不憐嬸母,不惜桑洛,卻何以獨對子暾另眼相待,因子暾而不竊國?”
“因為,你跟她們不一樣。”莘陽君忽然朝子暾走近幾步,不尋常的光焰點亮了雙眸,他凝視子暾:“妻子如衣裳,兄弟如手足,而你,子暾,之於我,如骨,如血。”
突如其來地,被他目中的溫度所驚嚇,子暾不由往後一縮。而他還在看他,渾不似臣子看君王的神情,那目光融合了奇異的關愛和其他莫可名狀的感情,就如在看一件由他親手創造的精品。
“子暾……”他又在喚他。子暾模糊地感到,他這樣稱呼自己是僭越了,但他喚得如此自然,仿若在喚關係與他無比密切的晚輩……似乎亦無錯,叔父也許只是暫時忘記了地位的尊卑,只記得自己是他侄子……但是他喚他的語氣讓他聯想起母親,母親是這樣喚他的,帶有父王的呼喚都不會有的溫度。
如骨?如血?再回想叔父用的詞,子暾幾乎有些驚呆了,可疑的碎片在腦中碰撞:幽篁山、杜若、母親每次在聽人提起莘陽君時那異乎尋常的冷淡……甚至,還有公子祺和桑洛……
啊,為何想起他們!子暾忽然暴怒,猛地站起,朝還欲對他說什麼的莘陽君斥道:“放肆!你竟敢直呼寡人的名字!”
莘陽君一怔,立時回復常態,欠身道:“大王恕罪。”
子暾一振廣袖,指著門外厲聲道:“滾,滾出去!”
莘陽君在子暾的盛怒下以平靜語氣告退,垂目倒退幾步,才轉身出門,一如為臣應有的恭謹。
待他身影消失,子暾復又倒坐在椅中,額頭有冷汗滲出,青紅不定的面色,心生難言的惶恐。
須臾,那門前,有一角衣裙悄然於側邊逸出,一女子越過門檻緩緩走進,卻是溪蓀。
她以古怪的眼神看他,輕聲道:“大王,那是不孝的。”
那一晚,子暾甫出現在伏波宮內,伏波便覺察出了他異樣的情緒。
他摒退了所有宮人,枯坐在她身邊看她修剪花枝,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貌似無干係的話。
母后最喜歡杜若罷?真巧,莘陽君也喜歡,他府中就種植了許多,花開的時候,他身上都帶有杜若香。
莘陽君說,他日歸隱,仍會回幽篁山……那是母后的故鄉,風景一定很美罷?幾時有閒,子暾也想去看看。
昨天,有一後宮女子說,我與莘陽君長得頗相似。我照照鏡子,是覺有幾分像……
今日,莘陽君與溪蓀都與我說了奇怪的話。莘陽君說,我之於他,如骨如血。我斥責了他。而溪蓀說,那是不孝的……
“你到底想說什麼?”伏波推開花枝,擱下剪刀,側身面對子暾,直接問。
“我的父親是誰?我是誰的兒子?”子暾陡然發問,聲音和身體都在微微顫抖,盯牢母親,仿佛在抓緊最後一塊救生的浮木。
伏波冷眼看他,反問:“你這大王,是如何當上的?”
子暾答:“是父王傳位於我……”
“不對。”伏波斷然道,“他從未有過傳位於你的意思。你能即位,是因為他沒有選擇,樗國臣民也沒有選擇。天下人都知,你是樗王玄湅唯一的兒子。”
子暾默然,沉吟不語。
伏波和緩了語調,輕聲問他:“現在,你知道答案了麼?”
子暾抬目看看母親,終於,鄭重點了點頭。
伏波便笑了,取絲巾為他拭了拭額角的微汗,無比憐愛地:“都這般大了,還時時把喜怒擱在臉上,人只當你是透明實心人,這怎麼行呢?”
又過數月。依然是莘陽君輔政,子暾言聽計從,王國於安寧的氛圍中逐步繁盛,一切似乎沒有什麼不同。
只是次年的春季有些異常,一直是春陽杲杲的天氣,應有的雨季卻遲遲未來,已影響到農耕水利,臣子們恐延續至夏季會演變為大旱,便奏請子暾早作準備,並參照莘陽君故事出城祈雨。
子暾當即應承,但說:“此番旱情也許與前次兩場戰爭有關,殺戮過甚,上天必然不喜,如常祈雨只怕無濟於事,寡人有意乘龍舟入洺水巡遊,沿途祭祀天、地,及山神河伯,求上天早降甘霖,並請諸神佑吾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你讀史,見舜一家的行徑,不覺得奇怪麼?”伏波不由冷笑,“除了他一人是聖人,他的盲父、繼母與異母弟象皆如妖魔般惡毒兇狠,一次次設計要置他於死地。繼母與異母弟倒還罷了,可我就不明白,他的親生父親對他會有何等深仇大恨,非要跟妻子幼子一起謀殺他?若只是簡單地想助幼子奪嫡,早立遺命便是了,何至於一定要舜死,還只用卑劣的手法,而舜竟每次都能離奇逃生?這些所謂受迫害的事,只怕多半是由舜自己杜撰,或者,至少,是經他大肆渲染誇大過的,以襯自己的賢德,沽名釣譽罷了。”
子暾默不作聲。伏波又道:“若他當真孝悌,為何會在當權後流放父親,殺害兄弟?若他當真仁厚忠義,又為何會在堯禪讓之後將堯囚禁,斷絕他與兒子丹朱的往來,繼而將他流放至死?”
“這……”子暾驚異:“堯不是退位後自己巡遊天下,崩於陽城的麼?”
伏波道:“據說那時堯已有一百一十九歲,即便這年歲不准,必也是百病纏身的年邁老者了,巡遊?好大的興致!你想想,當時都城平陽與陽城路程相距近千里,那麼老的人,只帶一兩個身邊人,卻要翻好幾重山,越好幾條河才能到陽城,而那目的地在當時,只是個人煙稀少的邊遠之地,所以他死在那裡倒不足為奇,正是舜為他安排的結局。”
“舜……”子暾忽然想道:“舜也是死在‘南巡狩’途中。”
“對,舜不幸遭遇了跟堯一樣的命運。”漫不經心的淺笑看上去有類似嘲諷的意思,伏波說:“在發現他已無法掌控羽翼已成的禹時,也被迫與禹演了一出禪讓的戲。然後禹也借鑑了他處置堯的經驗,並變本加厲,把他放逐到兩千五百里以外的蒼梧,那是更邊遠的蠻荒之地。”
子暾沉思,須臾,嘆道:“是啊,若真是巡狩,為何他的妃子娥皇女英未伴他同行,倒在他死後於不相干的湘江投水自盡。”
伏波搖頭道:“她們是否是殉夫自盡尚還存疑。要自盡,為何不在舜崩時自盡?為何不趕到他身邊自盡?甚至,二人都無與夫君共穴合葬之意,迫不及待地跳入湘江中,讓人連屍首都找不到?”說到這裡,舉目看窗外牆角植的幾株湘妃竹,“她們不僅是舜的妻子,還是堯的女兒,跟王權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都說湘妃竹上的斑點是她們眼淚所化,她們真的這麼悲傷麼?流這許多淚,是悼念夫君,還是哀己命將盡?”
“或者……”忽又一聲輕嘆:“那湘妃竹上的斑點,當真是眼淚化成的麼?”
一時兩人都無語,只聽窗外風來疏竹,撥出層層沙沙聲,音律幽涼。少頃,子暾才又問:“何以母后所說與史書記載大相逕庭?”
伏波一笑:“因為史書都是勝者所編。但凡涉及政治,人就不可能太乾淨,好容易賭贏了,自然要修史,或乾脆編造一些動人傳說把自己洗得清清白白……你叔父現在不就在召集門客修樗史麼?所以,他教導你的倒也沒錯,你要做的是,像堯舜那樣,既成大業又流芳千古的‘聖君’。”
“但是,”忽然加重了語氣,她凝視著子暾,一字字道:“有一點你必須記住,像堯舜那樣治天下,但絕不能給人請你‘禪讓’的機會。”
滅芑國、退勍軍之後一年,莘陽君夫人、芑國王女病逝。莘陽君以正夫人禮葬之,築墓舉哀,應有的禮數一點不少。在夫人亡後半年,他不著華服,不近聲色,以悼念亡妻。
一日入見子暾,子暾見他尚穿素服,便問:“嬸母喪期已過,這素服叔父還欲穿多久?”
莘陽君答:“三年。”
捻滅幾乎已浮至唇邊的冷笑,子暾轉而問他:“叔父在修樗史,不知將如何記載滅芑之戰?”
莘陽君答得毫無滯澀:“自然是大王遣仁義之師,替天伐逆,匡扶正義。”
子暾手指輕撥案上一卷莘陽君修訂好的《樗史》,朝他斜眸一瞥,道:“我一直想問叔父,芑王當年如此賞識叔父,並嫁以王女,多年來對叔父頗多關懷,而叔父後來決定伐芑,可曾覺得對芑王有失仁義?”
“仁,義,只存於君子之間。”莘陽君淡然道,“芑王當年助臣是欲借臣竊國,屢次明說暗示,臣故作不解,每每敷衍過去,後來隱居幽篁山,亦有避其之意。”
“那嬸母呢?嬸母對叔父更是全心以待。叔父滅其國,弒其弟,又有否顧及過嬸母的感受?”子暾見莘陽君神色未變,索性問得更犀利:“她,真是病逝的麼?”
莘陽君仍不覺慍怒,答說:“拙荊一向體弱,且敏感多思,惜非多壽之人。我確有負於她,但,只要於國於大王有益,雖負盡天下人,我亦為之。”
“我可以相信你麼,叔父?”子暾微微擺首,略有些感慨:“這幾年來,我始終對叔父言聽計從,無比信賴,但卻常常不知道叔父到底在想什麼,在做什麼。”少頃,目光飄移於竹簡之上:“你下次會做出何種令萬民稱頌的善行?你的門客除了踏弩還在研製什麼?你會在何時嫁出我另一個妹妹?將來你會如何在史書上寫你,寫我……湘妃竹上的斑點,當真是眼淚化成的麼?”
眉頭蹙了蹙,莘陽君問:“可有人跟大王說了些什麼?大王英明寬仁,對臣以誠相待,委以重任,臣方得輔佐大王,盡心竭力,力求報國。而今大業未成,尚須我君臣同心協力,共創盛世,大王切勿聽信他人離間之語,因一點疑惑而損大計。”
子暾不應他此語,似笑非笑地轉問另一問題:“叔父,當年芑王既有意助你竊國,你為何不竊?”
莘陽君決然搖頭:“這國遲早是你的,我不會去竊。”
“我何德何能,竟得叔父如此重視。”子暾一哂,“叔父說,行大事者,不可為婦人之仁所羈絆,故叔父不憐嬸母,不惜桑洛,卻何以獨對子暾另眼相待,因子暾而不竊國?”
“因為,你跟她們不一樣。”莘陽君忽然朝子暾走近幾步,不尋常的光焰點亮了雙眸,他凝視子暾:“妻子如衣裳,兄弟如手足,而你,子暾,之於我,如骨,如血。”
突如其來地,被他目中的溫度所驚嚇,子暾不由往後一縮。而他還在看他,渾不似臣子看君王的神情,那目光融合了奇異的關愛和其他莫可名狀的感情,就如在看一件由他親手創造的精品。
“子暾……”他又在喚他。子暾模糊地感到,他這樣稱呼自己是僭越了,但他喚得如此自然,仿若在喚關係與他無比密切的晚輩……似乎亦無錯,叔父也許只是暫時忘記了地位的尊卑,只記得自己是他侄子……但是他喚他的語氣讓他聯想起母親,母親是這樣喚他的,帶有父王的呼喚都不會有的溫度。
如骨?如血?再回想叔父用的詞,子暾幾乎有些驚呆了,可疑的碎片在腦中碰撞:幽篁山、杜若、母親每次在聽人提起莘陽君時那異乎尋常的冷淡……甚至,還有公子祺和桑洛……
啊,為何想起他們!子暾忽然暴怒,猛地站起,朝還欲對他說什麼的莘陽君斥道:“放肆!你竟敢直呼寡人的名字!”
莘陽君一怔,立時回復常態,欠身道:“大王恕罪。”
子暾一振廣袖,指著門外厲聲道:“滾,滾出去!”
莘陽君在子暾的盛怒下以平靜語氣告退,垂目倒退幾步,才轉身出門,一如為臣應有的恭謹。
待他身影消失,子暾復又倒坐在椅中,額頭有冷汗滲出,青紅不定的面色,心生難言的惶恐。
須臾,那門前,有一角衣裙悄然於側邊逸出,一女子越過門檻緩緩走進,卻是溪蓀。
她以古怪的眼神看他,輕聲道:“大王,那是不孝的。”
那一晚,子暾甫出現在伏波宮內,伏波便覺察出了他異樣的情緒。
他摒退了所有宮人,枯坐在她身邊看她修剪花枝,有一搭沒一搭地說著貌似無干係的話。
母后最喜歡杜若罷?真巧,莘陽君也喜歡,他府中就種植了許多,花開的時候,他身上都帶有杜若香。
莘陽君說,他日歸隱,仍會回幽篁山……那是母后的故鄉,風景一定很美罷?幾時有閒,子暾也想去看看。
昨天,有一後宮女子說,我與莘陽君長得頗相似。我照照鏡子,是覺有幾分像……
今日,莘陽君與溪蓀都與我說了奇怪的話。莘陽君說,我之於他,如骨如血。我斥責了他。而溪蓀說,那是不孝的……
“你到底想說什麼?”伏波推開花枝,擱下剪刀,側身面對子暾,直接問。
“我的父親是誰?我是誰的兒子?”子暾陡然發問,聲音和身體都在微微顫抖,盯牢母親,仿佛在抓緊最後一塊救生的浮木。
伏波冷眼看他,反問:“你這大王,是如何當上的?”
子暾答:“是父王傳位於我……”
“不對。”伏波斷然道,“他從未有過傳位於你的意思。你能即位,是因為他沒有選擇,樗國臣民也沒有選擇。天下人都知,你是樗王玄湅唯一的兒子。”
子暾默然,沉吟不語。
伏波和緩了語調,輕聲問他:“現在,你知道答案了麼?”
子暾抬目看看母親,終於,鄭重點了點頭。
伏波便笑了,取絲巾為他拭了拭額角的微汗,無比憐愛地:“都這般大了,還時時把喜怒擱在臉上,人只當你是透明實心人,這怎麼行呢?”
又過數月。依然是莘陽君輔政,子暾言聽計從,王國於安寧的氛圍中逐步繁盛,一切似乎沒有什麼不同。
只是次年的春季有些異常,一直是春陽杲杲的天氣,應有的雨季卻遲遲未來,已影響到農耕水利,臣子們恐延續至夏季會演變為大旱,便奏請子暾早作準備,並參照莘陽君故事出城祈雨。
子暾當即應承,但說:“此番旱情也許與前次兩場戰爭有關,殺戮過甚,上天必然不喜,如常祈雨只怕無濟於事,寡人有意乘龍舟入洺水巡遊,沿途祭祀天、地,及山神河伯,求上天早降甘霖,並請諸神佑吾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