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
紅娘子來救,饑民應之,共出信。
盧氏舉人牛金星,磨勘被斥。私入自成軍,為主謀。
潛歸,事泄,坐斬;已,得末減。
二人皆往投自成,自成大喜,改信名曰岩。金星又薦卜者宋獻策,長三尺余。
上讖記云:' 十八子主神器' ,自成大悅。
岩因說曰;' 取天下以人心為本,請勿殺人,收天下心'.自成從之,屠戮為減。又散所掠財物賑饑民,民受餉者不辨岩、自成也。雜呼曰:' 李公子活我'.
岩復造謠詞曰:' 迎闖王,不納糧' ,使兒童歌以相煽。從自成者日眾。" 這節文字敘述在十三年與十四年之間,在《明史》的纂述者大約認為李、牛、宋之歸自成是同在十三年。《明亡述略》的作者也同此見解,此書或許即為《明史》所本。
" 當是時(十三年)河南大旱,其饑民多從自成。舉人李信、牛金星皆歸焉。
金星薦卜者宋獻策陳圖讖言' 十八子當主神器'.李信因說自成曰:' 取天下以人心為本,請勿殺人,收天下心'.自成大悅,為更名曰岩,甚信任之。" 然而牛、宋的歸自成其實是在十四年四月,《烈皇小識》和《明季北略》,敘述得較為詳細。《烈皇小識》是這樣敘述著的:" (十四年)四月,……自成屯盧氏。盧氏舉人牛金星迎降。又薦卜者宋獻策,獻策長不滿三尺。見自成,首陳留讖云:'
十八孩兒兌上坐,當從陝西起兵以得天下' ⑤。
自成大喜,奉為軍師。" 《明季北略》敘述得更詳細,卷十七《牛宋降自成》條下云:" 辛巳(十四年)四月,河南盧氏縣貢生牛金星,向有罪,當戍邊。
李岩薦其有計略,金星遂歸自成。自成以女妻之,授以右相。或云:' 金星天啟丁卯舉人,與岩同年,故薦之'.金星引故知劉宗敏為將軍,又薦術士宋獻策。
獻策,河南永城人,善河洛數。初見自成,袖出一數進曰:' 十八孩兒當主神器'.自成大喜,拜軍師。獻策面狹而長,身不滿三尺,其形如鬼,右足跛,出入以杖自扶。軍中呼為宋孩兒。一雲浙人,精於六壬奇門遁法,及圖讖諸數學。
自成信之如神。余如拔貢顧君恩等亦歸自成,賊之羽翼益眾矣。" 牛、宋歸自成之年月與《烈皇小識》所述同,宋出牛薦,牛出李薦,則李之入伙自當在宋之前。
惟關於李岩入伙,《北略》敘在崇禎十年,未免為時過早。
" 李岩開封府杞縣人。天啟七年丁卯孝廉,有文武才。
弟牟,庠土。父某,進士。世稱岩為' 李公子'.家富而豪,好施尚義。
時頻年旱飢,邑令宋某催科不息,百姓苦之。岩進白,切宋暫休徵比,設法賑給。宋令曰:' 楊閣部(按指兵部楊嗣昌)飛檄雨下,若不征比,將何以應?
至於賑濟饑民,本縣錢糧匾乏,止有分派富戶耳'.岩退,捐米二百餘石。無賴於聞之,遂糾眾數十人嘩於富室,引李公子為例。不從,輒焚掠。有力者白宋令出示禁戢。宋方不悅岩,即發牒傳諭:' 速速解散,各圖生理,不許借名求賑,恃眾要挾。如違,即系亂民,嚴拿究罪。' 饑民擊碎令牌,群集署前,大呼曰:'
吾輩終須餓死,不如共掠。' 宋令急邀岩議。岩曰:' 速諭暫免徵催,並勸富寶出米,減價官糶,則猶可及止也'.宋從之。眾曰:' 吾等姑去,如無米,當再至耳。' 宋聞之而懼,謂若發粟市恩,以致眾叛,倘異日復至,其奈之何?遂申報按察司云:' 舉人李岩謀為不軌,私散家財,買眾心以圖大舉。打差辱官,不容比較。恐滋蔓准圖,禍生不測,乞申撫按,以戢奸宄,以靖地方。' 按察司據縣申文撫按,即批宋密拿李岩監禁,毋得輕縱。宋遂拘李岩下獄。
百姓共怒曰:' 為我而累李公子,忍乎?' 群赴縣殺宋,劫岩出獄。重犯具釋,倉庫一空。岩謂眾曰:' 汝等救我,誠為厚意。然事甚大,罪在不赦。不如歸李闖王,可以免禍而致富貴。' 眾從之。岩遣弟牟率家先行,隨一炬而去。
城中止余衙役數十人及居民二三百而已。
岩走自成,即勸假行仁義,禁兵淫殺,收人心以圖大事。自成深然之。岩復薦同年牛金星,歸者甚眾,自成兵勢益強。岩遣黨偽為商賈,廣布流言,稱自成仁義之帥,不殺不掠,又不納根。愚民信之,惟恐自成不至,望風思降矣。
予幼時聞賊信急,咸云:' 李公子亂' ,而不知有李自成。及自成入京,世猶疑即李公子,而不知李公子為李岩也。故詳志之。" 這是卷十三《李岩歸自成》條下所述,凡第十三卷所述均崇禎十年事,在作者的計六奇自以李岩之歸自成是在這一年了。但既有" 頻年旱飢" ,與十年情事不相合。宋令所稱" 楊閣部飛檄雨下" 亦當在楊嗣昌於十二年十月" 督師討賊" 以後。至其卷二十三《李岩作勸賑歌》條下云:" 李岩勸縣令出諭停徵;崇禎八年七月初四日事。又作《勸賑歌》,各家勸勉賑濟,歌曰:' 年來蝗旱苦頻仍,嚼齧禾苗歲不登。米價升騰增數倍,黎民處處不聊生。草根木葉權充腹,兒女呱呱相向哭。釜甑塵飛炊煙絕,數日難求一餐粥。官府征糧縱虎差,豪家索債如狼豺。可憐殘喘存呼吸,魂魄先歸泉壤埋。骷髏遍地積如山,業重難過飢餓關。能不教人數行淚,淚灑還成點血斑?奉勸富家同賑濟,太倉一粒恩無既。枯骨重教得再生,好生一念感天地。天地無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長臻。助貧救乏功勳大,德厚流光裕子孫'"看這開首一句" 年來蝗旱苦頻仍" ,便已經充分地表現了作品的年代。河南蝗旱始於十年,接著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均蝗旱並發。八年以前,河南並無蝗旱的記載。因此所謂" 崇禎八年" 斷然是錯誤,據我揣想,大約是" 庚辰年" 的蠢蝕壞字,由抄者以意補成的吧。勸宋令勸賑既在庚辰年七月初四,入獄自在其後,被紅娘子和饑民的劫救,更進而與自成合夥,自當得在十月左右了。同書卷十六《李自成敗而復振》條下云:" 庚辰(十三年)……十二月自成攻永寧陷之。殺萬安王朱[釒輕](應為朱采[釒輕]),連破四十八寨,遂陷宜陽,眾至數十萬。李岩為之謀主。賊每剽掠所獲,散濟饑民,故所至咸附之,勢益盛".在十三年底,李岩在做自成的謀主,這倒是可能的事。
李岩無疑早就是同情於" 流寇" 的人,我們單從這《勸賑歌》裡面便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傾向。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他說到" 官府征糧縱虎差,豪家索債如狼豺" ,而卻沒有說到當時的" 寇賊" 怎樣怎樣。他這歌是拿去" 各家勸勉" 的。受了罵的那些官府豪家的虎豹豺狼,一定是忍受不了。宋令要申報他" 圖謀不軌" ,一定也是曾經把這歌拿去做了供狀的。
紅娘子的一段插話最為動人,但可惜除《明史》以外目前尚無考見。最近得見一種《剿闖小史》,是乾隆年間的抄本,不久將由說文社印行⑥。那是一種演義式的小說,共十卷,一開始便寫《李公子民變聚眾》,最後是寫到《吳平西孤忠受封拜》為止的。作者對於李岩也頗表同情,所敘事跡和《明季北略》相近,有些地方據我看來還是《北略》抄襲了它。《小史》本系稗官小說,不一定全據事實,但如紅娘子的故事是極好的小說材料,而《小史》中也沒有提到。《明史》自必確有根據,可惜目前書少,無從查考出別的資料。
盧氏舉人牛金星,磨勘被斥。私入自成軍,為主謀。
潛歸,事泄,坐斬;已,得末減。
二人皆往投自成,自成大喜,改信名曰岩。金星又薦卜者宋獻策,長三尺余。
上讖記云:' 十八子主神器' ,自成大悅。
岩因說曰;' 取天下以人心為本,請勿殺人,收天下心'.自成從之,屠戮為減。又散所掠財物賑饑民,民受餉者不辨岩、自成也。雜呼曰:' 李公子活我'.
岩復造謠詞曰:' 迎闖王,不納糧' ,使兒童歌以相煽。從自成者日眾。" 這節文字敘述在十三年與十四年之間,在《明史》的纂述者大約認為李、牛、宋之歸自成是同在十三年。《明亡述略》的作者也同此見解,此書或許即為《明史》所本。
" 當是時(十三年)河南大旱,其饑民多從自成。舉人李信、牛金星皆歸焉。
金星薦卜者宋獻策陳圖讖言' 十八子當主神器'.李信因說自成曰:' 取天下以人心為本,請勿殺人,收天下心'.自成大悅,為更名曰岩,甚信任之。" 然而牛、宋的歸自成其實是在十四年四月,《烈皇小識》和《明季北略》,敘述得較為詳細。《烈皇小識》是這樣敘述著的:" (十四年)四月,……自成屯盧氏。盧氏舉人牛金星迎降。又薦卜者宋獻策,獻策長不滿三尺。見自成,首陳留讖云:'
十八孩兒兌上坐,當從陝西起兵以得天下' ⑤。
自成大喜,奉為軍師。" 《明季北略》敘述得更詳細,卷十七《牛宋降自成》條下云:" 辛巳(十四年)四月,河南盧氏縣貢生牛金星,向有罪,當戍邊。
李岩薦其有計略,金星遂歸自成。自成以女妻之,授以右相。或云:' 金星天啟丁卯舉人,與岩同年,故薦之'.金星引故知劉宗敏為將軍,又薦術士宋獻策。
獻策,河南永城人,善河洛數。初見自成,袖出一數進曰:' 十八孩兒當主神器'.自成大喜,拜軍師。獻策面狹而長,身不滿三尺,其形如鬼,右足跛,出入以杖自扶。軍中呼為宋孩兒。一雲浙人,精於六壬奇門遁法,及圖讖諸數學。
自成信之如神。余如拔貢顧君恩等亦歸自成,賊之羽翼益眾矣。" 牛、宋歸自成之年月與《烈皇小識》所述同,宋出牛薦,牛出李薦,則李之入伙自當在宋之前。
惟關於李岩入伙,《北略》敘在崇禎十年,未免為時過早。
" 李岩開封府杞縣人。天啟七年丁卯孝廉,有文武才。
弟牟,庠土。父某,進士。世稱岩為' 李公子'.家富而豪,好施尚義。
時頻年旱飢,邑令宋某催科不息,百姓苦之。岩進白,切宋暫休徵比,設法賑給。宋令曰:' 楊閣部(按指兵部楊嗣昌)飛檄雨下,若不征比,將何以應?
至於賑濟饑民,本縣錢糧匾乏,止有分派富戶耳'.岩退,捐米二百餘石。無賴於聞之,遂糾眾數十人嘩於富室,引李公子為例。不從,輒焚掠。有力者白宋令出示禁戢。宋方不悅岩,即發牒傳諭:' 速速解散,各圖生理,不許借名求賑,恃眾要挾。如違,即系亂民,嚴拿究罪。' 饑民擊碎令牌,群集署前,大呼曰:'
吾輩終須餓死,不如共掠。' 宋令急邀岩議。岩曰:' 速諭暫免徵催,並勸富寶出米,減價官糶,則猶可及止也'.宋從之。眾曰:' 吾等姑去,如無米,當再至耳。' 宋聞之而懼,謂若發粟市恩,以致眾叛,倘異日復至,其奈之何?遂申報按察司云:' 舉人李岩謀為不軌,私散家財,買眾心以圖大舉。打差辱官,不容比較。恐滋蔓准圖,禍生不測,乞申撫按,以戢奸宄,以靖地方。' 按察司據縣申文撫按,即批宋密拿李岩監禁,毋得輕縱。宋遂拘李岩下獄。
百姓共怒曰:' 為我而累李公子,忍乎?' 群赴縣殺宋,劫岩出獄。重犯具釋,倉庫一空。岩謂眾曰:' 汝等救我,誠為厚意。然事甚大,罪在不赦。不如歸李闖王,可以免禍而致富貴。' 眾從之。岩遣弟牟率家先行,隨一炬而去。
城中止余衙役數十人及居民二三百而已。
岩走自成,即勸假行仁義,禁兵淫殺,收人心以圖大事。自成深然之。岩復薦同年牛金星,歸者甚眾,自成兵勢益強。岩遣黨偽為商賈,廣布流言,稱自成仁義之帥,不殺不掠,又不納根。愚民信之,惟恐自成不至,望風思降矣。
予幼時聞賊信急,咸云:' 李公子亂' ,而不知有李自成。及自成入京,世猶疑即李公子,而不知李公子為李岩也。故詳志之。" 這是卷十三《李岩歸自成》條下所述,凡第十三卷所述均崇禎十年事,在作者的計六奇自以李岩之歸自成是在這一年了。但既有" 頻年旱飢" ,與十年情事不相合。宋令所稱" 楊閣部飛檄雨下" 亦當在楊嗣昌於十二年十月" 督師討賊" 以後。至其卷二十三《李岩作勸賑歌》條下云:" 李岩勸縣令出諭停徵;崇禎八年七月初四日事。又作《勸賑歌》,各家勸勉賑濟,歌曰:' 年來蝗旱苦頻仍,嚼齧禾苗歲不登。米價升騰增數倍,黎民處處不聊生。草根木葉權充腹,兒女呱呱相向哭。釜甑塵飛炊煙絕,數日難求一餐粥。官府征糧縱虎差,豪家索債如狼豺。可憐殘喘存呼吸,魂魄先歸泉壤埋。骷髏遍地積如山,業重難過飢餓關。能不教人數行淚,淚灑還成點血斑?奉勸富家同賑濟,太倉一粒恩無既。枯骨重教得再生,好生一念感天地。天地無私佑善人,善人德厚福長臻。助貧救乏功勳大,德厚流光裕子孫'"看這開首一句" 年來蝗旱苦頻仍" ,便已經充分地表現了作品的年代。河南蝗旱始於十年,接著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均蝗旱並發。八年以前,河南並無蝗旱的記載。因此所謂" 崇禎八年" 斷然是錯誤,據我揣想,大約是" 庚辰年" 的蠢蝕壞字,由抄者以意補成的吧。勸宋令勸賑既在庚辰年七月初四,入獄自在其後,被紅娘子和饑民的劫救,更進而與自成合夥,自當得在十月左右了。同書卷十六《李自成敗而復振》條下云:" 庚辰(十三年)……十二月自成攻永寧陷之。殺萬安王朱[釒輕](應為朱采[釒輕]),連破四十八寨,遂陷宜陽,眾至數十萬。李岩為之謀主。賊每剽掠所獲,散濟饑民,故所至咸附之,勢益盛".在十三年底,李岩在做自成的謀主,這倒是可能的事。
李岩無疑早就是同情於" 流寇" 的人,我們單從這《勸賑歌》裡面便可以看出他的思想傾向。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他說到" 官府征糧縱虎差,豪家索債如狼豺" ,而卻沒有說到當時的" 寇賊" 怎樣怎樣。他這歌是拿去" 各家勸勉" 的。受了罵的那些官府豪家的虎豹豺狼,一定是忍受不了。宋令要申報他" 圖謀不軌" ,一定也是曾經把這歌拿去做了供狀的。
紅娘子的一段插話最為動人,但可惜除《明史》以外目前尚無考見。最近得見一種《剿闖小史》,是乾隆年間的抄本,不久將由說文社印行⑥。那是一種演義式的小說,共十卷,一開始便寫《李公子民變聚眾》,最後是寫到《吳平西孤忠受封拜》為止的。作者對於李岩也頗表同情,所敘事跡和《明季北略》相近,有些地方據我看來還是《北略》抄襲了它。《小史》本系稗官小說,不一定全據事實,但如紅娘子的故事是極好的小說材料,而《小史》中也沒有提到。《明史》自必確有根據,可惜目前書少,無從查考出別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