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姜姬倒是沒露出親近之態來,她做為被「刺殺」的皇帝,擺足了架子,用事實證明馮珠確實犯下大罪,而她會如此寬容的原因全是看在姜谷的面子上才沒把馮家再砍一遍。

  只看馮理的表情就知道這孩子在想什麼。

  他是一個在馮家教育之下,人生經歷的最悲慘也最勇敢的事就是勇救其母與其弟,並導致親爹之死。

  僅在馮家的四方天內成長,他既學了馮家的義理之學,又沒來得及養出狡猾又世故的性格。

  是個單純的好孩子。

  他因為憐惜馮家而想留在魯洲繼承馮氏。

  現在,看著妻兒與弟弟一家,他無論如何也不可能繼續選「馮氏」這個空蕩蕩的姓氏了。

  如果因為姓馮而會被皇帝記恨,那還是改姓吧!

  馮理不敢賭皇帝的寬容之心有多少。

  於是,第二天,姜姬就重新接見了姜谷一家,得知馮理改為姜理之後,她露出了一個淡淡地微笑,以示鼓勵。

  順便她也從侍人嘴裡得知,姜谷派去挖馮家祖墳的人特意等馮理和馮班都被帶走後才扮做盜匪挖了馮家的墳。

  姜姬嘆了口氣。

  侍人道:「已將玉郎與其父,及其他馮家人的屍骨重新收斂,另尋他處安葬了。」

  姜姬點頭,交待道:「若日後姜理或其後人得知此事,再告訴他們馮家之人的埋骨之所。」

  這樣,以後哪怕他們聽說了這件事,看在馮家屍骨重新安葬的份上也不會記恨姜谷。

  她還是希望這唯一活著的姐姐能繼續幸福下去。

  七年後。

  姜姬讓侍人送走姜谷,看到三寶等在旁邊一副有話要說的樣子。

  「怎麼了?」她看了一眼侍人接過來的奏章,笑著問:「想說什麼就說吧。」

  三寶不解道:「娘,為什麼阿理想讓他的小兒子姓馮呢?」

  姜姬笑道:「因為阿理是個好人,一個心軟的好人。」

  三寶:「但馮家……」

  「馮家並無過錯。」姜姬道,「朕與馮家相爭,僅是因為道不同而已。馮家勢敗,所以才會落到無人祭掃的下場。」

  不過馮家娶了姜谷,還留下了孩子,最後還是會保存下一絲血脈。

  這總讓她覺得世間事自有公道,她對馮瑄的那一絲愧疚可能早就已經被姜谷還報了。

  但這說服不了三寶,她斷言道:「阿理看不到這一步。」

  姜理並不算聰明,他甚至算不上勤奮,他對讀書或鑽研學問都沒什麼興趣。三寶能看得出來,姜理最大的心愿就是平安度日。一家平安就是他最想要的了。在回到鳳凰台後,他每天都和家人親友在一起,連鳳凰台最時興的文會也不樂意去,稱得上是無欲無求了。

  所以她也最不能理解為什麼他又突然「找事」,想讓他最小的兒子姓馮。他明知道這樣一來,家裡又會因為他的舉動而引起風波。

  「因為如果他不記得馮家,就沒有人再記得馮家了。」姜姬道,「所以他才沒辦法忘啊。」

  好人最擅長自我折磨。

  不過,她倒是不討厭好人。

  姜姬勸過姜谷幾回,不過姜谷也只是對著她抱怨,回去見到姜理是不會生氣的,她也最了解自己這個兒子了。

  三寶很難理解姜理,因為她和她身邊的人並沒有像姜理這樣的「好人」,擅長委屈自己,損已又不利人的普通的老好人,她沒見過,就無法體會姜理的心情。

  正因為這樣,三寶反而對姜理更加關注起來。

  姜姬樂見其成。

  因為環境的緣故,三寶身邊全是頭腦精明之輩。鳳凰台上也沒有普通的家庭可以讓她認識,但姜谷一家就和鳳凰台下的普通百姓家差不多,雖然錦衣玉食,卻因為姜谷的關係,姜理等人都很難生出世家的習氣,他們在姜谷的影響和帶動下,過著與百姓相似的生活。

  連煩惱和矛盾都格外「不同」。

  既不爭權,也不奪利,家人的口角都顯得瑣碎又無聊。

  姜姬就笑。

  「很多事和很多人都是很簡單的。但簡單不意味著你就能小看他們。」她說。

  三寶似懂非懂,不過她知道母親很多時候都能看穿身邊人,卻從來不說破。

  她想,母親肯定也能看穿她,但她卻很少從母親嘴裡聽到教訓的話。她不覺得是因為她從來沒做錯過事,一定是母親會悄悄彌補她的錯誤吧。

  五年後,她聽說蟠相收了一個弟子,名叫馮幣,小名阿背。

  這世間唯一的一個馮氏子弟,蓮花台八姓,卻成了母親最信重的人的弟子。

  三寶心中的一絲隱憂也放下了。她記得母親當時就不曾生氣,這幾年對這個姓馮的孩子也一樣對待,不曾過於優容,也不曾視而不見。母親的做法也影響了其他人,大公主也不再覺得這是一件需要記得的事,連姜理都忘了當年為了這個孩子姓不姓馮還發生過幾場爭吵。

  然後在所有人都忘了以後,蟠相出面收此子為徒。

  沒人覺得這是為了防備這個馮姓的孩子會繼承馮氏的「仇恨」。他們都以為這就跟其他姜氏的子弟一樣,是在給這個馮氏子鋪路而已。

  這才是真正消彌仇恨的辦法。

  直到如今,母親與馮氏的「仇恨」才終於化解了。

  第802章 蟠兒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