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元嬰沒那麼多想法,他搞完一里的調查,就覺得有點累了。魏姝和城陽跟他學過點速寫,見他畫了半天,建議由她們輪流畫像,這樣效率比較高,也不累人。

  李元嬰不是愛強撐的人,累了就是累了,魏姝提出輪換他自然一口答應。他感嘆道:“看來管一個縣也不容易,光是這個戶籍問題就很麻煩。”

  狄仁傑道:“這還是比較輕鬆的,換成太原那邊怕是更麻煩。”

  李元嬰好奇地問:“怎麼個麻煩法。”

  狄仁傑給李元嬰講了講地方上的情況,就像武媚說的那樣,很多縣鄉的均田制不像畿縣實行得這麼好,很多人所得的田地不過二三十畝,遠低於均田制施行時定下的數目。

  按律來說,十八歲以上的男丁可以獲得一頃地,其中二十畝是永業田,可以留給後人,八十畝是分口田,意思是只有耕種權沒有繼承權,人死了以後要還給朝廷。朝廷規定,分口田是不能賣的,但是民間買賣誰都攔不住,現在實行這麼些年了,民間的田地買賣已經越發興旺,尤其是富庶州縣周圍,那些有權有勢的人都愛一片一片地囤地。

  有的人失了地,朝廷還要他們服徭役,他們活不下去了,便逃到各地世家豪強的莊子上當佃戶或者僕役。只要地方上的官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他們不存在,他們就可以苟且著活下去了!

  但是這又引發另一個問題,每年年底官員都要進行考課,其中人口增減就是重要的參考指標。一般來說地方官員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手底下的人口減少了,所以每年都閉起眼睛把去年的戶數稍微改一改送上去,以免降低自己的考課成績。

  如此一來,出現逃戶的地方就要想辦法把稅錢和徭役的缺口不上,漸漸就有攤逃的情況——把屬於逃戶的賦稅徭役攤派到互為保人的親友鄰里身上。

  這些問題,是狄仁傑跟著他父親在地方上干基層工作時遇見過的,他父親曾為此煩惱,但他還小,想不出什麼好辦法。

  李元嬰曾聽蕭德言講過這方面的問題,聽狄仁傑說太原那邊漸漸有了這種苗頭,擰著眉頭說:“已經這麼嚴重了嗎?”大唐眼下怎麼看都是相當年輕的一個皇朝,居然就這樣了!

  武媚道:“有一部分沒有入籍的人應該是隋末戰亂離開家鄉的,雖然聖人與太上皇都曾經下令讓天下無籍之人前來歸附,但是還是有許多人沒有照辦。”

  武媚又給李元嬰分析,大唐立國初期忙於征戰各路反軍,李二陛下登基後又屢次征戰突厥、吐谷渾、高昌等地,還屢屢遭吐蕃騷擾。各種名目的徵調十分頻繁,有人多起來不願背上重役也可以理解。

  李元嬰聯想到張柬之所說的福手福腳,說道:“所以朝廷不能竭澤而漁,該讓百姓更信任朝廷才行。”

  狄仁傑幾人點頭表示贊同李元嬰的話。

  但贊同也沒用,他們都沒實權在手,壓根沒半點話語權。李元嬰一點都沒氣餒,幹勁十足地修正完一個鄉的手實,直接尋了戶人家借宿。

  第二天一早,李元嬰精神抖擻地醒來,帶著小夥伴們往下一個鄉出發。

  這時李元嬰認真搞人口調查的事也呈輻射狀傳到了各地。

  縣城裡的許敬宗聽說了這個消息,有些吃驚,不過想到年前才做過計帳,問題應該不大,便讓人好生跟著李元嬰,這工作真要做下來挺乏味的,李元嬰哪怕心血來潮想認真去辦,堅持個兩三天應該就會覺得索然無味!

  就在許敬宗優哉游哉地回去睡自己的美貌小妾時,京里來的貴人下鄉辦差的事在各鄉不脛而走。這天晚上,一家姓吳的人家亮著燈,燈下坐著個形銷骨立的書生。這書生年紀不大,不過十七八歲,神色卻十分頹喪,仿佛這世上已經沒什麼值得他留戀的東西。

  這時他的母親推門而入,給他帶來一個天大的消息。

  據說,有貴人下鄉來了,是許縣令都要討好的貴人!

  第129章

  李元嬰自是不知道他一行人浩浩蕩蕩地輾轉各鄉還有許多人盯著,消息隨著各地跑腿的、賣貨的飛速傳開,原定的路線圖也隨著許敬宗那邊的授意流了出去,到他往下一處走的時候人家早做好迎接準備。

  第三天早上,李元嬰帶著小夥伴們往下一個目的地出發,半途人煙稀少,沒看到什麼人影。不想就在他們經過一片山林時,道旁突然躥出個人來。隨行的衙役早得了許敬宗命令,一聽有動靜便飛快擋在李元嬰等人跟前,警惕地喝道:“什麼人?!”

  來人是個模樣文弱的書生,瘦得不得了,衣服上還打滿了補丁。一看這衙役相護的架勢,他原本帶著些許希望的眼神瞬間黯淡下去,口裡說:“小民遇到毒蛇,跑得有點急,唐突貴人了。”說完他便失魂落魄地要照著原路往回鑽。

  李元嬰見此人不像是歹人,便叫衙役退下,喊住書生奇怪地問道:“你不是說有毒蛇嗎?怎地還往裡鑽?林子裡的小路肯定有毒蛇野獸啊,瞧你文文弱弱的,正路不更好走嗎?”

  也不知是哪句話觸及了書生的傷心事,這書生聞言便一屁股坐在地上,傷心地嗚嗚大哭起來,毫無讀書人的斯文樣。

  李元嬰愣了一下,轉頭看向魏姝她們,想知道自己剛才說的話有什麼不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