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1頁
2000年,VFA-115中隊成為第一個正式裝備F/A-18E的作戰中隊,並於2002年6月開始在美國的"林肯"號核動力航母上服役。2003年2月,"林肯"號航母再次駛入波斯灣,它所攜帶的一個中隊12架F/A-18E將是首次參加軍事行動。採用APG73雷達。這種雷達由APG65雷達改進而來,保留了以前的天線和發射機,物理外形基本相同,但是採用的全新的數據處理系統,據稱數據處理能力提高了10倍。最大探測距離148千米,邊掃描邊跟蹤模式(TWS)下作用距離85千米,可以同時跟蹤10個目標,顯示其中8個。該雷達還具備都卜勒波束銳化測地功能、合成孔徑功能等對地探測能力,可以給飛行員提供清晰的地面景象,以進行導航和目標指示。
F/A-18E/F"超級大黃蜂"比早期大黃蜂長1.3米
機翼區大25%
內燃料多33%
F414-GE-400發動機提供的推進力高 35%
任務範圍大41%
續航時間長50%
所增加的兩個武器站可攜帶更多的彈藥
增加了混合空對空或空對地武器的靈活性
對“智能”武器(如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 和聯合防區外武器(JSOW))的完美補充
增強了負載能力:外部荷載為8,032 公斤
增加了兩個翼尖站
四個內側機翼站,用於攜帶其他燃料箱或空對地武器
兩個機艙機身站,用於攜帶傳感器艙
全天候、空對空雷達和一個控制系統,用於精確發射傳統或制導武器
一個中心線站,用於攜帶額外的燃料或空對地武器
駕駛員座艙升級:一個觸敏式前端控制顯示屏;一個更大的液晶多用途彩色顯示屏;以及一個新的發動機燃料顯示屏。
F/A-18E性能指標
F/A-18E機長18.31米,機高4.88米,翼展(含翼尖飛彈)13.62米,(摺疊機翼)9.32米,機翼面積46.45米2,展弦比4.00。F/A-18E空重13387千克,最大內部燃油6531千克,最大外部燃油4436千克,最大外掛載荷8051千克,起飛重量(攻擊任務)29937千克。F/A-18E最大平飛速度M1.8+,最大速度(中等推力)M1.0+,實用升限15240米,空中巡邏時間(帶6枚中距飛彈,3個1818升副油箱,距航空母艦278千米)2小時15分。
【機載設備】
2002年出廠的第25批F/A-18E/F改變了航電系統的總體設計,更換了計算機和軟體,為將來換裝APG79主動相控陣雷達做準備。美海軍計劃為F/A-18E/F安裝新型APG-79有源相控陣雷達。這種新雷達將為網絡中心數據共享提供有利條件。 雷聲公司準備為波音公司生產415部該型雷達,其中一部分用於裝備新生產的飛機,另一部分用於改裝已經在海軍服役的123架F/A-18E/F戰鬥機(該機原來裝備的是機械掃描的APG-73雷達)。
在電子和光電對抗方面,E/F型準備採用綜合防禦電子對抗系統(IDECM),其核心部件是AN/ALQ214射頻干擾器,同時還可以集成ALR67(V)3雷達告警器,AAR-57通用飛彈告警器、AN/ALE-47箔條和紅外干擾彈分撒器、ALE-50(ALE-55)光纖拖曳誘餌(可以發射電磁波,吸引雷達制導的飛彈)等對抗設備,形成一個總體的光電和電子對抗系統。在F/A-18E/F上還可能採用雷射紅外對抗系統,用雷射器發射特定波長的雷射對紅外導引頭進行主動干擾。
F/A-18E/F可以攜帶多種戰術吊艙。其中包括雷神公司新研製的ATFLIR先進前視紅外吊艙。該吊艙採用第三代的紅外凝視焦平面成像技術,可以提供導航、目標指示功能,並配備有雷射目標指示器。海軍還在1999年開始為雙座型的F/A-18F開發共享偵察吊艙(SHARP),希望用裝備這種吊艙的F/A-18F來取代目前裝備TARPS的F-14飛機,使之具備戰術偵察能力。該系統使用光電和紅外傳感器,允許F/A-18F在斜向距離83KM的距離上搜集圖像,並通過數據鏈傳輸給地面。該吊艙還可以接受APG73雷達的合成孔徑數據。
經過各方面的改進,F/A-18E/F的作戰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改進後的飛機機動性基本保持不變,9000米以上的爬升和加速能力稍有下降。最大過載從9G降低到7G,可能會降低瞬間盤旋能力,但是只要保持足夠的敏捷性,配合上頭盔顯示器和大離軸發射的AIM9X飛彈,近距空戰性能不會受到影響現在。
現在的空戰中超視距空戰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F/A-18E/F具有先進的雷達和電子戰系統,優良的人機工程,並具備一定的隱身能力,配合AIM120飛彈,超視距作戰能力在第三代戰鬥機中應該是比較強的。如果換裝主動相控陣雷達,這一能力還會進一步增強。它在執行攻擊任務的時候也可以攜帶AIM120飛彈,遇到空中威脅時可以依靠超視距攻擊來自衛。
F/A-18E/F所裝備的APG73雷達具有良好的對地探測功能。配合雷達高度表、GPS導航系統和數位化地圖,可以低空高速突防;也可以遠距離發射防區外對地攻擊飛彈以降低作戰的危險性。它所裝備的ATFLIR先進前視紅外吊艙使飛機可以在夜間超低空突防。
F/A-18G咆哮者(Growler)
G”是超級大黃蜂的一個新變體,用於執行護衛和干擾工作。1997年,波音飛機製造公司向美海軍提交了關於研製F/A-18G電子戰飛機的設計方案(草擬)。由於美海軍只能提供20億美元的研製費,不足以支持新型飛機的試製,幾經周折後在2001年9月達成了更新研製電子攻擊機的協議,新型飛機型號定為EA-18G。2001年9月,正式更名為EA-18電子戰飛機,2001年11月,完成首次試驗飛行,以驗證振動數據和電磁兼容性 。2003年12月,美海軍宣布,將在2004年度開始實施新型EA-18G電子戰飛機發展和驗證階段的方案。海軍打算讓EA-6B Prowler在2010年退役,代之以F/A-18G咆哮者(Growler)。與之前其他用於此類任務的飛機相比,“咆哮者”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從而向傳統的護衛/干擾機發出了挑戰。F/A-18G將與捕食者(Predator)或全球鷹(Global Hawk)這樣的無人駕駛飛機一起執行雷達干擾任務。該型飛機是在“超黃蜂”型的基礎之上改制的,主要是將武器外掛架改為吊掛電子干擾設備艙,最多可掛載5個AN/ALQ-99型戰術干擾吊艙,以在戰場上執行電子壓制任務,干擾敵方警戒雷達和地面引導雷達。同時,機載設備具有較強的通信監視和干擾能力,通過竊聽敵通信指揮與控制線路,為空中攻擊機群作戰創造條件。預計F/A-18G飛機將在2009年達到最初作戰能力。 海軍目前的計劃是購買90架EA-18G電子戰飛機。
F/A-18E/F"超級大黃蜂"比早期大黃蜂長1.3米
機翼區大25%
內燃料多33%
F414-GE-400發動機提供的推進力高 35%
任務範圍大41%
續航時間長50%
所增加的兩個武器站可攜帶更多的彈藥
增加了混合空對空或空對地武器的靈活性
對“智能”武器(如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 和聯合防區外武器(JSOW))的完美補充
增強了負載能力:外部荷載為8,032 公斤
增加了兩個翼尖站
四個內側機翼站,用於攜帶其他燃料箱或空對地武器
兩個機艙機身站,用於攜帶傳感器艙
全天候、空對空雷達和一個控制系統,用於精確發射傳統或制導武器
一個中心線站,用於攜帶額外的燃料或空對地武器
駕駛員座艙升級:一個觸敏式前端控制顯示屏;一個更大的液晶多用途彩色顯示屏;以及一個新的發動機燃料顯示屏。
F/A-18E性能指標
F/A-18E機長18.31米,機高4.88米,翼展(含翼尖飛彈)13.62米,(摺疊機翼)9.32米,機翼面積46.45米2,展弦比4.00。F/A-18E空重13387千克,最大內部燃油6531千克,最大外部燃油4436千克,最大外掛載荷8051千克,起飛重量(攻擊任務)29937千克。F/A-18E最大平飛速度M1.8+,最大速度(中等推力)M1.0+,實用升限15240米,空中巡邏時間(帶6枚中距飛彈,3個1818升副油箱,距航空母艦278千米)2小時15分。
【機載設備】
2002年出廠的第25批F/A-18E/F改變了航電系統的總體設計,更換了計算機和軟體,為將來換裝APG79主動相控陣雷達做準備。美海軍計劃為F/A-18E/F安裝新型APG-79有源相控陣雷達。這種新雷達將為網絡中心數據共享提供有利條件。 雷聲公司準備為波音公司生產415部該型雷達,其中一部分用於裝備新生產的飛機,另一部分用於改裝已經在海軍服役的123架F/A-18E/F戰鬥機(該機原來裝備的是機械掃描的APG-73雷達)。
在電子和光電對抗方面,E/F型準備採用綜合防禦電子對抗系統(IDECM),其核心部件是AN/ALQ214射頻干擾器,同時還可以集成ALR67(V)3雷達告警器,AAR-57通用飛彈告警器、AN/ALE-47箔條和紅外干擾彈分撒器、ALE-50(ALE-55)光纖拖曳誘餌(可以發射電磁波,吸引雷達制導的飛彈)等對抗設備,形成一個總體的光電和電子對抗系統。在F/A-18E/F上還可能採用雷射紅外對抗系統,用雷射器發射特定波長的雷射對紅外導引頭進行主動干擾。
F/A-18E/F可以攜帶多種戰術吊艙。其中包括雷神公司新研製的ATFLIR先進前視紅外吊艙。該吊艙採用第三代的紅外凝視焦平面成像技術,可以提供導航、目標指示功能,並配備有雷射目標指示器。海軍還在1999年開始為雙座型的F/A-18F開發共享偵察吊艙(SHARP),希望用裝備這種吊艙的F/A-18F來取代目前裝備TARPS的F-14飛機,使之具備戰術偵察能力。該系統使用光電和紅外傳感器,允許F/A-18F在斜向距離83KM的距離上搜集圖像,並通過數據鏈傳輸給地面。該吊艙還可以接受APG73雷達的合成孔徑數據。
經過各方面的改進,F/A-18E/F的作戰能力有了較大的提高。改進後的飛機機動性基本保持不變,9000米以上的爬升和加速能力稍有下降。最大過載從9G降低到7G,可能會降低瞬間盤旋能力,但是只要保持足夠的敏捷性,配合上頭盔顯示器和大離軸發射的AIM9X飛彈,近距空戰性能不會受到影響現在。
現在的空戰中超視距空戰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F/A-18E/F具有先進的雷達和電子戰系統,優良的人機工程,並具備一定的隱身能力,配合AIM120飛彈,超視距作戰能力在第三代戰鬥機中應該是比較強的。如果換裝主動相控陣雷達,這一能力還會進一步增強。它在執行攻擊任務的時候也可以攜帶AIM120飛彈,遇到空中威脅時可以依靠超視距攻擊來自衛。
F/A-18E/F所裝備的APG73雷達具有良好的對地探測功能。配合雷達高度表、GPS導航系統和數位化地圖,可以低空高速突防;也可以遠距離發射防區外對地攻擊飛彈以降低作戰的危險性。它所裝備的ATFLIR先進前視紅外吊艙使飛機可以在夜間超低空突防。
F/A-18G咆哮者(Growler)
G”是超級大黃蜂的一個新變體,用於執行護衛和干擾工作。1997年,波音飛機製造公司向美海軍提交了關於研製F/A-18G電子戰飛機的設計方案(草擬)。由於美海軍只能提供20億美元的研製費,不足以支持新型飛機的試製,幾經周折後在2001年9月達成了更新研製電子攻擊機的協議,新型飛機型號定為EA-18G。2001年9月,正式更名為EA-18電子戰飛機,2001年11月,完成首次試驗飛行,以驗證振動數據和電磁兼容性 。2003年12月,美海軍宣布,將在2004年度開始實施新型EA-18G電子戰飛機發展和驗證階段的方案。海軍打算讓EA-6B Prowler在2010年退役,代之以F/A-18G咆哮者(Growler)。與之前其他用於此類任務的飛機相比,“咆哮者”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從而向傳統的護衛/干擾機發出了挑戰。F/A-18G將與捕食者(Predator)或全球鷹(Global Hawk)這樣的無人駕駛飛機一起執行雷達干擾任務。該型飛機是在“超黃蜂”型的基礎之上改制的,主要是將武器外掛架改為吊掛電子干擾設備艙,最多可掛載5個AN/ALQ-99型戰術干擾吊艙,以在戰場上執行電子壓制任務,干擾敵方警戒雷達和地面引導雷達。同時,機載設備具有較強的通信監視和干擾能力,通過竊聽敵通信指揮與控制線路,為空中攻擊機群作戰創造條件。預計F/A-18G飛機將在2009年達到最初作戰能力。 海軍目前的計劃是購買90架EA-18G電子戰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