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因此,他們都希望日後可以多接觸來自天南海北的人才,像這次了解“象馬之戰”一樣好好了解南邊的戰法和北邊的戰法,好好了解東邊的情況和西邊的情況——這樣一來,不管是遇到哪兒有事,決斷時都能做到心裡有數!否則這也不知那也不知,與盲聾之人何異?

  李承乾朗聲把整篇文章念完,沒再為自己辯解什麼,退回位置上坐下。

  雖說文章里一些細節是經過修飾美化了的,但大體來說確實是他們昨天玩耍時生出來的真實想法,他表現得十分坦蕩。

  殿中再一次靜了下來。

  這篇文章有理有據,直接將原本被攻訐的“象馬之戰”延伸到戰事與國事之上。象軍能輕易逼退騎兵,火牛陣又能破象軍,可不就是說明遇事無萬全之法,任何時候都得儘量掌握各方情況靈活應對!

  細想一下,太子若是端坐宮中苦讀書,不去了解外頭的真正情況,真正遇到要解決的事情該如何做判斷、如何想辦法?而且哪怕再怎麼說天下是一家,突厥、吐蕃以及南邊未曾歸化的山蠻其實仍是朝廷的心頭之患,太子想了解了解他們顯然不過分——畢竟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房玄齡乃是太子太師,見李承乾說得有理,自是出聲應和:“臣認為太子殿下所言甚是。”說完他還看了魏徵一眼,意思是“你孫女都一起去了,你不該說點什麼嗎”。

  換做往日,魏徵絕不會摻和這些事。

  李二陛下春秋正盛,又已經給太子安排了房玄齡當太子太師,他要是還往太子那邊湊,李二陛下很可能在心裡犯嘀咕:“我這還沒老,你們一個兩個都往太子那邊靠,是不是覺得我活不長了?”

  魏徵雖然以剛正善諫出名,可他不是傻子。他知道李二陛下容他忍他,一來是他的進諫確實不偏不倚、秉直為公,二來則是朝中需要一個“榜樣”。

  李二陛下想要把天下治理好,就不能當那閉目塞聰、耳聾目盲的人,所以,就算沒有魏徵,也會有張征李征!

  魏徵不想摻和,偏偏剛才房玄齡朝他遞的眼神讓李二陛下注意到了。

  李二陛下頓時想起李承乾剛才提到的人除了李元嬰和李治,還有魏徵的親孫女。

  這女娃不過才比兕子大一點,讀書習字卻比男孩兒還出色,生作女子確實可惜了。

  李二陛下對幾個心腹要臣的性格門兒清,他知道魏徵孫女肯定不是太子請過去的,而是李元嬰拉人家出去玩。

  小孩子想一塊玩,大人攔得住嗎?強攔肯定可以,可沒多少人捨得強攔!

  李元嬰這混帳小子,挑玩伴的眼光倒是挺不錯。

  李二陛下看了李元嬰一眼,目光又繞回魏徵身上,故意點魏徵的名:“魏卿,你覺得此事如何?”

  魏徵沒奈何,自己孫女都一起去了,太子殿下也寫了篇好文章為自己辯解了,他難道還要捋起袖子加入到噴太子大軍里?他的主要職責是勸諫李二陛下,太子的事不歸他管!

  魏徵只能執起長笏回道:“臣認為房僕射所言有理。此事一未勞財,二未擾民,太子何過之有?”

  房玄齡與魏徵都這樣說了,長孫無忌這個親舅舅自也不會再沉默,也開口表示太子無過。

  轉眼間,朝會上的局面已完全逆轉了。

  太子不能再罵,其他人便提出別的事情出來商議。

  見沒人敢再欺負大侄子,李元嬰滿意了,只是聽著百官議事又覺著有些無聊。

  這麼多人正兒八經地討論著政務,偷溜走不太容易。走是不能走了,李元嬰看了看左右,發現後頭坐的是四侄子李泰!

  閒著也是閒著,李元嬰回頭觀察一番,驚奇地壓低聲音和李泰說小話:“四侄子啊,你的憑几看著比別人的大一圈,你可真能長肉!”

  上朝時,百官都是有位置可坐的,前面幾排座位上多設有憑几。

  所謂的憑几,其實就是像扶手一樣的玩意,一般有三足,圍攏在座位周圍。若是相熟的人坐到一塊,你可以懶洋洋地倚在上面和人磕叨。

  李泰胖,胖得李二陛下怕他走著太累,直接允他坐肩輿來上朝,那可是六七十歲快退休的有功老臣才有機會享受的待遇。他這身量擱在普通憑几里就有點擠了,所以他位置上的憑几是特製的,比旁人大一圈!

  李泰正聚精會神聽百官商議政事,冷不丁聽到李元嬰轉過頭來朝自己感慨,掐死李元嬰的心都有了。

  本來李泰讓人暗中把李承乾昨天幹的事不著痕跡地傳到朝中諸人耳中,滿心期待地等著看朝中諸官對李承乾群起而攻之:這些人之中有的支持三哥李恪,有的支持五弟六弟,有的則是在其位要謀其政,有的有心效仿魏徵能言直諫獲得父皇賞識。總之,這裡頭的每一個人知道昨天的事後都不會沒有動作!

  結果,李二陛下突然把李元嬰宣召過來,朝會上的情況驟然變了!

  饒是李泰平日裡總笑得像和氣的麵人兒,這會兒臉色還是不由自主地發黑:“朝堂重地,不要喧譁。”

  李元嬰是那種你不讓他說話他就不說的人嗎?當然不是。

  不管李泰回什麼,李元嬰都能和他掰扯下去。他振振有詞地反駁:“我才沒喧譁,我聲音很小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