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承乾聽李元嬰一提,也想起早些時候李元嬰的提議來。他說道:“蕭老學士的去留,父皇自有計議,哪能我們去提。”要是他這就去張口,別人不知會怎麼編排他!

  李元嬰恨鐵不成鋼:“你不說,別人怎麼知道你要呢!”這可真是侄子不急急死叔叔了!他給李承乾細數去要人的好處,“象兒也到了該讀書的年紀了,你也讓蕭師教教他,我覺得誰教都沒蕭師教得好。你別不信,你看看我,我就是經蕭師一教才開的竅。反正你被罵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讓他們再罵罵有什麼要緊的,比得過讓象兒好好開蒙嗎?”

  李元嬰壓低聲音這麼一慫恿,李承乾竟也覺得是這個理。他不爭取,兒子以後怎麼辦?他不是孤家寡人了,他有太子妃,有象兒,該做的他得做,該要的他得要。

  李元嬰這個例子舉得實在太好了,李元嬰從前什麼渾樣李承乾是曉得的,在李元嬰那兒被折騰得羞憤欲絕、發誓死也不再教李元嬰這種混帳玩意的人不是一個兩個。可竟魏徵和蕭德言他們一教,李元嬰可越發懂事了,書也越讀越好,聽說他跑去國子監“舌戰群儒”都不帶露怯的!

  李承乾點頭應了下來:“那回頭我就去和父皇說。”

  李元嬰道:“這才對嘛,你這個當爹的,要多替象兒打算,樣樣都要給他挑最好的才行。”

  李承乾很是受教地應下。

  李元嬰過足了叮囑侄子的癮,有些坐不住了,溜達去找一堆矮矬矬的侄孫、侄孫女們玩,教他們等會上去一起為李二陛下道賀。李元嬰道:“也不用你們備禮,你們瞧瞧前頭還有那麼多人要送東西給你們皇祖父,我們可以現場練個特別點的祝壽詞讓你們皇祖父開心開心。”

  李象首先相應。

  李小圓球麻利地跑到李元嬰身邊抱他大腿表立場。

  其他人本來還有點猶豫,聽兩個出身最好的堂兄表態了,立刻也勇敢地應了下來。

  李元嬰便帶著他們躲去外頭指點他們排練。

  到了外頭,李元嬰一點數,剛會說話的侄孫和侄孫女加起來也有好幾個呢。他便教他們按年級和身高一溜排開,叫他們一人念一個詞兒,李象來開頭,念“壽與天齊”,李小圓球就接個“齊天洪福”,再往下,接“福如東海”,如此一個連著一個,齊齊整整連成一串。

  李元嬰蹲下教他們,這叫接龍,大家都是皇家子弟,一個接著一個,大家團結一致,才能連成一條龍,缺了誰都不成,咱姓李的要相互照應。教完了,李元嬰讓他們小聲練了幾遍,又一個個叮囑:“誰要是忘詞了,前頭的小聲給後面的提個醒,這不叫作弊,這叫團結知道不!”

  都是兩三歲的小豆丁,還沒被人這樣鄭重其事地委以重任過,個個都興奮得很,興高采烈地答應:“知道!”

  於是其他人一一獻過壽禮,李象便領著一串矮豆丁跑去李二陛下面前一字排開,奶聲奶氣地給李二陛下表演起接龍來。有皇孫在封地出生、在封地長大,不曾見過人這麼多的場合,有些怯場,果真忘詞了,旁邊的人便悄悄和他咬耳朵給他提醒。

  雖有點小波折,一場祝壽接龍卻也完美串了起來,李二陛下人到中年,自是喜歡兒孫繞膝,兒子差不多都大了,這群小豆丁當然格外讓他高興。李二陛下把李象抱到膝上,又把李小圓球拉到懷裡摟著,一一認了其他孫子孫女,才問李象:“誰教你們的?”這種事用腳趾頭想都知道不是這麼一群小娃娃想出來的。

  李象和李小圓球便你一句我一句地把李元嬰的話複述給李二陛下聽,論起記他們麼麼的話,他們最擅長啦!

  李二陛下聽完,慈愛地拍拍兩個自己見得最多的孫子:“你們麼麼說得對,你們要記著你們麼麼的話。”他又誇了其他孫子孫女幾句,叫人給他們分賞賜。

  都是小孩子,得了賞自然高興,歡歡喜喜地由伺候的人護送著跑回父王和母妃身邊。其他李元嬰過來討人時沒讓兒女跟去的此時都懊悔不已,早知道李元嬰是給孩子們蟄摸出這麼個露臉機會,他們也該讓兒女跟著去!

  李元嬰對別人怎麼想一點都不關心,玩耍夠了就坐下吃吃喝喝,吃完又帶著小蘿蔔頭和小豆丁們到處瘋玩。直至家宴散了,他才高高興興地回自己住處去。

  柳寶林早盼著兒子回來,見李元嬰臉上也紅撲撲的,便拉著他的手關心地問:“喝酒了?”

  李元嬰道:“沒喝,帶著象兒他們玩了一會。”

  柳寶林本想勸李元嬰別玩得太過,萬一皇孫磕了碰了可不好,可想想兒子的倔脾氣,柳寶林又把話咽了回去,只問李元嬰送生辰禮時可曾出什麼差錯。

  李元嬰道:“沒差錯,我聽承乾說,中午皇兄還和老魏他們擺顯我給他送的好東西呢,皇兄他喜歡得很!”

  母子倆正說著,李二陛下那邊的賞賜便下來了。李元嬰高高興興地拉著柳寶林去收了賞賜,和柳寶林說:“您看,皇兄果然很滿意對吧。”他把李二陛下叫人送來的東西這個瞧瞧,那個看看,覺得都是自己平時看上的,歡喜得不得了,覺得皇兄真懂他。

  柳寶林見李元嬰那麼高興,李二陛下讓人送來的賞賜又著實豐厚得足以叫其他人眼紅,自是放下心來。她含笑看著李元嬰一樣樣地給她說李二陛下送來的都是什麼樣的寶貝,這個說“這個我上次想要皇兄沒給”那個說“這個我眼饞好久了沒討著”,最後幫李元嬰把它們一一收好,按著李元嬰的意思留著當傳家寶。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