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元嬰點頭如搗蒜,又說:“那我可以有個小小的要求嗎?”

  李二陛下睨他。

  李元嬰眼巴巴地看著李二陛下:“我聽說就藩後是不許擅離封地的,但是我得去泰山看看,也想去海邊耍耍,要不怎麼給皇兄您修路造大船呢?要不這樣,不用把這些地方劃歸到我封地里,只須許我在這些地方自由行走就成了。”

  這事李元嬰本來就準備和李二陛下商量的,現在有了現成的機會他自然要抓緊。

  李二陛下點頭應下李元嬰的要求,讓他回去等旨意。

  李元嬰不要大封地,只要在河南道內自由行走的權利,房玄齡他們商討了一會就答應了。

  這事好辦,李元嬰好歹是個進士王爺,給他加個有巡察職責的官職便是,不算搞特殊。要是別的藩王也想要這樣的權限,那就叫他們也考個進士!比起李二陛下的弄出來的大手筆,李元嬰這個要求實在太好打發了!

  爭議告一段落,就藩詔書很快在各處蓋好戳,送到李元嬰手裡。這份詔書上自然都是溢美之詞,李元嬰聽完都沒太懂,拿到手裡重看了兩遍才確定自己提的要求全滿足了,自己和李二陛下要的人也全在隨行名單上!

  李元嬰高興到睡不著了,第二天就開始跑來跑去和認識的人道別,表示自己會想念他們的。

  雖然李元嬰嘴上這麼說,但有眼睛的人都能看出李元嬰一點不舍都沒有,整顆心都已經不在長安了!與其說他實在告別,不如說他是在到處炫耀自己馬上可以自由玩耍!

  李二陛下看著李元嬰遍地撒歡,覺得這小沒良心的當真沒心沒肺,生在長安長在長安,對這地方卻一點眷念都沒有,就藩的日子沒定下來前他就天天來找他明示暗示想去封地,定下來之後更是一刻都坐不住了!

  李元嬰把能想起來的人都告別個遍,毫不意外地多撿了幾個人才。

  比如歐陽詢的幼子歐陽通,歐陽通今年不過十九歲,還未及弱冠。

  這幾年歐陽通一直在苦練書法,但是眼下他遇到了瓶頸。得知李元嬰要帶著一批青年才俊前往封地,歐陽通也起了跟去開闊開闊眼界的心思,畢竟他一個人出門母親不放心,跟著這麼大一隊人馬母親總能放心了!

  李元嬰一家一家地挖過去,就藩隊伍越發壯大。到臨出發的前一天晚上,他才想起自己沒好好和李二陛下話別,趕緊拎著醇厚甘美的高昌葡萄酒去和李二陛下把酒夜談。

  李二陛下本來沒給他好臉,但李元嬰一向最能迎難而上,愣是磨得他沒了脾氣,兄弟倆坐下來聊到夜深,沒說什麼家國大事,只聊什麼拔鬍子什麼氣走先生。

  到李元嬰要回去了,李二陛下才繃著臉要他去了封地不可任性,要當真能做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不能再把自己當小孩。

  李元嬰自是滿口答應,撒腿跑了。

  第二日,李元嬰便要啟程去滕州。一大早李元嬰就帶著車隊浩浩蕩蕩地出宮,他帶的人多,帶的東西也多,長長的車馬長隊便從天街頭延伸到天街尾,引得不少百姓跑出來圍觀,看得目瞪口呆。有人閒著沒事數這車隊到底帶了幾車東西,數著數著自己數暈了,只能放棄!

  再看看人,馬車裡的看不到,但騎在馬背上的人有男有女,都長得極俊,氣度不凡!以前他們可都不知道長安城裡藏著這麼多俊男美女啊!

  這都是誰?!

  有的人消息靈通,告訴身邊的人這是滕王要就藩了,一傳十十傳百,出來圍觀的人全知曉了,自然都感慨李二陛下對這個么弟的疼愛——

  瞧瞧吧,這是給了多少寶貝、給了多少人啊!

  除了出來驚嘆驚嘆的百姓,還有一些受過李元嬰恩惠的人一路送到城門外,依依不捨地看著車隊往外走,瞧著倒有幾分萬人空巷的架勢。

  李承乾親自送李元嬰到城外,但送君千里終須一別,行到長亭外便不能再送了。他有些捨不得李元嬰這個么叔,李元嬰卻很瀟灑:“承乾你回去吧,我們要走了,這麼多人堵在城門外不好,回頭老魏要說我們擾民了!”

  李承乾便不再相送,駐馬看著李元嬰領著他那長長的就藩隊伍往東行去。

  作者有話要說:

  小王爺:再見了,長安!

  空巢皇兄:今天我換個暱稱。

  小王爺:?

  註:唐代的河南道,不是現在的河南,而是山東半島那一塊,李二陛下的想法簡單來說就是把整個山東半島扒拉給小王爺。就是這麼大氣!

  第165章

  李元嬰說得好聽,說是會天天寫信回長安,可事實上長安離滕州並不相近,否則魏徵也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勸阻李二陛下的泰山之行。

  李元嬰的就藩隊伍著實龐大,走到哪都備受矚目,為了不驚擾沿途百姓,李元嬰下令說除了女眷們去驛站休息之外,李元嬰都領著人在縣城外安營紮寨,免得一群人呼啦啦湧進去把人家的縣城擠滿了。

  唐觀等人還好,和李元嬰湊一起玩多了,對於紮營之類的事情已經習以為常,很是利落地配合侍衛們選營地紮營。

  歐陽通和盧照鄰等人對這種事就陌生多了,有些茫然地立在原處不知自己該幹什麼。

  李元嬰自是不會冷落朋友們,而且難得有他能擺顯的機會,他也很樂於表現,很臭屁地過來指導他們一起搭營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