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二陛下道:“看來你把你的兒子們全安排妥當了。”

  李元嬰道:“那是自然,他們能幹什麼,我就讓他們幹什麼。”

  李二陛下想到自己的兒子們,出去已經派出去的幾個,養在身邊的也有好些已經到了要放出去做事的年紀。上回聽高陽說的,他們開始聊平康坊了,確實該培養培養他們獨當一面的能力。

  李二陛下在心裡盤算完讓兒子早些就藩的事,瞥著李元嬰說道:“你這話我可記下了,別到時候你捨不得放人,跑來和我哭。”

  李元嬰拍著他那還不怎麼結實的小胸脯說:“我肯定不會捨不得,到時皇兄你要是有看得上眼的只管挑!”

  李二陛下被他逗樂了,笑罵:“王妃都沒娶回來,你還慷慨上了。”

  李元嬰道:“反正總會娶的,兒子也會有的。”說完他又警惕地說,“女兒不行,你可不能打我女兒的主意,隨便把她嫁給別人!要不我就造個大船,帶著王妃和女兒遠走高飛!”

  李二陛下讓他滾,趕緊滾,別在他眼前晃悠了,煩人。

  李元嬰成功爭取到去洛陽玩的機會,自是不會再留著礙李二陛下的眼,麻溜地跑去玩兒。

  關於僧侶這方面,由於李二陛下和李承乾都不太信佛,這方面的人李元嬰不太好接觸。李元嬰讓戴亭去打聽了一通,選出了一個很適合敲開佛門的人選:歐陽詢。

  歐陽詢寫得一手好字,李元嬰記得魏姝學過他的字,李元嬰自己也臨過歐陽詢的帖子。今年歐陽詢已經八十歲了,他受養父江總的影響篤信佛法,親自寫過《心經》、《仲尼夢奠帖》等等,又因為高壽的原因與長安城中眾多佛門高僧往來密切。

  李元嬰沒怎麼接觸過歐陽詢,不過為了茶葉大計,他拎著上好的千金茶跑去歐陽詢府上拜訪。

  歐陽詢家位置很好,出了朱雀門直走,走到前頭的通化坊繞個彎兒就能找著。

  李元嬰規規矩矩地叫人進去遞個信。

  歐陽詢雖然不知曉李元嬰找自己做什麼,不過他已活到八十歲,心胸開闊得很,也不覺得李元嬰來找自己一定是壞事,大方地讓人把李元嬰請進來。

  李元嬰跟著歐陽詢府上的人往裡走,看著府中的景致,覺得這歐陽詢的府邸大是不算大,瞧著卻著實清幽又雅致。再往裡走一段路,李元嬰遠遠便見屋中一個清瘦的老者抄寫著什麼,屋裡飄著清淡宜人的墨汁香氣。

  這顯然就是歐陽詢了。

  少年人的耐心向來不多,李元嬰不耐煩和僕從一起慢慢走了,直接跑了過去。

  歐陽詢沒有停筆。

  李元嬰腳步一頓,輕手輕腳地走過去,坐到一邊看歐陽詢穩穩地運筆。

  歐陽詢年輕時就瘦,老了更是瘦得叫人憂心,手瞧著跟枯竹枝似的,不見一絲血色,只有歲月帶來的蒼老與有力。

  這一看就是常年握筆的手。

  李元嬰乖乖坐在一旁,眼睛偷偷瞄向歐陽詢在抄寫的東西。

  那是《心經》。

  歐陽詢把整份《心經》寫完了,擱下筆看向李元嬰,問道:“殿下為何事而來?”

  李元嬰道:“我有事想請您幫忙。”

  歐陽詢道:“願聞其詳。”

  李元嬰親自給歐陽詢煮了一碗茶,自己也倒了一碗,和歐陽詢相對而坐,說道:“這是南邊來的茶,您嘗嘗?”

  歐陽詢也聽聞過千金茶被重金搶購的事,對這散發著淡淡清香的茶湯也很好奇,聞言端起來喝了一口。茶是上好的茶,水也是上好的水,入口後先苦後甘,喝起來感覺很特別。

  李元嬰趁機把茶葉的用處給歐陽詢說了一遍,才道:“文成遠嫁吐蕃,我心中掛念。吐蕃不比長安,物產少得很,茶葉在那邊就種不活。她在長安時愛喝茶,我怕她到了吐蕃喝不到,所以想把每年把新出的茶葉送到她們居住的邏些城去。可是邏些城離長安太遠,誰願意長途跋涉到那邊去?”

  歐陽詢道:“老朽年事已高,能幫到殿下什麼?”

  李元嬰便把想結識高僧,遊說僧侶前往吐蕃傳教和傳播茶葉的意圖。

  這茶入口苦,餘味甘,頗合禪道;吐蕃雖也有佛教,但教義駁雜、真經不傳,跋涉千里,傳播佛道,正是僧侶該完成的苦修。歐陽詢稍一思量,便應下了李元嬰的話,答應幫李元嬰牽線。

  李元嬰大喜過望,回去後又叫底下的人連夜編了許多與佛經有關的故事,挑揀出聽著有理有據的留著備用。

  這種編故事的行為於大唐僧侶而言是不陌生的,通稱“俗講”,就是把佛家經義通過通俗化的故事表現出來,好叫百姓能夠輕鬆聽懂。哪家佛寺的“俗講”講得好,香火錢都會多些呢!當然,真正的高僧不是為了香火錢而編,而是為了讓更多人能夠理解和領會佛家經義。

  李元嬰揣著一肚子現編的故事在歐陽詢的牽線下與長安城中的高僧們見了一面。

  這時候從小到大培養出來的講故事口才終於派上用場,李元嬰把集思廣益編出來、又經他整理加工的茶葉傳說搬出來一講,眾僧覺得手裡捧著的茶湯變得神秘而又美好。再聽李元嬰講起文成公主帶著御賜佛像前往吐蕃、締結兩國之好的事,眾僧慨然淚下,紛紛表示向這些未開化之地傳播佛家經義不能光靠一個弱女子,他們才是該去的人!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