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頁
准韋臻在京郊長青觀中,為韋勛守孝三年,以全其孝敬祖父之心,與韋勛對她的疼愛之情。
兩道旨意頒下來,群臣都看得呆怔。
既已為天子妃,竟還被明旨允許替過世的祖父守三年孝,這在大魏可是破天荒從沒有過的事。由此,足見陛下對於韋安妃,縱是沒有十分的情,義還是有的。
然而,旨意中對於韋舟揚的措置,讓群臣徹底看清楚了皇帝對於韋氏和韋舟揚的態度:韋氏無錯,錯都在韋舟揚自身。所以,皇帝也只懲罰了韋舟揚一人
皇帝雖然奪了韋舟揚的世子之位和承繼衛國公爵位的資格,但還是讓他的嫡子韋鴻鵬繼承了爵位。至於守孝三年之後如何,旨意中並沒提及,足見皇帝對於韋舟揚已經算得上寬仁,對於韋舟揚今後能夠“知錯能改”仍是寄予期待的。
關於韋勛的喪事,關於韋舟揚和韋家的事,自然引起了群臣和各個世家對於皇帝的心思和大魏朝局未來走向的種種猜測,但這種種言論很快便被另一件大事吸引走了注意力——
女科瓊林宴就要舉行了。
皇帝開女科已是創歷代未有之先例,而每一屆女科發榜之後,皇帝都要仿效款待尋常科舉殿試中榜者那般,在宮中舉辦大宴,且一屆比一屆隆重,一屆比一屆盛大。
今次,早在女科開比之前,皇帝就特特地召了禮部和吏部兩名尚書入宮,囑咐他們要格外認真且隆重地舉辦此屆的大宴。還特意改“瓊林宴”為“瓊華宴”,以示區別與重視。
禮部與吏部,還從沒見過皇帝這般在意一場宴會,連宗正寺與內廷司都得了皇帝的口諭,參與準備。一年一度的除夕宮中大宴,也沒見皇帝這麼重視吧?
時間既短,任務又緊,幾個衙門的掌事人均都顧不得細想,腳不沾地地連著忙活了若干時日,總算沒有辜負了聖意,這場被載入大魏史冊、被後人津津樂道的瓊華宴,終於如期而盛大地舉行了。
每次科考,尤其是殿試出了名次之後,都會被各個朝中大臣惦記著。
只因殿試名列前茅的舉子,將來的前途與“不可限量”脫不開關係去。朝中的大臣們早被內宅中的夫人們絮叨得耳朵生了繭子,要“格外注意”這些俊彥們的人品、相貌、性格,無不惦記著為自家適齡的女兒結一門好親事。
是以,每次的瓊林宴,朝中的重臣們都特別的熱心,沒資格參加的都想尋個機會參加,或是託付在場的親朋故友多加注意;有資格參加的,則大多想討個恩旨,能夠離得前幾名的俊彥近些個,以圖對其舉止、相貌、言談看得更清楚。
大魏的瓊林宴,儼然變成了群臣的“相親大會”。
但是,同樣的事,落在女科上,就有那麼幾分尷尬了。
畢竟,大魏目前還未開化到高門大戶能夠看上一個“拋頭露面”的女子為子媳的地步。參加女科大宴的基本上也都是朝中的重臣,甚至各個世家的家主。他們在宴上彼此對視的時候,大多不是因為同時相中某個俊彥的暗戰,而是因高中的有自己族中的晚輩女子,在向對方無意識地炫耀。
正因為這樣,對於女科的瓊華宴,朝中官員族中沒有高中的晚輩的,往往沒什麼興趣參加——
御膳誰又不是沒嘗過,為了那麼幾口,就要在皇帝面前擺上兩個時辰的規矩,這事沒誰樂意做。
可就在大多數人都這麼想的時候,太后的懿旨頒了下來,以天子之母的身份,邀請各位宗親,各世家的家主,京中有爵位的高階軍侯,六部各部的尚書,以及大理寺、御史台的各位主官都至瓊華宴,與天子同慶。
太后啊,那可是皇帝的生母,當今大魏最最尊貴的女子,皇帝又是侍親至孝的,這樣的邀請,誰好意思、誰又敢敬謝不敏呢?
而這道懿旨一下,不禁元幼祺奇怪,所有人都覺得奇怪,不知道太后為什麼要如此。莫非,本屆的殿試高中的女科舉子們,與往屆的相比,有什麼特別之處?
每個人的心裡都存了強烈的疑惑,沒得到太后邀請的,都想有機會親至現場,瞧瞧究竟有什麼熱鬧和特別之處了。
瓊華宴如期舉行,被邀請的眾賓客亦如期而至。
毫無懸念的,他們在主.席正位上不止看到了他們的皇帝陛下,更看到了邀請他們的韋太后。
與往年不同的是,皇帝今年沒有如往年參加大宴那般穿著正式的朝服,而是換了一身朱紅色的燕服,頭頂金冠,腰間革帶,更襯得風姿如玉、觀之忘俗了。
與皇帝明顯刻意的打扮所不同的,是韋太后的穿著,只略施粉黛,穿著太后常服,頭上髮髻、鳳釵均打理得一絲不苟。只是,整個人似乎有些疲態,像是剛剛經歷了一場病勢似的,臉上雖掛著寬柔的微笑,那笑紋卻似乎並沒入了心。
眾人紛紛向太后與皇帝見禮,心裏面則在暗自揣摩著眼下的奇怪。
他們各自心頭的古怪,並沒有持續多久,就被由小內監引入場的殿試女進士們,尤其是高中的前三位吸引了注意力。
皇帝曾親改的儀制,女科殿試三甲參加瓊華宴的服色皆為正紅,只在身上的繡紋圖案上做一區別:狀元為鳳凰圖案,榜眼為青鸞圖案,探花為孔雀圖案。
此屆的三甲都是極具爭議性的人物。
兩道旨意頒下來,群臣都看得呆怔。
既已為天子妃,竟還被明旨允許替過世的祖父守三年孝,這在大魏可是破天荒從沒有過的事。由此,足見陛下對於韋安妃,縱是沒有十分的情,義還是有的。
然而,旨意中對於韋舟揚的措置,讓群臣徹底看清楚了皇帝對於韋氏和韋舟揚的態度:韋氏無錯,錯都在韋舟揚自身。所以,皇帝也只懲罰了韋舟揚一人
皇帝雖然奪了韋舟揚的世子之位和承繼衛國公爵位的資格,但還是讓他的嫡子韋鴻鵬繼承了爵位。至於守孝三年之後如何,旨意中並沒提及,足見皇帝對於韋舟揚已經算得上寬仁,對於韋舟揚今後能夠“知錯能改”仍是寄予期待的。
關於韋勛的喪事,關於韋舟揚和韋家的事,自然引起了群臣和各個世家對於皇帝的心思和大魏朝局未來走向的種種猜測,但這種種言論很快便被另一件大事吸引走了注意力——
女科瓊林宴就要舉行了。
皇帝開女科已是創歷代未有之先例,而每一屆女科發榜之後,皇帝都要仿效款待尋常科舉殿試中榜者那般,在宮中舉辦大宴,且一屆比一屆隆重,一屆比一屆盛大。
今次,早在女科開比之前,皇帝就特特地召了禮部和吏部兩名尚書入宮,囑咐他們要格外認真且隆重地舉辦此屆的大宴。還特意改“瓊林宴”為“瓊華宴”,以示區別與重視。
禮部與吏部,還從沒見過皇帝這般在意一場宴會,連宗正寺與內廷司都得了皇帝的口諭,參與準備。一年一度的除夕宮中大宴,也沒見皇帝這麼重視吧?
時間既短,任務又緊,幾個衙門的掌事人均都顧不得細想,腳不沾地地連著忙活了若干時日,總算沒有辜負了聖意,這場被載入大魏史冊、被後人津津樂道的瓊華宴,終於如期而盛大地舉行了。
每次科考,尤其是殿試出了名次之後,都會被各個朝中大臣惦記著。
只因殿試名列前茅的舉子,將來的前途與“不可限量”脫不開關係去。朝中的大臣們早被內宅中的夫人們絮叨得耳朵生了繭子,要“格外注意”這些俊彥們的人品、相貌、性格,無不惦記著為自家適齡的女兒結一門好親事。
是以,每次的瓊林宴,朝中的重臣們都特別的熱心,沒資格參加的都想尋個機會參加,或是託付在場的親朋故友多加注意;有資格參加的,則大多想討個恩旨,能夠離得前幾名的俊彥近些個,以圖對其舉止、相貌、言談看得更清楚。
大魏的瓊林宴,儼然變成了群臣的“相親大會”。
但是,同樣的事,落在女科上,就有那麼幾分尷尬了。
畢竟,大魏目前還未開化到高門大戶能夠看上一個“拋頭露面”的女子為子媳的地步。參加女科大宴的基本上也都是朝中的重臣,甚至各個世家的家主。他們在宴上彼此對視的時候,大多不是因為同時相中某個俊彥的暗戰,而是因高中的有自己族中的晚輩女子,在向對方無意識地炫耀。
正因為這樣,對於女科的瓊華宴,朝中官員族中沒有高中的晚輩的,往往沒什麼興趣參加——
御膳誰又不是沒嘗過,為了那麼幾口,就要在皇帝面前擺上兩個時辰的規矩,這事沒誰樂意做。
可就在大多數人都這麼想的時候,太后的懿旨頒了下來,以天子之母的身份,邀請各位宗親,各世家的家主,京中有爵位的高階軍侯,六部各部的尚書,以及大理寺、御史台的各位主官都至瓊華宴,與天子同慶。
太后啊,那可是皇帝的生母,當今大魏最最尊貴的女子,皇帝又是侍親至孝的,這樣的邀請,誰好意思、誰又敢敬謝不敏呢?
而這道懿旨一下,不禁元幼祺奇怪,所有人都覺得奇怪,不知道太后為什麼要如此。莫非,本屆的殿試高中的女科舉子們,與往屆的相比,有什麼特別之處?
每個人的心裡都存了強烈的疑惑,沒得到太后邀請的,都想有機會親至現場,瞧瞧究竟有什麼熱鬧和特別之處了。
瓊華宴如期舉行,被邀請的眾賓客亦如期而至。
毫無懸念的,他們在主.席正位上不止看到了他們的皇帝陛下,更看到了邀請他們的韋太后。
與往年不同的是,皇帝今年沒有如往年參加大宴那般穿著正式的朝服,而是換了一身朱紅色的燕服,頭頂金冠,腰間革帶,更襯得風姿如玉、觀之忘俗了。
與皇帝明顯刻意的打扮所不同的,是韋太后的穿著,只略施粉黛,穿著太后常服,頭上髮髻、鳳釵均打理得一絲不苟。只是,整個人似乎有些疲態,像是剛剛經歷了一場病勢似的,臉上雖掛著寬柔的微笑,那笑紋卻似乎並沒入了心。
眾人紛紛向太后與皇帝見禮,心裏面則在暗自揣摩著眼下的奇怪。
他們各自心頭的古怪,並沒有持續多久,就被由小內監引入場的殿試女進士們,尤其是高中的前三位吸引了注意力。
皇帝曾親改的儀制,女科殿試三甲參加瓊華宴的服色皆為正紅,只在身上的繡紋圖案上做一區別:狀元為鳳凰圖案,榜眼為青鸞圖案,探花為孔雀圖案。
此屆的三甲都是極具爭議性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