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趙無恤也不想過早的揠苗助長,且先讓他慢慢成長。

  「等開春後,便將小童子送到廩丘邑宰的數科學堂去學習罷。」

  公輸克轉憂為喜,明眼人都能看出,趙氏大夫對廩丘邑宰十分器重,對那神秘的數科學堂也很是扶持,工匠們入駐後,那些數科子弟也沒少過來與他們交流和傳授一些妙法。自己兒子要是能進學堂,不僅能學會篆書,還能一窺周髀數字和經天緯地之術,從此成了宰臣之徒,何其幸運。

  不過趙無恤心想的卻是,一個會用阿拉伯數字,有後世數學知識作為基礎,又被我灌輸各種後世腦洞的魯班,那將是怎樣的存在?或許他日後遇上墨子時,就不會被鬥敗了……

  趙無恤今天過來,一是看看公輸班,二是要和公輸克商議一下工匠的安置和工坊的建設。

  諸多工匠由工吏管理,食於趙無恤,是身份受束縛的隸工。為了行事方便,趙無恤暫時不想對這種落後的身份關係作出什麼改變,在衣食上善待即可。

  畢竟要是和衛國濮陽一樣,工匠自由度過高,三天兩頭不滿造反,那也是一件讓統治者煩惱的事情。

  在公輸克的引領介紹下,趙無恤巡視了已經初見規模的匠作坊。

  匠作坊的規劃,是計僑帶著數科學生們協助公輸克建造的,這裡根據不同工種的區別,劃分為五個大區,數十個小類。

  目前武卒的兵器主要是從甄、廩丘兩地的府庫里直接獲取的,但這些青銅武器損耗極大,甄之役,兵刃損耗多達兩成,兵器的新鑄和修補,都意味著必須早日實現自給自足。

  所以,趙無恤最為重視的,還是「攻金之工」,其中包括將銅錫按一定比例混合冶煉的冶氏;負責製作鑄模和鑄造的鑄氏;做銅劍的桃氏;做骨、青銅箭簇的矢人;最後是做耒耜等農具的段氏等五個工種。

  這個攻金之區主要出產銅錫產品,或是兵器,或是工具,或是農具,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也是帶動整個匠作坊,乃至於農業運行的基石。

  對於冶煉技術的改進,趙無恤前世一個門外漢沒也什麼好的思路,他只能給工匠們提供一些不知是非的建議參考。

  目前能大刀闊斧變革的,主要還是農具的形制,計僑等人來魯國西鄙時,也把畫在簡牘上的農具式樣帶來了,照葫蘆畫瓢即可。在鋤頭、犁將古舊的耒、耜取代後,農業效率會提高不少,但需要的金屬也成倍增加。

  所以,攻金之匠們也面臨著瓶頸,那就是原料和燃料的缺乏。

  公輸克憂心忡忡地說道:「甄、廩丘不產銅錫,而燒爐的柴木也不夠,如今攻金之匠們只能修補少量兵刃,不足大量鑄造新器……」

  這就是從太行山來到河濟平原後的麻煩所在了,比起自然資源豐富的晉國,這兒多半是一望無際的農田,土地之下缺少金、錫等有色金屬。

  「木材的話,暫且從青山砍伐,或者越境去濮水以南的歷山一帶,此外我記得鄆城有不少石涅,大野澤邊也有許多林木。」

  如此一來,趙無恤對鄆城這塊寶地的需求就更加迫切了。

  「至於銅錫方面,目前別無他法,只能通過陶邑的子貢,從吳、楚購置一些。」

  春秋時雖然北方青銅文明鼎盛,但產銅地點卻集中在南方,只有晉國、秦國的中條山、霍山、崤函,以及鮮虞北燕等地有少數出產。至於齊魯,一直是很匱乏的。

  當年周昭王、宣王伐荊楚、伐南淮夷,目的也是為了打通銅路,掠奪這種戰略資源鑄造兵器和禮器。到了春秋時,《詩·魯頌》曾經歌頌過:「憬被淮夷,來獻其琛,玄龜象齒,大賂南金」。這裡所說的南金就是銅,和玄龜象齒並稱,可見對於中原人來說,這是極其珍貴的物品。

  北方不僅少銅,尤其少錫,依舊是吳、越之地的金錫為一種美材被中原人稱道,晉國在和吳國結盟後有了銅錫的來源,也是與楚國維持爭霸的必須條件。楚有汝漢之金,管理十分嚴格,吳國的銅錫產地則集中在大江兩岸,通過徐地、宋國和北方諸侯貿易往來,陶丘正是交易的中心。

  所以趙無恤在獲得領邑後,越發覺得自己提前在陶邑鋪開局面是很有必要的,除了錢帛外,一些本地稀有資源的獲取更是重中之重!所以他設想,若是能奪取鄆城和大野澤,就可以從水路和陶邑聯通在一起,運輸效率將翻上數倍。

  他最後說到:「除了從銅錫的來源上打主意外,汝等也要多多研製冶鐵鍛造之法,我聽說魯國頗多出鐵之山,比銅錫更容易獲得,先用來製作農具,慢慢改進技藝。」

  ……

  接下來巡視的是遠離明火的「攻木之工」。包括負責都邑的測量和營建以及溝洫類水利設施和其他土木建築的匠人;製作弓體的弓人;製作殳、矛、戈、戟等兵器和農具之柄的廬人;製作馬車車輪和車蓋的輪人;製作馬車車轅、車廂的輿人。

  匠人營國,是工匠里最受重視的一個工種,這個工匠區便是他們重新拓展修建的。未來的加固城邑,增修溝渠,乃至於趙無恤心中隱隱有想法的河、濟、濮短程運河,都需要他們參與。

  而弓人也受到了趙無恤的巡視,他對他們的要求是,在明年之內嫻熟制弩的工藝,弓體的煣制也不能拉下。

  「現如今武卒中多弩兵而少弓兵,弩機需要改進,而弓兵則可以在民眾中通過鄉射禮選拔。」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