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頁
一併回京的還有領命頒賞的養心殿太監王承義,以及老佛爺那裡的隨行太監。老佛爺的賞賜與鍾茗一樣,多是給和嘉與豐紳濟倫的,婆媳兩人又合計了一回,另給傅恆夫人賜下福字紋宮緞與壽字紋宮緞並念珠等物。而乾隆不單賞了女兒和外孫,連女婿都頒了賞賜。
永璂聽說又做了一回舅舅,心裡頗為得意,把今年獵到的一頭黃羊取了角,命人打磨收拾了,並幾張好皮子裹作一包,也讓捎回去。和敬就取笑道:“你怎麼這麼高興啊?又不是沒當過舅舅!”
永璂抓抓腦袋,看看和敬和蘭馨一左一右地看著他,咽了口唾沫:“你家鄂勒哲特穆爾額爾克巴拜,比我還大呢……”鄂勒哲特穆爾額爾克巴拜同學,不要懷疑,‘鄂勒哲特穆爾額爾克巴拜’這麼一長串的字正是他的是名字,他是和敬的兒子,乾隆的首個外孫,為表重視,賜了這個長得一般人都不知其所云的名字。和敬是長姐,永璂是幼弟,和敬下嫁那年永璂都還沒出生,鄂勒哲特穆爾額爾克巴拜現在都到了成親的年紀了,永璂還是半個正太。如此年紀的差距,讓永璂在鄂勒哲特穆爾額爾克巴拜面前實在找不到“舅舅”的感覺。和敬啞然失笑,可不是麼,這甥舅倆的年紀……
永璂又看了看蘭馨,說來他與蘭馨相處的時間更長,關係也更好些。然而和嘉與他畢竟血緣更近,在他心裡蘭馨也不可能完全蓋過和嘉,永璂嘟嘟嘴:“別的外甥又沒生在這個時候,也沒處尋新鮮的羊角……”
蘭馨也不在意,本來就是要逗永璂玩的,她生產的時候永璂年紀還不大,賀禮都是鍾茗為他打點好了再以他的名義送的。且永璂這回送的都是小東西,也都是趕巧了獵到的,就揪揪永璂的小辮兒一笑而過。永璂見蘭馨並不生氣,也有一點不好意思,想著以後辦事務要周全一點才好。
在木蘭並不方便準備賞賜之物,老佛爺列完了她的那一份單子命人回宮準備物品的時候就感受到了這份不便,因著這份不方便又想起來乾隆的萬壽節將至,在木蘭怕是不好準備得早些到承德去,就向乾隆建議道:“皇帝,木蘭住著到底不如宮室方便,還是去承德吧。”乾隆在木蘭要作的政治秀都作完了,當即道:“聽皇額娘的。”反正到承德住下又不代表不能再來木蘭玩。
又一陣人仰馬翻之後,長長的車隊再次啟程,這回的目的地是承德。剛到地頭,就接到了一個不好的消息——履親王允祹卒。允祹是康熙諸年長皇子裡少有的在雍正朝還能過得不壞的人,也是康熙諸子裡稱得上高壽的人了,他一薨了,讓乾隆心裡不大自在了,即使允祹壽數不淺,乾隆也不樂意死叔叔。尤其是,允祹一死,倒給乾隆留下了個爛攤子——他身後沒有繼承人!
怡親王弘曉今番隨駕,他又與乾隆是堂兄弟,其父允祥生前又極得雍正信任,這報喪的差使就被推到了他的身上。不為別的,一是報喪這事兒不吉利,大家都是能不觸皇帝的霉頭就不觸,二是這事涉及到一個王爵的繼承問題,不姓愛新覺羅的人還真不好開這個口。弘曉接了信兒不敢耽擱,只能遞了牌子請見。
乾隆此時還沉浸在萬壽將至與新得外孫的喜悅里,聽說弘曉請見,乾隆並未多想,非常高興地讓弘曉進來說話。
弘曉進來先請安行禮,一抬頭看到了乾隆猶帶笑容的臉,心裡咯噔一下,話到嘴邊就不直說是十二伯薨了。倒是乾隆發覺了弘曉的臉色不對,皇帝說話不用忌諱太多,直接問了:“朕瞧你面色不佳,有什麼事麼?”說著乾隆也嚴肅來了,腦子裡飛快地轉著,是回疆不穩還是蒙古生事?是緬甸復叛還是金川又亂?
弘曉咽了口唾沫:“皇上,履親王薨了……”
乾隆一愣,聽到弘曉又道:“履親王目下無嗣,您看……”這一句才是所有的話里最難開口也是最重要的。
弘曉一面說,心裡也在飛快地盤算著——允祹無嗣倒不是說他無子,相反他還有好幾個兒子,但是允祹的情況又有所不同,他是和碩親王,是有爵位的,爵位的繼承又不同於別的東西,爵位越高,涉及到繼承的彎彎繞繞就越多。按制,親王之爵的承繼,是要先由皇帝下旨封親王某子為世子的,因為只有世子才有資格在親王薨後自然繼承王爵。可允祹生前並沒有世子,唯有一個死在他前面的兒子弘昆,用世子例殯葬,餘子皆未封。他的兒子雖然是親王之子,但是卻沒有資格繼承其父的爵位,這話說起來拗口,但是事實就是如此。簡言之就算他有一百個兒子,只要沒有一個被乾隆確認為世子,允祹這親王爵就算是無嗣。然而乾隆做人家侄子的,又是個標榜著仁君的傢伙,總不能讓人絕後。
弘曉一說就這麼靜悄悄地垂手立在御案前,等著乾隆的裁決。允祹諸子不是沒有找上弘曉請求關說的,可弘曉也不敢在這種事情上頭代乾隆拿主意,只能和著稀泥,等乾隆聖裁。等了半天,只等到乾隆下旨命禮部議允祹的諡號,能得皇帝親命予諡,這也是死後哀榮了。弘曉不敢催乾隆,只好把允祹兒子的名字、生母何人、年齡、是否當過差之類的單子悄悄地放到了御案上,然後去禮部宣旨了。允祹是乾隆的親叔父、弘曉的親伯父,弘曉得服喪,乾隆為君,當然不用服喪。然而經此一事,乾隆的萬壽就不能大操大辦了。
老佛爺靜了一會兒,默默地捻著手裡的念珠,合上眼,口中念念有詞,似是念經祈福之意。半晌才睜開眼睛道:“死生有命。皇上的萬壽,不要太鬧騰了,不好。”
鍾茗連忙應了。
有了這麼一檔子事兒,先前那些熱鬧的小戲都不能唱了,一切萬壽節的儀程都按定製來做,先前挖空心思想的節目也都要放一放了。出主意的人不免掃興,老佛爺與皇后讓大家想法子的時候,眾人無不是卯足了勁兒的,就算不能讓皇帝十分記得住,在老佛爺與皇后面前留下個好印象也很值得啊。現在倒好,履親王一薨,什麼新鮮點子都不能用了。眾人心情無不低落,只好在壽禮上多下功夫了。忻嬪的壽禮是早準備好的親自做的幾樣針線,並傳統壽星像一類;容嬪的就多了些有民族特色的禮物;豫嬪的壽禮乃是親手制的玄狐台冠再加上據說是其父從活佛那裡求來的護身符——乾隆會不會佩戴是一說,至少豫嬪表明了她的立場。鍾茗不必與她們爭奇,但也不能不重視,除了舊例的東西,另命人尋了乾隆幾首詩,讓按著乾隆的筆跡給繡出來。這些東西算是後宮裡的物件,並不能外傳,不過是等乾隆入內再行賞玩。公主們事先都商量好了,壽禮倒是很和諧,沒有出現爭奇鬥妍的局面。
皇子們的東西也各有特色,三阿哥、四阿哥早命人從京里提前把壽禮運到了承德,而隨駕的幾個人,六阿哥與別人身份不同,禮物另是一個樣子,這幾個人年長分府,都從外面淘換到了幾樣前人真跡,以迎合乾隆的蓋章情-趣。其餘三人年紀尚小,拿圍獵所得里上好的東西充個數,再添一點文雅的東西——永瑆是自己的書畫,永璂是幾首賀壽詩,永璇是手寫的‘百壽’字,也就混過去了。又有蒙古諸王等獻上的壽禮,都是揀貴重值錢的往上捧,除了毛皮一類,還有駿馬等特產。乾隆高居御座,看著底下一撥一撥跪拜獻禮的兒子、臣子,因為允祹之死所帶來的壞心情就被沖得很淡了。先笑納了蒙古諸王與底下宗室、大臣的壽禮。又在幾個年長兒子孝敬的真跡上叭叭叭地蓋了一堆的章,覺得圓滿了之後又逐一點評了三個小兒子的書畫,永瑆有天份其書畫質量最好,永璂的詩是自己作的勝在有心,永璇的字就要差一點了——是搜羅著壽字的N種寫法,一一寫了出來,到底不是自己琢磨出來的東西。
然而,這些壽禮都沒有五阿哥著人送過來震撼,除了官樣文章的玉雕壽桃一類,還有一樣可怕的東西——五阿哥刺血而寫的經書。
第117章 五福晉出招
給皇帝獻壽禮,不論是宮妃還是阿哥、公主,抑或是宗室、外臣,每年都是挖空心思兼嚴守保密,生怕被旁的人知道了,依樣畫葫蘆或者是改良一下,奪了自己的風頭去。因此五阿哥府上送來的東西別的人並不知情,當禮物打開的時候,旁的猶可,這經書就比較震憾了。當時就有人顧不得尚在御前,很有向個人用極小的聲音交換了一下意見,也有微動一下身體與附近的人交換眼色的,也有輕輕咳嗽兩聲以示驚訝的。本來小小的動靜,因為做的人有點多,倒讓殿裡的背景音忽地大了起來,然而這樣的嘈雜只是一瞬,旋即大家就又恢復了原狀——皇上還在上面看著呢。
乾隆的心情就有些複雜了,永琪是他看好了十幾年的兒子,若說在心裡已經沒有一點地位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永琪先前所為,實在是太辜負了他的期望。好吧,就算撇去永琪為了小燕子而錯待親妹妹紫薇的事情不談,單說他沒腦子的居然默許了香妃事件的發生,其判斷力絕對是值得懷疑的了。哪怕在乾隆看來,永琪是受了令妃的挑唆、受了小燕子的迷惑,單指能夠輕易被個妃子給糊弄了、被個女人給迷昏頭了這一條,永琪這個皇子就當得很不合格——乾隆非常大度地忘了自己也為香妃威脅過老佛爺。乾隆即使對香妃的心意已由愛轉厭,但是對於永琪做過的事情到底不能釋懷了。
可畢竟是自己的兒子,再不待見,乾隆也不能當他是不存在的。尤其是看到了進上的經書,心頭也有一些柔軟。臉上的表情還沒放鬆呢,耳朵邊兒上就傳來底下人的嗡嗡聲,雖然只有那麼一小會兒,乾隆還是警醒了,眯眯眼:“倒難得他有心了。”又繼續命呈上八阿哥的壽禮來看。
香妃事件雖然隱秘,可諸多侍衛是無法滅口的,故此還是有些人知道的,只是大家都死死地悶在心裡不往外說罷了。但是五阿哥在這中間的作用眾人並不知曉,只有幾個聰明人把前後的事件一連,隱隱猜到了幾分罷了。餘下眾人見五阿哥這回真是下了“血”本了,都在給乾隆拜壽的同時心裡開始飛快地計算了起來——五阿哥是十幾年來皇上另眼相看的皇子,又占了一個‘長’字,先前大婚已經從城外遷到了城裡,雖然仍被要求閉門讀書,到底是寬和了許多,今天又弄出這麼一場來,難道是要重回朝堂了?
那爾布看得心裡發急,在這個節骨眼兒上五阿哥可千萬不能東山再起啊!面上不免有些惶惶之色,他這些年的養氣功夫已經修得十分到家,但架不住這回的事情太過重大,對家族的影響太過深遠,臉上就帶了出來。鍾茗的兩個在侍前當差的侄子,一個已經派往京師送信,另一個倒是有些臉面得以在現下的場合露臉,見了五阿哥的壽禮,也有些發急。好在他的人緣還算不錯,交好的侍衛在這個時候拽了一下他的袖子,讓他恢復了正常。
永璂聽說又做了一回舅舅,心裡頗為得意,把今年獵到的一頭黃羊取了角,命人打磨收拾了,並幾張好皮子裹作一包,也讓捎回去。和敬就取笑道:“你怎麼這麼高興啊?又不是沒當過舅舅!”
永璂抓抓腦袋,看看和敬和蘭馨一左一右地看著他,咽了口唾沫:“你家鄂勒哲特穆爾額爾克巴拜,比我還大呢……”鄂勒哲特穆爾額爾克巴拜同學,不要懷疑,‘鄂勒哲特穆爾額爾克巴拜’這麼一長串的字正是他的是名字,他是和敬的兒子,乾隆的首個外孫,為表重視,賜了這個長得一般人都不知其所云的名字。和敬是長姐,永璂是幼弟,和敬下嫁那年永璂都還沒出生,鄂勒哲特穆爾額爾克巴拜現在都到了成親的年紀了,永璂還是半個正太。如此年紀的差距,讓永璂在鄂勒哲特穆爾額爾克巴拜面前實在找不到“舅舅”的感覺。和敬啞然失笑,可不是麼,這甥舅倆的年紀……
永璂又看了看蘭馨,說來他與蘭馨相處的時間更長,關係也更好些。然而和嘉與他畢竟血緣更近,在他心裡蘭馨也不可能完全蓋過和嘉,永璂嘟嘟嘴:“別的外甥又沒生在這個時候,也沒處尋新鮮的羊角……”
蘭馨也不在意,本來就是要逗永璂玩的,她生產的時候永璂年紀還不大,賀禮都是鍾茗為他打點好了再以他的名義送的。且永璂這回送的都是小東西,也都是趕巧了獵到的,就揪揪永璂的小辮兒一笑而過。永璂見蘭馨並不生氣,也有一點不好意思,想著以後辦事務要周全一點才好。
在木蘭並不方便準備賞賜之物,老佛爺列完了她的那一份單子命人回宮準備物品的時候就感受到了這份不便,因著這份不方便又想起來乾隆的萬壽節將至,在木蘭怕是不好準備得早些到承德去,就向乾隆建議道:“皇帝,木蘭住著到底不如宮室方便,還是去承德吧。”乾隆在木蘭要作的政治秀都作完了,當即道:“聽皇額娘的。”反正到承德住下又不代表不能再來木蘭玩。
又一陣人仰馬翻之後,長長的車隊再次啟程,這回的目的地是承德。剛到地頭,就接到了一個不好的消息——履親王允祹卒。允祹是康熙諸年長皇子裡少有的在雍正朝還能過得不壞的人,也是康熙諸子裡稱得上高壽的人了,他一薨了,讓乾隆心裡不大自在了,即使允祹壽數不淺,乾隆也不樂意死叔叔。尤其是,允祹一死,倒給乾隆留下了個爛攤子——他身後沒有繼承人!
怡親王弘曉今番隨駕,他又與乾隆是堂兄弟,其父允祥生前又極得雍正信任,這報喪的差使就被推到了他的身上。不為別的,一是報喪這事兒不吉利,大家都是能不觸皇帝的霉頭就不觸,二是這事涉及到一個王爵的繼承問題,不姓愛新覺羅的人還真不好開這個口。弘曉接了信兒不敢耽擱,只能遞了牌子請見。
乾隆此時還沉浸在萬壽將至與新得外孫的喜悅里,聽說弘曉請見,乾隆並未多想,非常高興地讓弘曉進來說話。
弘曉進來先請安行禮,一抬頭看到了乾隆猶帶笑容的臉,心裡咯噔一下,話到嘴邊就不直說是十二伯薨了。倒是乾隆發覺了弘曉的臉色不對,皇帝說話不用忌諱太多,直接問了:“朕瞧你面色不佳,有什麼事麼?”說著乾隆也嚴肅來了,腦子裡飛快地轉著,是回疆不穩還是蒙古生事?是緬甸復叛還是金川又亂?
弘曉咽了口唾沫:“皇上,履親王薨了……”
乾隆一愣,聽到弘曉又道:“履親王目下無嗣,您看……”這一句才是所有的話里最難開口也是最重要的。
弘曉一面說,心裡也在飛快地盤算著——允祹無嗣倒不是說他無子,相反他還有好幾個兒子,但是允祹的情況又有所不同,他是和碩親王,是有爵位的,爵位的繼承又不同於別的東西,爵位越高,涉及到繼承的彎彎繞繞就越多。按制,親王之爵的承繼,是要先由皇帝下旨封親王某子為世子的,因為只有世子才有資格在親王薨後自然繼承王爵。可允祹生前並沒有世子,唯有一個死在他前面的兒子弘昆,用世子例殯葬,餘子皆未封。他的兒子雖然是親王之子,但是卻沒有資格繼承其父的爵位,這話說起來拗口,但是事實就是如此。簡言之就算他有一百個兒子,只要沒有一個被乾隆確認為世子,允祹這親王爵就算是無嗣。然而乾隆做人家侄子的,又是個標榜著仁君的傢伙,總不能讓人絕後。
弘曉一說就這麼靜悄悄地垂手立在御案前,等著乾隆的裁決。允祹諸子不是沒有找上弘曉請求關說的,可弘曉也不敢在這種事情上頭代乾隆拿主意,只能和著稀泥,等乾隆聖裁。等了半天,只等到乾隆下旨命禮部議允祹的諡號,能得皇帝親命予諡,這也是死後哀榮了。弘曉不敢催乾隆,只好把允祹兒子的名字、生母何人、年齡、是否當過差之類的單子悄悄地放到了御案上,然後去禮部宣旨了。允祹是乾隆的親叔父、弘曉的親伯父,弘曉得服喪,乾隆為君,當然不用服喪。然而經此一事,乾隆的萬壽就不能大操大辦了。
老佛爺靜了一會兒,默默地捻著手裡的念珠,合上眼,口中念念有詞,似是念經祈福之意。半晌才睜開眼睛道:“死生有命。皇上的萬壽,不要太鬧騰了,不好。”
鍾茗連忙應了。
有了這麼一檔子事兒,先前那些熱鬧的小戲都不能唱了,一切萬壽節的儀程都按定製來做,先前挖空心思想的節目也都要放一放了。出主意的人不免掃興,老佛爺與皇后讓大家想法子的時候,眾人無不是卯足了勁兒的,就算不能讓皇帝十分記得住,在老佛爺與皇后面前留下個好印象也很值得啊。現在倒好,履親王一薨,什麼新鮮點子都不能用了。眾人心情無不低落,只好在壽禮上多下功夫了。忻嬪的壽禮是早準備好的親自做的幾樣針線,並傳統壽星像一類;容嬪的就多了些有民族特色的禮物;豫嬪的壽禮乃是親手制的玄狐台冠再加上據說是其父從活佛那裡求來的護身符——乾隆會不會佩戴是一說,至少豫嬪表明了她的立場。鍾茗不必與她們爭奇,但也不能不重視,除了舊例的東西,另命人尋了乾隆幾首詩,讓按著乾隆的筆跡給繡出來。這些東西算是後宮裡的物件,並不能外傳,不過是等乾隆入內再行賞玩。公主們事先都商量好了,壽禮倒是很和諧,沒有出現爭奇鬥妍的局面。
皇子們的東西也各有特色,三阿哥、四阿哥早命人從京里提前把壽禮運到了承德,而隨駕的幾個人,六阿哥與別人身份不同,禮物另是一個樣子,這幾個人年長分府,都從外面淘換到了幾樣前人真跡,以迎合乾隆的蓋章情-趣。其餘三人年紀尚小,拿圍獵所得里上好的東西充個數,再添一點文雅的東西——永瑆是自己的書畫,永璂是幾首賀壽詩,永璇是手寫的‘百壽’字,也就混過去了。又有蒙古諸王等獻上的壽禮,都是揀貴重值錢的往上捧,除了毛皮一類,還有駿馬等特產。乾隆高居御座,看著底下一撥一撥跪拜獻禮的兒子、臣子,因為允祹之死所帶來的壞心情就被沖得很淡了。先笑納了蒙古諸王與底下宗室、大臣的壽禮。又在幾個年長兒子孝敬的真跡上叭叭叭地蓋了一堆的章,覺得圓滿了之後又逐一點評了三個小兒子的書畫,永瑆有天份其書畫質量最好,永璂的詩是自己作的勝在有心,永璇的字就要差一點了——是搜羅著壽字的N種寫法,一一寫了出來,到底不是自己琢磨出來的東西。
然而,這些壽禮都沒有五阿哥著人送過來震撼,除了官樣文章的玉雕壽桃一類,還有一樣可怕的東西——五阿哥刺血而寫的經書。
第117章 五福晉出招
給皇帝獻壽禮,不論是宮妃還是阿哥、公主,抑或是宗室、外臣,每年都是挖空心思兼嚴守保密,生怕被旁的人知道了,依樣畫葫蘆或者是改良一下,奪了自己的風頭去。因此五阿哥府上送來的東西別的人並不知情,當禮物打開的時候,旁的猶可,這經書就比較震憾了。當時就有人顧不得尚在御前,很有向個人用極小的聲音交換了一下意見,也有微動一下身體與附近的人交換眼色的,也有輕輕咳嗽兩聲以示驚訝的。本來小小的動靜,因為做的人有點多,倒讓殿裡的背景音忽地大了起來,然而這樣的嘈雜只是一瞬,旋即大家就又恢復了原狀——皇上還在上面看著呢。
乾隆的心情就有些複雜了,永琪是他看好了十幾年的兒子,若說在心裡已經沒有一點地位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永琪先前所為,實在是太辜負了他的期望。好吧,就算撇去永琪為了小燕子而錯待親妹妹紫薇的事情不談,單說他沒腦子的居然默許了香妃事件的發生,其判斷力絕對是值得懷疑的了。哪怕在乾隆看來,永琪是受了令妃的挑唆、受了小燕子的迷惑,單指能夠輕易被個妃子給糊弄了、被個女人給迷昏頭了這一條,永琪這個皇子就當得很不合格——乾隆非常大度地忘了自己也為香妃威脅過老佛爺。乾隆即使對香妃的心意已由愛轉厭,但是對於永琪做過的事情到底不能釋懷了。
可畢竟是自己的兒子,再不待見,乾隆也不能當他是不存在的。尤其是看到了進上的經書,心頭也有一些柔軟。臉上的表情還沒放鬆呢,耳朵邊兒上就傳來底下人的嗡嗡聲,雖然只有那麼一小會兒,乾隆還是警醒了,眯眯眼:“倒難得他有心了。”又繼續命呈上八阿哥的壽禮來看。
香妃事件雖然隱秘,可諸多侍衛是無法滅口的,故此還是有些人知道的,只是大家都死死地悶在心裡不往外說罷了。但是五阿哥在這中間的作用眾人並不知曉,只有幾個聰明人把前後的事件一連,隱隱猜到了幾分罷了。餘下眾人見五阿哥這回真是下了“血”本了,都在給乾隆拜壽的同時心裡開始飛快地計算了起來——五阿哥是十幾年來皇上另眼相看的皇子,又占了一個‘長’字,先前大婚已經從城外遷到了城裡,雖然仍被要求閉門讀書,到底是寬和了許多,今天又弄出這麼一場來,難道是要重回朝堂了?
那爾布看得心裡發急,在這個節骨眼兒上五阿哥可千萬不能東山再起啊!面上不免有些惶惶之色,他這些年的養氣功夫已經修得十分到家,但架不住這回的事情太過重大,對家族的影響太過深遠,臉上就帶了出來。鍾茗的兩個在侍前當差的侄子,一個已經派往京師送信,另一個倒是有些臉面得以在現下的場合露臉,見了五阿哥的壽禮,也有些發急。好在他的人緣還算不錯,交好的侍衛在這個時候拽了一下他的袖子,讓他恢復了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