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結果現在她讓蟠郎當內史後,大家才依稀仿佛記起來「陛下好美色!」這一重要事項!

  哪怕蟠郎不年輕了,但因風采□□都不俗,還是立刻被送上了「奸妃」的寶座。

  不過幸好他被龔香一天三打的事傳來後,大家又開始漸漸對這對師徒的品德有了信心。

  姜姬更是希望內史這一官職還可以往外務發展一下。她現在手上可用的人少,可用又可信還聰明靈透的更是鳳毛翎角。

  蟠兒先在蓮花台為相,又在河谷打熬數年,應該是歷練出來了,她現在只需要試試他的深淺,好把他給推出去。

  蟠郎就收起奏章,當著她的面徐徐奏來。

  這裡考驗的是他當著眾人的面說話的方式、語氣、速度和輕重等等非常複雜又微妙的東西。

  他要奏的是宮眷的待遇問題。

  以前能出入鳳凰台的只有姜姬承認的親屬,也就是姜谷、姜旦這兩人。魏公主阿笨雖然也認了義姐妹,但不如姜谷親近,平時很少自己一個人跑進宮找姜姬玩,都是跟姜谷一起來。

  但現在又添了許多諸侯王,按姜姬在聖旨中所述,諸侯王都是她的「親眷」——都肯把一國交給她了,這還不親?

  所以按品級說,諸侯王是跟姜旦一樣的。他們的王后也可以和春花一樣隨時進宮求見姜姬。

  這些王后並不像春花或阿笨或姜谷那麼「體貼」「懂事」,她們都巴不得多跟姜姬親近,幾乎每天都要進來。

  蟠郎沒來之前,姜姬都是隨手抓個人去應付。段小情被推過很多次鍋,他的兒子段青絲也被姜旦送了過去,兩父子都快成專職幹這個的了。

  姜姬還真考慮過給他們加個職,省得白干不拿錢,挺虧待人家的。

  被段小情痛哭流涕的拒絕了,人家很認真的說他在徐公手底下幹得挺好的!兩人在河谷都關出感情來了!滿朝看一看,像他一樣被鳳凰台一系人接納的魯人多嗎?不就他一個嗎?!陛下你可要考慮清楚!

  他是很重要的!

  然後段小情反手把他兒子段青絲推出去了。

  現在段青絲就在宮中任侍宴一職。專職服侍進宮來的各位貴眷,陪他們吃喝玩樂,不叫他們去打擾姜姬辦正事。

  蟠兒就替各諸侯王評了個級。

  姜姬這邊當日制定時,只是籠統把諸侯王全都歸到一類去了。反正他們的王位也無法世襲,僅此一代而已。連姜旦、姜谷的孩子都不能繼承其父、其母的爵位。

  細分的只有姜武這一類「大王」,往下還有郡王、公爵、候爵、伯爵等,以防備以後的女帝沒有足夠的爵位封給愛郎們。

  蟠郎任內史以後,很快發覺了這些諸侯王的問題,就著手替他們小小分了個級,評級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以國土論,一種是以交國後的其民順服程度論。

  直白點就是說:誰交國時的國土大就地位高;誰交國後的國民忠誠不給陛下找事就地位高。

  然後魯國第一,姜旦和姜揚這兩個「大王」都得到了嘉獎;其餘幾國中,晉國意料之外的排了第二位。

  本來這個小國按交國的大小是排最末的,但交國後,晉人的順服程度卻是最高的。姜姬派人去推行新律,晉人半點反抗的都沒有。

  這裡還有個笑話。

  使臣到晉國以後,當殿對晉臣們說,晉王已經在鳳凰台交國了。

  晉臣互相看了看,再三確認晉王確實身在鳳凰台後,竟有一人說:「原來大王還活著!」

  使臣:「……」

  這人還與左右交流:「我還當大王逃出去後就被人害死了!」

  左右:「是啊是啊。」

  「唉,還當他逃到魏國後,被魏王害死了呢……」

  使臣:「……」

  晉臣都十分唏噓,跟使臣把酒言歡時說,他們發覺大王假借出城遊樂的藉口帶著王后和太子一逃了之之後,又商量了大概半個多月,決定不去尋找大王。

  使臣:「……」

  晉臣:「我等以為,大王平安之後,當會給我等送信。」

  使臣:「……」

  結果晉王一直沒送信。

  晉臣追蹤後發現晉王是逃到了魏國,當時魏王換阿陀坐的消息還沒流傳到晉國來,晉臣以為在位的還是阿陀他爹,都覺得晉王太傻,魏王還殺了晉國公主呢!你懼怕鄭國之事就逃到魏國,就沒想過魏王不會庇護你嗎?!

  晉臣以為晉王死定了,但晉國之前爭大王也耗費了不少精力,晉臣都覺得與其自家推一個大王上去,不如不要費這個力氣,讓他們自己爭吧。

  可鄭國之事剛發生不久,晉王的兄弟們還在世的哪怕知道晉王跑了,王位空虛,也不敢跑去搶王位,生怕落了鄭國的後塵。

  就這麼拖延著,拖到使臣到了。

  使臣:「……那爾等是不願交國?」

  一群晉臣哪怕酒意醺醺也爭相道:「如何不願?」

  「自是願意的!」

  「吾等願意!」

  使臣又派人去宮外詢問晉王的兄弟,還不等說出來意,晉王還在世的兄弟們聽說鳳凰台使臣到,全都出來跪地迎接,斬釘截鐵地說晉國之事與他們無關!

  他們絕對沒有欺凌晉王!

  使臣:「……晉王交國後,你們有沒有反對之人?」

  晉王兄弟們:「如何會反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