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相比之下,二張似乎略占優勢,有女皇做靠山,根基難以撼動,典型的易守難攻。

  既然這樣,那就把你們和皇帝分開!

  天官侍郎崔玄暐上疏,請求武曌允許太子和相王前往侍奉湯藥。至於異姓人士,此時不該再隨便進出宮廷。

  可惜這份深情並茂的奏章只換來一句沒多少油鹽成分的乾巴巴的感謝。二張繼續每天陪在女皇身邊,太子和相王依舊乾瞪眼。

  既然軟的不吃,那就來招狠的。很快神都洛陽城中開始出現匿名傳單,大街小巷裡也開始出現無頭告示,全城百姓,無論老少都在議論一件事——“張易之兄弟謀反!”

  武曌雖在病中,但頭腦並不糊塗,她了解二張的實力,沒有了她,二張將一無所有,包括性命。造反?借他們十個膽子都不敢!

  所以,她決定不予理睬。

  雙方再次陷入僵持。直到長安四年(公元704年)

  這一年,有人告密——二張密謀造反!

  告密一招常見於來俊臣等酷吏,有時也發生在二張身上,不過號稱“清流”的國家高級公務員們用起這招來水平竟然絲毫不遜色於前二者。

  其實這也怨不得別人,要怪只怪自己保密工作不到家。

  張昌宗曾經找過一個叫李弘泰的術士看相,李弘泰“瞧出”張昌宗有天子之相,稱只要去定州造幾座佛寺,就會“天下歸心”。

  李弘泰根本就是個拍馬屁混飯吃的江湖術士,而張昌宗也還算清醒,聽完只是一笑。但是這話傳到別人的耳里,儼然是足以炸碎他的重磅炸彈。

  這種大案,武曌沒有理由置之不理。她安排鳳閣侍郎韋承慶、司刑卿崔神慶和御史中丞宋璟組成專案小組共同調查。

  這次張昌宗倒是十分配合,有啥說啥。很快,崔神慶就提交了審訊報告並附上了處理建議:張昌宗找人看相確有其事,當時也確有說過那句話。考慮到張昌宗已主動向皇帝陛下坦白且態度良好,依律可以減輕或免予處罰。禍首李弘泰妖言惑眾,理當法辦。

  顯然,崔神慶並不打算藉此事徹底扳倒二張,因為他自己便是張昌宗一黨。

  宋璟不同意,他強烈堅持這件案子一定要徹查。理由非常直接:二張已經富貴至極,找人算命定然是有更大的企圖和野心。宋璟明白有心包庇二張的武曌可能會因為自己的不聽話而找麻煩,但卻沒有料到武曌會如此反應。

  不久,他就接連接到了武曌的三道手令:

  一、派宋璟去揚州調查一個普通的案子。

  二、派宋璟去幽州調查都督屈突仲翔的貪污案。

  三、派宋璟去甘肅和四川安撫當地百姓。

  三個地方相隔千里,莫非武曌傻了?還是要把宋璟劈成三份分頭行動?

  武曌不傻,她連下三道命令是因為宋璟每收到一道命令就斷然拒絕一次。

  公然抗旨!

  按照唐朝律例,地方官員犯案,官階高的由侍御史負責辦理,官階低的由監察御史負責調查。甘肅和四川一帶並未發生特別事件,而宋璟官居御史中丞,是整個監察系統的第二號人物,非有軍國大事不當出使,所以他有足夠的理由拒絕!

  經過一番明里暗裡的較量,百官一方終於取得了勝利:武曌同意由司法部門正式審訊張昌宗並依律定罪。而直接負責審判工作的乃是司刑少卿、崔玄暐的弟弟崔昪。

  判決可想而知,張昌宗謀反罪名成立,依律要“大辟”,也就是死刑。但是這個判決根本無法執行,因為武曌並不同意。

  面對著最高統治者的公然庇護,反張一派暫時陷入了沉默。

  唯有宋璟繼續不依不饒。或許是覺察到了臣下的激烈情緒,武曌好言寬慰他說:“昌宗在你們調查之前就已經把算命的結果匯報給了朕,可見他只是想算個命,沒有做什麼見不得人的事。”

  宋璟連連搖頭:“張昌宗這樣做根本就是走投無路,情非得已!況且之前早已審明,他犯的乃是謀逆大罪,不能因為有自首表現就加以寬恕。他的逆行,如果不判處死刑,置國法於何地?”

  這種語氣,早已超出了臣下對君王的規矩,普通朋友間這麼說話都可能導致翻臉。但武曌沒有,只是繼續溫和地為張昌宗求情。

  不想宋璟根本就是軟硬不吃,更加聲色逾厲:“昌宗分外承恩,臣亦知言出禍從,然義激於心,雖死不恨!”

  見宋璟這副搏命的架勢,一旁的楊再思再也按捺不住了,立刻擺起上級的架子命令宋璟:“趕快下殿去!”

  他錯了,宋璟連皇帝的面子都不給,又怎會把他的話放在眼裡?楊宰相話一出口就後悔了,只見宋璟發紅的眼睛正惡狠狠地盯著自己,齒間一字一字地蹦出這麼一句:“聖主在此,不煩宰相擅宣敕命!”

  見宋璟如此堅決,武曌只能讓步。但既然宋璟漫天要價,女皇也來了個就地還錢。她沒有讓司法部門直接逮捕張昌宗,而是讓宋璟先回御史台等著,一會兒張昌宗就到。

  女皇表了態,張昌宗再不情願也只能一步三回頭地來到了御史台。剛進院子,就發現宋璟早已等候他多時了。

  宋璟也不多廢話,站在院子裡便開始了審訊。還沒問幾句,就見到一個宦官手持拂塵大搖大擺地進了院子:“皇上口諭,張昌宗雖有大罪,但念其侍奉陛下多年有功,特傳旨赦免其罪……”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