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只要把炸彈大致對準城區一扔就是了,即便不小心扔偏了,也不會有什麼大礙的。燃燒彈裝在鐵筒里,投下去後會在空中分裂成無數個六稜柱形狀的小燃燒彈,散落到很大的一片範圍內,把街道變成火海,用水澆也無濟於事。所以說,投彈惡魔島幻想曲—— 尾聲目標只要瞄個大概其就算完事,命中精確目標的訓練也就多此一舉了。

  “混編大隊需要完成的轟炸訓練的內容則是完全不同的。不僅如此,訓練的內容還脫離了戰略上的常識。炸彈的樣子又粗又笨,重量有四五噸,一萬多磅,足有四枚普通的炸彈加起來那麼重,換成燃燒彈的話,大概得有幾十個了吧。這種炸彈在飛機上只裝一枚,飛行很長的距離後,從九千米的高空投向日本的城市,並且要命中地面上的目標,訓練就是為了演練這個。而且是投彈完畢後直接返航。

  “這就很離譜了。像B-29 這種規模的大型轟炸機,從馬里亞納往返日本需要消耗掉很多很多的燃料,很花錢的。

  “還有,嘴上說說容易,這種轟炸方式的難度極大。它要受制於風向和天氣條件,還要把飛行的速度計算進去,在快接近目標時再扔炸彈。

  可是,既然是在敵方的領土上,當然就會遭遇到他們的戰鬥機了。一旦因為躲避敵方的戰機而改變飛機的高度,那麼,投彈點就會發生變化。

  “更麻煩的是,如果遭到敵機編隊的迎擊,有時甚至還需要在躲避的過程中,一邊進行迂迴飛行,一邊投彈。這時候,炸彈會朝著彎角弧度的外側不斷地傾斜,落地時大大偏離自己原先的軌道。這就是所謂的‘橫退曳’現象。所有這些都只能依靠直覺和經驗,隨機應變地進行修正。

  “在門多弗沙漠的上空,部隊每天都在重複這樣的訓練,從不間斷。當時,採用雷達指引的機械式投彈系統已經開發完成。可是,這種方式還遠未成熟,精度十分糟糕,無論如何還是離不惡魔島幻想曲—— 尾聲開在天氣條件良好的情況下使用諾頓投彈瞄準器[1]

  的目視投彈方式。因為這種方式的命中率要好得多。

  “而且,炸彈只有唯一的一顆胖墩墩、沉甸甸的大傢伙,失敗了就無可挽回。即便是B-29這樣的大型轟炸機,裝載這玩意兒也是很吃力的,它的重量足以使機體在投彈後的一瞬間拉飄。這麼重的東西當然是儘量少裝為妙,可要是想多裝幾枚的話,總還是裝得下的。然而,上頭的命令卻永遠是‘只裝一枚’。

  “對於日復一日地跟這種又圓又胖、礙手礙[1] 即Norden bombsight,由卡爾·L. 諾頓(Carl L.Norden)和弗雷德里克·I. 恩特威斯爾(Frederick I.Entwistle)上尉聯合研製。諾頓投彈描准器包括兩個主要組成部分:穩定器和瞄準具,能夠快速計算出飛機的前進速度和偏航率並為投彈作出修正。

  腳的特大號炸彈較勁,士兵們都感覺膩歪透了。

  他們把這種炸彈稱為‘胖子’,又因為它的外形是橢圓的橘紅色,也叫它‘南瓜’。

  “對於巴納德,軍方似乎期待著他能夠勝任軍醫或者測算師的工作。可是有一天,巴納德自告奮勇地嘗試了一次目視投彈,結果展現出了意想不到的天分。他比任何人都投得准。於是,計劃就做了更改,他被任命為投彈手。打那以後,他每天都在訓練投彈手的科目。通過連日的訓練,巴納德的技術已經嫻熟到可以將諾頓瞄準器視同於自己的手腳了。

  “到了一九四五年的五月,第五〇九混編大隊從門多弗轉移到了提尼安島。所以從這個月開始,便出現了一種V600 號段的新的無線電信號。

  美國人從日軍手裡奪下提尼安島後,在北機場的惡魔島幻想曲—— 尾聲跑道一側修建了一組獨立的軍營,那裡便是他們的駐紮地。

  “轉移後,訓練仍在堅持不懈地進行。訓練的內容則變成了將‘南瓜’投放到漂浮在提尼安島周邊的無人島上,使其命中地面上的一個精確的目標。雖然第五〇九大隊的士兵們既沒被傳達這一訓練任務的意義,也沒被告知最終目標在哪裡,可是巴納德總歸是一名喬治城大學研究生院出身的見多識廣的學者,對於這種訓練任務的最終目標,他在心裡有了自己的看法。當然,他似乎對戰友們一直守口如瓶。

  “日本這一邊也同樣如此,我們的看法是,這個V600 號段的秘密部隊的最終任務,大概就是投放應用核裂變技術的新式炸彈,而當時的日本也在仁科芳雄[1]

  博士的主導下進行著這項技術的研發。

  “這是一種可怕的終極兵器,由於擔心它的製造方法被敵方竊取,也考慮到針對普通市民使用這種炸彈必定會招致激烈的輿論指責,為了在迫不得已時搬出大威力的常規武器的說辭掩人耳目,美軍便組建了這隻代號為五〇九的秘密部隊。

  因為美軍自己對於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也是心裡沒底。

  [1] 仁科芳雄(1890-1951),日本原子物理學的開拓者,主要從事原子核物理學理論及實驗研究,以及對宇宙射線的研究。一九三七年,他首次在日本建成了二十三噸的回旋加速器,翌年開始建設二百噸的回旋加速器,於一九四四年完工。一九四一年五月,他曾受日本內閣密令,負責代號為“Ni”的原子彈研究計劃,後因他所研製出的熱擴散設施在一九四五年四月的一次美軍空襲中被炸毀而夭折。

  惡魔島幻想曲—— 尾聲“日本在這一技術上的研究規模微不足道,頂多算個研討小組。儘管陸軍航空本部接二連三地打氣,可研究成果卻少得可憐。於是,到了一九四五年的六月,研發工作便中斷了。不僅物資匱乏,預算也跟不上,最主要的還是,即便開發成功了,又該往哪兒投呢,靠什麼去投呢?就連航空本部也早就沒有飛機了。

  “因此,儘管軍方也許懵然不知,可日本的科學家們卻是對局勢心中有數的。不像日本,參與研發的人數不超過大學的一個班,美國可是以傾國之力,網羅了世界各地的精英在進行研發。

  我們也心知肚明,要說到成功,美國人一定會捷足先登的。

  “果然,到了一九四五年七月十六日,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拉莫戈多的沙漠中,美國人的核試驗成功了。一直在拿空彈頭的‘南瓜’進行訓練的第五〇九混編大隊終於有了實彈。

  “核試驗所用的是鈽型原子彈——‘南瓜’,這一絕密事實我們很快就掌握了。我們甚至還知道‘南瓜’這一名稱,因為這個名字在無線電通話中出現過唯一的一次。而且我們還知道,頻繁地進行投彈訓練的新式炸彈只會是這個‘南瓜’。

  “在廣島投下的是另一枚,綽號是‘小男孩’,可這一枚甚至連爆炸試驗都沒有做過。它被完全晾在了一邊。因此,我們曾猜測這枚炸彈莫非被束之高閣了,可學者們卻意見相左,他們把原因歸結為‘小男孩’是鈾型原子彈,而‘南瓜’是鈽型。他們說,鈾彈的結構相對簡單,誰都知道它一定會爆炸,因此無須進行試驗,可是鈾屬於稀缺資源,為了從長計議,原料來源豐富的鈽彈惡魔島幻想曲—— 尾聲才是不二之選。因此,在美軍所制訂的核爆作戰計劃中,‘南瓜’自始至終都是主角。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