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他橫看豎看,從大哥的行徑里看出了一種強烈的熟悉感:大哥這是徹底被么叔教壞了吧?

  第237章 番外:不思量

  柳寶林出身南方, 初到北方時不是很習慣乾燥的天氣。不過興許是因為年紀小, 沒多少鄉愁, 安安分分地跟著年長的宮女當差。

  十幾歲的女孩兒,雖還不太懂怎麼妝點自己, 更不懂該怎麼展現自己的美麗, 看上去卻還是花兒一樣。

  太上皇退位後沒什麼別的喜好, 只愛酒色琵琶, 遠遠見了柳寶林一眼, 覺得她笑起來挺好看,便讓人把她帶來伺候。

  不想只一晚, 柳寶林便懷上了。

  太上皇前幾年陸續添了許多兒女, 倒不怎麼稀罕孩子了,但這兩年他身體逐漸空虛,很少再添兒增女, 乍聞柳寶林懷孕還是挺欣喜,連要搬出大興宮、入住大安宮的不樂都少了大半。

  生下兒子後,柳寶林從此成了寶林。

  因著大安宮中再無別的女人懷孕, 這孩子便成了太上皇的麼兒。

  都說麼仔麼心肝, 太上皇對這孩子也格外喜愛, 時不時會叫人把他抱去逗著玩,沒過多久便給他取名為“元嬰”。

  有太上皇慣著,兒子沒憂沒愁地到處撒歡,每個來訪的人但凡有鬍子的都被他揪過,但凡有簪子的都被他拔過, 偏太上皇還一臉“我兒真厲害”的得意表情,讓柳寶林也不好說什麼。

  有次柳寶林遠遠看著兒子爬到李二陛下腿上,膽大包天地伸手去扯李二陛下鬍子,嚇得柳寶林差點跪地求李二陛下不要和他計較。

  好在李二陛下十分大度,沒和一個沒長大的小娃娃生氣,只和太上皇他們說:“我們這么弟手勁還挺大。”

  太上皇哈哈笑道:“那是自然。”

  這樣的日子過了五年,太上皇就去世了。

  柳寶林原以為自己和兒子會隨便封個地方安置出宮,沒想到皇后居然做主要把兒子養在大興宮中。

  柳寶林當初也去過大興宮,那時太上皇已經退位,朝廷還有不少事會找上太上皇。後來找太上皇的人漸漸少了,太上皇也按著李二陛下和朝臣的意思搬出大興宮。

  柳寶林沒想過自己還有機會踏入其中。

  相比太上皇在世時,他們母子倆的日子沒那麼好過了,主要是她要約束著兒子不要和從前一樣放肆。兒子也不知道有沒有聽懂,見她哭了幾次便比從前聽話了許多,每日乖乖認字學畫。

  柳寶林逐漸放下心來。

  兒子漸漸長大,想法也多了,柳寶林心裡有些矛盾,既想讓他自由自在地成長,又擔心他活得太過張揚、太過惹眼。畢竟兒子是太上皇的么子,並不是李二陛下的兒子,在大興宮裡可不能再像以前那樣肆無忌憚。

  好在皇后去世之後,李二陛下沒怎麼管過她兒子,只由著他和兕子他們幾人一起讀書玩耍。

  直至兒子的聰慧逐漸顯露在人前,李二陛下對他的關注也多了起來。

  柳寶林心裡隱隱有些不安,兒子卻總是報喜不報憂,從不與她說起在外面遇到過什麼,只挑揀著高興的事告訴她。

  有些事她們母子倆其實心知肚明,只是很多話其實都不能宣諸於口,她們住在大興宮裡,伺候的人里只有那麼幾個是一直跟隨她們的人。

  雖然不一定有人會注意到他們說了什麼,可有些話還是能不說就不說。

  這個道理連她年幼的兒子都懂。

  她兒子其實比誰都聰慧。

  兩個人心照不宣地計劃著就藩之事。

  在滕州的那幾年,柳寶林體會到從未有過的自由和輕鬆。

  兒子也順順利利地娶了妻。

  只是兒子有些重女輕男,兒女還沒生就說什么女兒要好好疼兒子隨便使喚,柳寶林覺得還沒出生的孫子著實可憐,自己一定得好好疼愛他們。

  她的兩個孫子在華亭出生。

  當時外面大風大雨,兒子不在,她急得團團轉,兒媳還反過來安慰她讓她安心。

  柳寶林怎麼能安心,尋常女子生一個就已經夠艱難了,兒媳這可是懷著兩個。她怕自己影響了兒媳,只能退到外間來回地走,等著兩個孫兒出生。

  天放晴的時候,產房裡也傳來了一陣啼哭。

  柳寶林心中一喜,更衣淨手入內看兒媳和兩個孫子。這也是她兒子交待的,說所有進入產房的人都得換身衣裳、洗淨雙手,小孩子和產婦都是很脆弱的,不能把外面的病氣帶進去。

  柳寶林還是在兒子出生時抱過這么小的孩子,乍然把孫兒抱到懷中,她心中湧起一種難言的感動。

  這是她的孫子啊。

  男女有別,兒子長大成人後,她就不能和兒子太親近了。

  她已經快想不起兒子這麼大一點的時候是什麼模樣了,現在輪流抱著兩個可愛的孫子,她覺得自己這輩子再沒有什麼念想,只管好好疼愛孫子們就好。

  柳寶林以為兒子會為失望,做好了兒子不太喜歡兩個孫子的準備,結果兒子對孫子非常好,甚至每天不去上衙帶孫子玩耍,倒是辛苦兒媳去處理公務。

  兩個孫子由李二陛下賜名,長子叫循琦,出生稍晚一些的次子叫循珌,兄弟倆從小就不太一樣,循琦長得像娘,性格隨娘;循珌長得像爹,性格也隨爹。

  不管在華亭還是在長安,王府里每天都熱熱鬧鬧的。待他們年紀稍長,兒子就帶他們回滕州一趟,看看他們已經繁榮富庶的滕州,弄得循琦和循珌驕傲得不得了,逢人就說“我們是滕州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