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唐璿等人的想法沒有錯,接下來一段時間裡,整個滕州掀起了一陣認購東方之珠一券之風。

  交易所前每天人滿為患,不是在諮詢相關事宜就是在掏錢交易。

  錢倉里堆著的錢帛肉眼可見地增多,驚得杜荷都睡不著了,每天帶著人在錢倉周圍巡邏來巡邏去,生怕財帛動人心,遭人洗劫!

  好在李元嬰沒讓錢閒置,各方認購票券的錢一到位,立刻就讓戴亭和董小乙行動起來,一個負責拿其中一部分錢出去生錢,一個負責統籌物資、監督海港動工。

  閻立本和李淳風都覺得李元嬰這操作簡直神了。

  也只有家底豐厚、財大氣粗的李元嬰才能搞出這樣的陣仗來!

  要知道李元嬰一來到滕州就大興土木,又是建書院又是擴建外城,表現得一點都不差錢,同時絕不做任何半點侵害百姓的事。

  百姓不是傻子,很多事他們都是看在眼裡的。所以在李元嬰打出滕王招牌、讓河南道眾多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參與進來之後,百姓立刻對他這個交易所有了很高的信任度。

  這才是李元嬰能夠空手套白狼的原因!

  真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啊!

  李淳風看完滕州的這場熱鬧,心裡很是嘆服。不過他是被借調過來幫李元嬰擇日子的,現在日子擇完了,海港開工了,他得回京復命了。

  臨回去前,李淳風對李元嬰說:“回長安後我可能要向陛下稟明在滕州的所見所聞。”

  李元嬰道:“那是自然,雖然我都在信里寫過了,但是皇兄肯定想聽聽更詳細的,你好好給皇兄說說,讓他也高興高興。”

  李元嬰自覺自己行事坦蕩蕩,沒什麼不可告人的事,李淳風怎麼和他皇兄說都沒問題!

  李淳風便不再多言,啟程回京。

  直到這時候,李元嬰前面寫的兩封信才回到長安,一封送去了東宮,一封出了城門直奔翠微宮送到了李二陛下手上。

  李二陛下正倚在憑几上吃著西瓜看奏章,聽人說李元嬰寫信來了,頓時把手上的摺子擱下,讓左右把李元嬰的信送上。

  作者有話要說:

  山東豪強:怎麼才讓我們花這點錢?是不是瞧不起我們?!

  小王爺:?

  第175章

  李二陛下閒倚在憑几上拆開信一看,卻見信首寫的不是李元嬰對他的稱呼,而是“承乾”二字。他眉頭一挑,知道是李元嬰鬧了烏龍。

  李二陛下從不講究什麼非禮勿視,信都送到他手上了,當然是先看了再說。他往下一掃,只見李元嬰把李承乾一通亂捧,看十句才能挑出一句重點,頓時冷哼一聲,覺得這小子太不著調,寫的都是什麼玩意!

  挑挑揀揀讀了大半,李二陛下才從信里知曉他們交流的是玄奘東歸之事。

  玄奘西行沒有通知朝廷,回來時卻特意向朝廷討通行文書,是因為他帶回了六百多本經書和一百來顆舍利。如此多的經書,若是沒有人相助,光靠玄奘一人終其一生也很難全部譯完!

  這事李承乾也第一時間讓人來和李二陛下備報過,說是挑揀了一批佛門弟子幫玄奘翻譯經書和撰寫《大唐西域記》。

  不管是李二陛下還是李承乾,都對《大唐西域記》更感興趣,甚至還想讓玄奘還俗替朝廷經略西域,但是玄奘本人顯然對翻譯佛經更感興趣。

  既然真經能讓僧人跋山涉水地遠行,李承乾認為只要有足夠多的利益,很多商賈肯定也願意重走絲綢之路。所以李承乾準備讓豐泰樓那邊編寫一些關於西域的故事對外傳播,不一定要和佛家有關,只要能吸引人就成了。

  大唐的疆土目前就這麼大,能長出的糧食也就那麼多,能積累的財富也不會憑空變多,所以得鼓動一些有識之士前往西域各國交流,想要的全買回來,有用的全學回來,而他們缺少的,大唐也可以給他們送去!

  哪怕不能做到李元嬰大言不慚的“敦親睦鄰”,也要把相鄰各國都變成供養大唐發展的沃土。

  這樣有來有往地交互相通,大唐才能真正煥發出蓬勃生機。

  這些看法是李承乾和李元嬰他們討論出來的,李承乾沒藏著掖著,都照實跟李二陛下說了一遍。

  正因為挑揀出來的正經內容都是李二陛下知道的,所以李二陛下看著覺得這封信寫得一無是處,全是廢話!

  李二陛下看一句就在心裡冷哼一聲,再看到李元嬰說特別想念和大侄子一起玩的日子,李二陛下更覺這小子一點都不長進,多大的人了還想著玩。

  李二陛下當場寫了封訓斥信,罵得李元嬰狗血淋頭,說他連信都能裝錯,做其他事能好到哪裡去。訓斥信寫到一半,就有人來報說太子來了。

  李二陛下罵人罵到一半,心情不太好,叫人把李承乾放進來。

  李承乾負責在長安坐鎮,本來不該擅離,但是一看到送到自己手上那封信,李承乾就坐不住了。李元嬰給他寫的信應該沒有什麼不可告人的內容,可想想李元嬰平時口裡沒遮沒攔的德性,李承乾還是覺得得親自追回來才行!

  為了趕著追回換錯的信,李承乾一刻都沒停歇,直奔翠微宮,一路上甚至還想了好幾個需要向李二陛下討主意的話題,準備討完主意在狀似不經意地提一句信的事。

  李二陛下應該不會第一時間看李元嬰的信才是!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