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9頁
在軍事和經濟領域遭受「雙重閹割」的日本,自然而然地退出了20世紀後半場的列強爭霸,能夠挑戰德意志單極霸權的,這時也就只剩下美國和蘇俄兩家。前者依靠豐富的自然資源、深厚的工業基礎、強勁的科技力量以及桀驁的國民精神,很快從大戰失利的陰影中走了出來,工業、貿易以及國防建設的絕對值都創下了歷史新高,隱隱有了跟西方同盟國分庭抗禮的資本,但因為有前車之鑑,他們一心致力於發展防禦性的軍事科技,並跟歐洲國家保持積極友好的聯繫;後者藉助專制體制和計劃經濟在特定時期、特定條件下的優勢,取得了一波令世人驚訝的發展成果,其工業和軍事的快速崛起,加上革命思潮在部分歐洲國家的再度興起,迫使西方同盟國重新審視他們的東歐防線是否如想像中那般堅固,並審慎探討了利用核武器實施戰略防禦的可行方案……
1958年夏,義大利爆發席捲全國的紅色革命,短短兩個多星期,義大利政府便被推翻,義大利王室被迫流亡。為免這樣一個重要的歐洲國家落入紅色政權之手,以德國為首的西方同盟國遂借國聯維和部隊之名,以海陸空三線並進的方式,迅速向義大利派遣了數萬裝備精良的部隊,並很快占領了米蘭、都靈、巴勒莫、塔蘭托等重要城市和港口,但在占領義大利首都羅馬的過程中,國聯維和部隊遭到了革命武裝的頑強抵抗,以致於付出了數千人傷亡的沉重代價。戰鬥結束後,維和部隊在俘虜中甄別出了多名俄國人,由此得到了蘇俄在幕後支持義大利革命勢力的直接證據,德國政府立即照會蘇俄駐德大使,敦促他們立即停止對「義大利叛亂分子」的支持,但遭到了蘇俄方面的拒絕。
自波蘭危機結束後,西方同盟國陣營與蘇俄又一次陷入到了劍拔弩張的危險狀態。
第218章 末日生機
宣告成立「義大利社會主義共和國」,四萬五千名國聯維和部隊進駐義大利,亞平寧半島旋即亂成了一鍋粥。
如果說義大利的亂局還只是讓西方同盟國首領們心煩意亂,那麼,突如其來的愛沙尼亞之變是真正刺痛了他們的神經,讓他們陷入坐立不安的境地:1958年初秋,愛沙尼亞革命者發動武裝起義,幾乎在一夜之間奪取了首都塔林和全國各處戰略要地的控制權,王室成員和政府官員們倉促逃亡,鮮紅的旗幟出現在各個城鎮……雖然沒有任何證據標明蘇俄軍隊越境行動,但革命者能夠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橫掃政府軍,沒有周密而充分的準備和強有力的外部支持是不可能做到的。
正當以德國為首的西方同盟國準備以國聯維和部隊的名義進行武裝干涉時,蘇俄突然發出「威脅」:鑑於愛沙尼亞的穩定局勢對鄰國影響極大,只要國聯宣布對愛沙尼亞實施維和行動,蘇俄將立即響應國聯決議,派出四十萬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軍隊開赴愛沙尼亞,相信能夠最短的時間裡讓該國局勢歸於穩定。
以蘇俄現有的軍事實力和軍事部署,西方同盟國毫不懷疑他們能夠在一兩天之內向愛沙尼亞派遣數量足以壓倒西方維和部隊的正規部隊,考慮到蘇俄方面早已向愛沙尼亞派遣了相當數量的軍事人員,對該國地理乃至人文的掌握甚至超過了愛沙尼亞政府,德國人在緊急會商同盟各國意見後,決定推遲以國聯維和名義對愛沙尼亞出兵,轉而發動一場「代理人戰爭」。
早在40年代,德國人便效仿愛爾蘭外籍兵團組建了他們的僱傭兵部隊,美其名曰「十字騎士團」。這支部隊的裝備和訓練都屬一流,其規模從最初的八百餘人擴增到了四萬多人,並先後參與了發生在世界各地的一系列軍事行動,可它的聲名和影響始終不及愛爾蘭外籍兵團——通過對義大利戰爭、蘇格蘭戰爭以及中東戰爭的觀察分析,德軍總參謀部也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在他們提出的愛沙尼亞「代理人作戰」方案中,以各國外籍兵團和志願者組建「聯合縱隊」,協助軟弱無力的愛沙尼亞政府軍扭轉戰局,驅逐愛沙尼亞革命武裝。
參戰國不但在義大利戰爭和蘇格蘭戰爭中刷足了經驗,還賺取了大量的政治和經濟利益,有這樣的範例在前,德軍總參謀部的間接干涉方案自然在西方同盟國聯合軍事會議上獲得了熱烈響應,奧匈帝國、西班牙、法國、比利時、荷蘭乃至於挪威、丹麥,大多數國家都表示願意出兵出力。在這其中,奧匈帝國、西班牙、比利時都將派出他們的外籍兵團參戰,餘下的國家將從現役軍人中組織「志願兵團」,這樣一來,參戰人員無需接受長時間的訓練就能夠開赴愛沙尼亞。
讓德國人稍感意外的是,這一次,他們的鐵桿盟友卻表現得非常消極——或者說是悲觀。與會的新聯合王國總參謀長表示,愛爾蘭外籍兵團中的斯拉夫人和土耳其人對紅色蘇俄心懷憎恨,這種仇怨情緒會嚴重影響到他們的戰術紀律性,乃至於發生一些不可預料的惡性事件,所以他們不會派遣斯拉夫人和土耳其人前往愛沙尼亞。鑑於新聯合王國已經派遣了一萬多名士兵參與義大利維和,他們只能派出大約4000名囊括歐洲人、亞洲人以及非洲人的外籍兵團士兵加入所謂的「愛沙尼亞國際聯合志願軍」。會議上,這位參謀長還警告那些不以為然的同行們,俄國軍隊從來不是好對付的,受到紅色意識形態加持的蘇俄士兵,戰鬥意志和戰鬥韌勁應以舊沙俄軍隊的兩到三倍進行估算。
1958年夏,義大利爆發席捲全國的紅色革命,短短兩個多星期,義大利政府便被推翻,義大利王室被迫流亡。為免這樣一個重要的歐洲國家落入紅色政權之手,以德國為首的西方同盟國遂借國聯維和部隊之名,以海陸空三線並進的方式,迅速向義大利派遣了數萬裝備精良的部隊,並很快占領了米蘭、都靈、巴勒莫、塔蘭托等重要城市和港口,但在占領義大利首都羅馬的過程中,國聯維和部隊遭到了革命武裝的頑強抵抗,以致於付出了數千人傷亡的沉重代價。戰鬥結束後,維和部隊在俘虜中甄別出了多名俄國人,由此得到了蘇俄在幕後支持義大利革命勢力的直接證據,德國政府立即照會蘇俄駐德大使,敦促他們立即停止對「義大利叛亂分子」的支持,但遭到了蘇俄方面的拒絕。
自波蘭危機結束後,西方同盟國陣營與蘇俄又一次陷入到了劍拔弩張的危險狀態。
第218章 末日生機
宣告成立「義大利社會主義共和國」,四萬五千名國聯維和部隊進駐義大利,亞平寧半島旋即亂成了一鍋粥。
如果說義大利的亂局還只是讓西方同盟國首領們心煩意亂,那麼,突如其來的愛沙尼亞之變是真正刺痛了他們的神經,讓他們陷入坐立不安的境地:1958年初秋,愛沙尼亞革命者發動武裝起義,幾乎在一夜之間奪取了首都塔林和全國各處戰略要地的控制權,王室成員和政府官員們倉促逃亡,鮮紅的旗幟出現在各個城鎮……雖然沒有任何證據標明蘇俄軍隊越境行動,但革命者能夠以秋風掃落葉之勢橫掃政府軍,沒有周密而充分的準備和強有力的外部支持是不可能做到的。
正當以德國為首的西方同盟國準備以國聯維和部隊的名義進行武裝干涉時,蘇俄突然發出「威脅」:鑑於愛沙尼亞的穩定局勢對鄰國影響極大,只要國聯宣布對愛沙尼亞實施維和行動,蘇俄將立即響應國聯決議,派出四十萬訓練有素、紀律嚴明的軍隊開赴愛沙尼亞,相信能夠最短的時間裡讓該國局勢歸於穩定。
以蘇俄現有的軍事實力和軍事部署,西方同盟國毫不懷疑他們能夠在一兩天之內向愛沙尼亞派遣數量足以壓倒西方維和部隊的正規部隊,考慮到蘇俄方面早已向愛沙尼亞派遣了相當數量的軍事人員,對該國地理乃至人文的掌握甚至超過了愛沙尼亞政府,德國人在緊急會商同盟各國意見後,決定推遲以國聯維和名義對愛沙尼亞出兵,轉而發動一場「代理人戰爭」。
早在40年代,德國人便效仿愛爾蘭外籍兵團組建了他們的僱傭兵部隊,美其名曰「十字騎士團」。這支部隊的裝備和訓練都屬一流,其規模從最初的八百餘人擴增到了四萬多人,並先後參與了發生在世界各地的一系列軍事行動,可它的聲名和影響始終不及愛爾蘭外籍兵團——通過對義大利戰爭、蘇格蘭戰爭以及中東戰爭的觀察分析,德軍總參謀部也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在他們提出的愛沙尼亞「代理人作戰」方案中,以各國外籍兵團和志願者組建「聯合縱隊」,協助軟弱無力的愛沙尼亞政府軍扭轉戰局,驅逐愛沙尼亞革命武裝。
參戰國不但在義大利戰爭和蘇格蘭戰爭中刷足了經驗,還賺取了大量的政治和經濟利益,有這樣的範例在前,德軍總參謀部的間接干涉方案自然在西方同盟國聯合軍事會議上獲得了熱烈響應,奧匈帝國、西班牙、法國、比利時、荷蘭乃至於挪威、丹麥,大多數國家都表示願意出兵出力。在這其中,奧匈帝國、西班牙、比利時都將派出他們的外籍兵團參戰,餘下的國家將從現役軍人中組織「志願兵團」,這樣一來,參戰人員無需接受長時間的訓練就能夠開赴愛沙尼亞。
讓德國人稍感意外的是,這一次,他們的鐵桿盟友卻表現得非常消極——或者說是悲觀。與會的新聯合王國總參謀長表示,愛爾蘭外籍兵團中的斯拉夫人和土耳其人對紅色蘇俄心懷憎恨,這種仇怨情緒會嚴重影響到他們的戰術紀律性,乃至於發生一些不可預料的惡性事件,所以他們不會派遣斯拉夫人和土耳其人前往愛沙尼亞。鑑於新聯合王國已經派遣了一萬多名士兵參與義大利維和,他們只能派出大約4000名囊括歐洲人、亞洲人以及非洲人的外籍兵團士兵加入所謂的「愛沙尼亞國際聯合志願軍」。會議上,這位參謀長還警告那些不以為然的同行們,俄國軍隊從來不是好對付的,受到紅色意識形態加持的蘇俄士兵,戰鬥意志和戰鬥韌勁應以舊沙俄軍隊的兩到三倍進行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