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頁
除了敕命,另有御賜匾額一塊,這卻是賜給整個齊家的,上書“嘉德懿範”四字,據說是帝王親筆,上面還蓋著紅布,得掛上去之後才能夠揭開。
此外還會在歸去園門外立一座牌坊,以彰此德行。這個就由高順縣發錢和役夫給建了。不過這對於縣衙同樣是長面子的事,自然不會不樂意。
周敏恭領了敕命,對著香案叩首,再對父母叩首,撤了香案之後,自然有人上前,對齊家正堂的打門進行整修,使之配得上這塊御賜的、皇帝親筆題寫的匾額,然後才會將之掛上。
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天時間,幾乎是將這扇大門拆開來重新建造了一番。使得它看起來跟旁邊的屋子有些格格不入。畢竟齊家的屋子修得再好,規矩在那裡,很多東西用不上,跟著匾額一比,就顯得寒酸了。
顯然來人也注意到了這一點,遂提點他們,按制,七品敕命也是有資格營造屋舍的,最好還是把房子拆了重建為好。
三天時間裡,白天夜晚都不斷有人到這邊來看熱鬧。
這可是御賜的東西,真正的光耀門楣!不光是齊家的喜事,也是整個齊家山、萬山村的喜事!
所以周敏少不得開了宴席,招待前來道喜的鄉親們。而鄉鄰們也不白吃,家裡有什麼都送一點過來湊上,倒也將這宴席辦得有模有樣。
三天之後,匾額掛好,待得宣旨的隊伍離開,這裡非但沒有冷清下來,反而更熱鬧了。大家沒事就到這裡來看看這塊牌匾,然後心滿意足的回家去,讓周敏哭笑不得。
就連四位先生也登門道喜,周敏正好看到牌匾兩側空空如也,便央求他們寫一副對子,也刻了板掛在這裡。
四人都推鄭先生這位風流才子,他也當仁不讓,提筆寫了一對七字楹聯,卻是難得的正經:
入世須才更須節,傳世積德還積書。
周敏口稱受教,小心收起來,打算回頭翻修房屋的時候在兩邊立上門柱,將字刻上去。
說笑之後,四位先生才提起了正事。這一次過來,最主要還是想跟她商量一下七斤的事。他們估計年後就會回京,到時候七斤的學業就要中斷,自然要提早做好準備。
周敏知道他們很快就會走,倒也不是很驚訝,畢竟當初也是他們用了不少手段把人留下來的。
至於七斤的事,周敏只低頭想了片刻,便道,“請幾位先生將他帶去京城吧。”
“娘子!”“敏敏!”
石頭和齊老三同時開口,都有些吃驚的看著她。
周敏鼻尖發酸,“我也不捨得孩子,他出生之後還沒離開過我身邊呢。但這是為了他好。也不是送去京城就不回來了,每年仍舊回來過年。他現在年紀小,還沒正式進學,正好跟著幾位先生在京城開開眼界,長長見識,多學點兒東西。兩三年之後,正好回來入學。”
“可是……”這麼一個全家的寶貝疙瘩,從來都是眾星拱月的那個月,突然遠離家門去京城那種地方,怎麼能讓人放心?何況他還那么小,丁點大的孩子,沒有爹娘,沒有爺爺奶奶,沒有熟悉的人在身邊,怎麼成?
但周敏之所以這麼決定,除了幾位先生的緣故,也是因為七斤在家裡實在是太受寵了。之前還不覺得,這一年來,卻是越發的驕縱得肆無忌憚,什麼壞事都敢做,偏偏他又聰明,總能夠設法利用大家的喜愛與同情心避過懲罰。
這種小聰明,在周敏看來,比純粹的被寵得無法無天更可怕,因為他是在有意識的規避懲罰,長此以往,很容易走上歪路。
周敏決定的事,通常來說,基本上也就是最後的結果了,雖然安氏還是頗有微詞,但她不論當娘還是當婆婆,規矩就從沒有立起來過,也是無可如何。
只是更加死命的慣著孩子,讓周敏哭笑不得,又不好計較。
倒是石頭,作為最了解周敏的人,對她這個決定非常不解。不過他除了最開始的驚詫之外,便沒有再當眾質疑,只是將這疑惑留到了私下裡,向周敏詢問。
“就知道你會問。”周敏取出一封信遞給他,“這是昌平侯讓人送來的信,你看了就知道了。”
石頭展開通讀一遍,也不由有些愣怔。
“知道了吧?樹欲靜而風不止啊……有些東西我們說不爭,別人未見得會相信。”周敏嘆息了一句。
卻原來宣斌在信上說,皇帝得到她送去的種子,聽說畝產均超過千斤,高產品種更是達到一千二百斤,不由大喜,立刻就要封她個國夫人。這是正一品的誥命,按照周敏的功績,她自然受得起,但這種誥命通常只封宰相、節度使、三師、三公、王、侍中、中書令之妻,就連他們的母親也只能封二品,那是文人封妻蔭子所能達到的極限,怎麼能輕易封出去?
不出所料,這個提議遭到了朝臣反駁,一度鬧得很不愉快。還是宣斌知道周敏一向低調,主動勸說皇帝,才將此事圓過去了。但從一品國夫人降至七品孺人,差距不是一點半點,君臣之間矛盾自起。
偏偏皇帝還召回了四位先生,許的都是高位官職,這四人入朝,自然會對原本的文官體系產生振動,又是一重矛盾。
周敏和她背後的齊家山夾在這重重矛盾之中,根本不可能撇清關係,再說,他們取得的成績,那是朝臣也會眼紅的。這種情況下,有些東西不爭也得爭。
所以讓七斤跟去京城,同樣也是一種姿態。
“咱們的路差不多就到這裡了,但七斤不一樣。他以後需要面對的更多,不得不早作打算。”周敏低聲道,“我是當娘的,又怎麼能不為他考慮?”
石頭握著她的肩,把人攬進了懷裡,安撫道,“你做得對,不過兒孫自有兒孫福,你也不必太過擔憂。咱們還能抗個幾十年呢,等七斤長大成人,溫泉山房和書院那邊的士子,應該大部分都入朝為官了吧?到時候,未必不是另一番景象。”
“也對。”周敏靠著他,慢慢放鬆下來。
未雨綢繆固然重要,但此刻現世安穩,卻也不可辜負。
作者有話要說: ————全文完————
入世須才更須節;
傳世積德還積書。
——晚清作家、書法家何子貞集《爭坐位帖》聯
這篇文到這裡就結束啦,因為繼續寫下面的內容也不是種田了。然後為了湊655555這個字數,所以也沒有番外【抱頭_(:з」∠)_
感謝大家的一路陪伴,最後求個作收和新文收藏,新坑再見麼麼噠~
【
此外還會在歸去園門外立一座牌坊,以彰此德行。這個就由高順縣發錢和役夫給建了。不過這對於縣衙同樣是長面子的事,自然不會不樂意。
周敏恭領了敕命,對著香案叩首,再對父母叩首,撤了香案之後,自然有人上前,對齊家正堂的打門進行整修,使之配得上這塊御賜的、皇帝親筆題寫的匾額,然後才會將之掛上。
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天時間,幾乎是將這扇大門拆開來重新建造了一番。使得它看起來跟旁邊的屋子有些格格不入。畢竟齊家的屋子修得再好,規矩在那裡,很多東西用不上,跟著匾額一比,就顯得寒酸了。
顯然來人也注意到了這一點,遂提點他們,按制,七品敕命也是有資格營造屋舍的,最好還是把房子拆了重建為好。
三天時間裡,白天夜晚都不斷有人到這邊來看熱鬧。
這可是御賜的東西,真正的光耀門楣!不光是齊家的喜事,也是整個齊家山、萬山村的喜事!
所以周敏少不得開了宴席,招待前來道喜的鄉親們。而鄉鄰們也不白吃,家裡有什麼都送一點過來湊上,倒也將這宴席辦得有模有樣。
三天之後,匾額掛好,待得宣旨的隊伍離開,這裡非但沒有冷清下來,反而更熱鬧了。大家沒事就到這裡來看看這塊牌匾,然後心滿意足的回家去,讓周敏哭笑不得。
就連四位先生也登門道喜,周敏正好看到牌匾兩側空空如也,便央求他們寫一副對子,也刻了板掛在這裡。
四人都推鄭先生這位風流才子,他也當仁不讓,提筆寫了一對七字楹聯,卻是難得的正經:
入世須才更須節,傳世積德還積書。
周敏口稱受教,小心收起來,打算回頭翻修房屋的時候在兩邊立上門柱,將字刻上去。
說笑之後,四位先生才提起了正事。這一次過來,最主要還是想跟她商量一下七斤的事。他們估計年後就會回京,到時候七斤的學業就要中斷,自然要提早做好準備。
周敏知道他們很快就會走,倒也不是很驚訝,畢竟當初也是他們用了不少手段把人留下來的。
至於七斤的事,周敏只低頭想了片刻,便道,“請幾位先生將他帶去京城吧。”
“娘子!”“敏敏!”
石頭和齊老三同時開口,都有些吃驚的看著她。
周敏鼻尖發酸,“我也不捨得孩子,他出生之後還沒離開過我身邊呢。但這是為了他好。也不是送去京城就不回來了,每年仍舊回來過年。他現在年紀小,還沒正式進學,正好跟著幾位先生在京城開開眼界,長長見識,多學點兒東西。兩三年之後,正好回來入學。”
“可是……”這麼一個全家的寶貝疙瘩,從來都是眾星拱月的那個月,突然遠離家門去京城那種地方,怎麼能讓人放心?何況他還那么小,丁點大的孩子,沒有爹娘,沒有爺爺奶奶,沒有熟悉的人在身邊,怎麼成?
但周敏之所以這麼決定,除了幾位先生的緣故,也是因為七斤在家裡實在是太受寵了。之前還不覺得,這一年來,卻是越發的驕縱得肆無忌憚,什麼壞事都敢做,偏偏他又聰明,總能夠設法利用大家的喜愛與同情心避過懲罰。
這種小聰明,在周敏看來,比純粹的被寵得無法無天更可怕,因為他是在有意識的規避懲罰,長此以往,很容易走上歪路。
周敏決定的事,通常來說,基本上也就是最後的結果了,雖然安氏還是頗有微詞,但她不論當娘還是當婆婆,規矩就從沒有立起來過,也是無可如何。
只是更加死命的慣著孩子,讓周敏哭笑不得,又不好計較。
倒是石頭,作為最了解周敏的人,對她這個決定非常不解。不過他除了最開始的驚詫之外,便沒有再當眾質疑,只是將這疑惑留到了私下裡,向周敏詢問。
“就知道你會問。”周敏取出一封信遞給他,“這是昌平侯讓人送來的信,你看了就知道了。”
石頭展開通讀一遍,也不由有些愣怔。
“知道了吧?樹欲靜而風不止啊……有些東西我們說不爭,別人未見得會相信。”周敏嘆息了一句。
卻原來宣斌在信上說,皇帝得到她送去的種子,聽說畝產均超過千斤,高產品種更是達到一千二百斤,不由大喜,立刻就要封她個國夫人。這是正一品的誥命,按照周敏的功績,她自然受得起,但這種誥命通常只封宰相、節度使、三師、三公、王、侍中、中書令之妻,就連他們的母親也只能封二品,那是文人封妻蔭子所能達到的極限,怎麼能輕易封出去?
不出所料,這個提議遭到了朝臣反駁,一度鬧得很不愉快。還是宣斌知道周敏一向低調,主動勸說皇帝,才將此事圓過去了。但從一品國夫人降至七品孺人,差距不是一點半點,君臣之間矛盾自起。
偏偏皇帝還召回了四位先生,許的都是高位官職,這四人入朝,自然會對原本的文官體系產生振動,又是一重矛盾。
周敏和她背後的齊家山夾在這重重矛盾之中,根本不可能撇清關係,再說,他們取得的成績,那是朝臣也會眼紅的。這種情況下,有些東西不爭也得爭。
所以讓七斤跟去京城,同樣也是一種姿態。
“咱們的路差不多就到這裡了,但七斤不一樣。他以後需要面對的更多,不得不早作打算。”周敏低聲道,“我是當娘的,又怎麼能不為他考慮?”
石頭握著她的肩,把人攬進了懷裡,安撫道,“你做得對,不過兒孫自有兒孫福,你也不必太過擔憂。咱們還能抗個幾十年呢,等七斤長大成人,溫泉山房和書院那邊的士子,應該大部分都入朝為官了吧?到時候,未必不是另一番景象。”
“也對。”周敏靠著他,慢慢放鬆下來。
未雨綢繆固然重要,但此刻現世安穩,卻也不可辜負。
作者有話要說: ————全文完————
入世須才更須節;
傳世積德還積書。
——晚清作家、書法家何子貞集《爭坐位帖》聯
這篇文到這裡就結束啦,因為繼續寫下面的內容也不是種田了。然後為了湊655555這個字數,所以也沒有番外【抱頭_(:з」∠)_
感謝大家的一路陪伴,最後求個作收和新文收藏,新坑再見麼麼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