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頁
“我,我,我滾出京城,再也不回來,可行?”岑金見那大漢,進了屋,卻站在一旁,並沒有動手,心下稍寬,他一邊觀察,一邊往門口位置爬,“項爺,項爺,我出了這門,立刻就離開京城,一刻也不耽誤!”
掌柜的擦著腦門的汗,伸手要把項爺往樓上請,岑金趁機從門口溜出去,一溜小跑地走了,他的幾個馬仔,也一個個彎著腰,灰溜溜地跟著出去。
“我還忙,有事先走一步。”那項爺也不多說,扭頭要忘外走,“項爺,項爺,小的這邊準備一桌上好席面,送到貴府可行?”掌柜的追著出來,笑著問道。
“呵呵,還算機靈,我晚上剛好要請朋友,你酉時初送了即可。”他猶豫了一下,“簡單點,五六個菜就行了。”
“是!”
項爺帶著黑大個子走了,林掌柜擦掉額頭的汗。
這已經是第三起了,今後,還會有多少這樣的事兒呢?
林掌柜沒想到,接下來好長時間風平浪靜。
這位姓項的,不過是衛閣老岳丈霍家的一個小管事,他出面對付的,無非一些想收保護費的混混,而酒樓真正的靠山,朝中一品大臣衛閣老的小兒子,自然是應付他那個級別的公子哥的挑釁的。
當時打算進京,趙東臣自然會各方打聽,不管怎麼,都得拉一張虎皮披上。
最後解決問題的,還是錢向德。
錢向德和衛閣老的三女婿,是同一年在益陽府中的舉人,這衛閣老在京城,可是各方面都是百官表率的,單單子嗣這一塊,就使得其他官員望塵莫及。他中年喪妻時,已經有四男二女,後來續娶霍氏,更給他添了一女七子。
衛閣老正正經經嫡出的孩子,就有三女十一男,再加上他在續弦之前,還有四個庶出的兒子,衛閣老一共十五個兒子,槓槓的一個班。
孩子多了,別人羨慕,衛閣老卻有些發愁。
他乃當朝一品,又是讀書出身的清貴家庭,這十五個兒子婚娶,都得多少錢財?少了沒面子,多了,他的錢哪裡來?皇上不是很清明,但並不多糊塗,自己的手若是伸得長,這頂烏紗帽不想要了?
好在岳丈霍家,肯幫襯這邊。
老頭也得為七個外孫、一個外孫女著想不是?於是,霍家除了老大在翰林院,其餘進學無望的子弟,都轉行做生意,當鋪、糧行、綢緞、生絲,都是最賺錢的行業,卻不是朝廷嚴控的鹽、鐵,他們是要說明,霍家的錢是正正經經掙來的,而不是靠了官府盤剝的。
衛閣老的小兒子,一直在霍家長大,很多人都誤把他稱做霍十五,他自己也願意當個霍十五,省得惹了麻煩,爹爹不高興。
姐夫把趙家叔侄介紹給他,說明他一分錢不用出,只要擺平酒樓遇到的麻煩,一年三千兩銀子的孝敬。
霍十五卻不願意做這惹人閒話的事情,他在酒樓開張,生意火爆的情況下,送來三千兩銀子,說明是投資,每年,則從中分三成的利潤。
對方就是不送錢,趙慶輝和趙東臣都給股份,何況現在還送來了投資的本金?
反正有了錢,還能在開一家店,只要有衛閣老的公子,在前面擋著就成。
沒幾個人知道這些,直到魏國公的小兒子,喝醉了要砸了飯店。那都是會試發榜的第二天了。(未完待續)
正文 103 禍水東引
趙先生如願過了會試,現在就等皇上的金殿大考。
他上一次考試,就折在這一關,這一次,心裡還是十分忐忑的。
趙東臣這兩天,專門陪了趙先生到處遊玩,希望能讓他心情愉快,拋除焦慮。到了時間,趙先生自信滿滿進了考場,趙東臣自己卻坐立難安,一天只喝水,吃不下去飯。
轉眼殿試發榜,趙慶彰的大名,排在二甲第一上,消息傳開,衛城趙家點鞭放炮,那條巷子的炮屑,都有兩三寸厚。
整個衛城的人,都與有榮焉,去趙家祝賀的客人,絡繹不絕。
趙先生覺得自己年紀大了,不宜再考庶吉士,白白等待三年。
皇上對趙慶彰這個第四名的傳臚印象深刻,他的策論,對前朝重農抑商的策略有所批評,提倡農、工、商並重,建議朝廷輕農稅、重商稅,適當徵收工稅,既能充盈國庫,又能促進民間物資交流。論述內容詳實,可行性強。吏部尚書建議把趙慶彰放到隴州做副六品同知,皇上親自刪改,把趙慶彰放到了金田,做七品知縣。表面看是降職了,但隴州人煙稀少,土地貧瘠,百姓喝水都成問題,去那裡當官,根本無法有政績,而金田物產豐美,商肆林立,是官員眼裡的一塊大肥肉,雖然官職低了一級,但三年知縣下來,可比隴州三年知州都強的。
誰也沒想到趙慶彰得此美差。就連京城一些達官貴人,都對他暗暗矚目,不明白這位為何一上來就得了皇上青眼。
趙東臣把京城的飯館給了叔叔趙慶輝打理。自己陪著趙先生先回衛城。就算是假的身份,此時都要在趙家祠堂祭祖,然後去看望王老爺,還有張家老太太。
這兩位現在都老了,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張老太太牙都開始掉了,看到趙東臣。拉著手就是一通唏噓,說他是貴人。若沒有看到侄子,她當時那身病也好不了,現在早就到了閻王那裡去了。王老爺深以為然,當年張老太太在丈夫過世的打擊下。已經沒了求生*,都是為了趙東臣能夠認祖歸宗,她打起精神和沈氏周旋,竟然身體因此健朗,又有了這六七年的日子。
張老太太並不知道趙先生是假的衛城趙家人,對這位堂弟很熱情,她的兩個兒子,對趙慶彰的出眾才華欽佩不已,行動之間。恭敬異常,趙先生對張家人印象極好,何況又是趙東臣的親親大姑家。他對待老太太和那兩兄弟也十分誠懇。
徘徊幾天之後,他們便返回了安平城。
趙先生本來計劃著帶妻子和小女兒南下赴任,卻不想進門,就碰上了一連串的恭賀聲。
不是恭喜他高中,而是喜得貴子。
葉兒有寫信給他的,無奈趙先生這個月。大多數的時間都在路上,哪有剛好能碰上信使的?於是。趙先生還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已經來到這個世上。
趙先生臘月離家,妻子已經懷有三個月了,但怕他考試分心,常氏根本沒敢給他說,等他這一回來,已經是來年的七月底,孩子都快滿月了。
就算是夏天,妻子月子剛出,還是不適宜上路的,趙東臣便讓趙先生先去赴任,等過幾個月,他帶人去金田開個鋪子,同時,護送夫人和少爺小姐一同前去。
趙先生心中雖然不舍,也只得如此。常氏此刻十分忐忑自己是小門戶中人,不懂大家規矩,唯恐被丈夫嫌棄,看到夫君依依不捨的樣子,心下略略安定了些。
趙先生和常淑良的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忙昏盲嫁,是有感情基礎的。再說,凡事怕比較,他前妻倒是大戶人家的小姐,可惜第一沒有常氏清麗姣好的容貌,二沒有詩詞歌賦,滿腹珠璣的才學,最主要的,沒有常氏對他一腔火熱的愛意。前妻和他一起,除了抱怨還是抱怨,趙先生在第一次婚姻里,除了自卑,就是愧疚,還有就是累,這也是他後來,再也不想成家的原因。
和常淑良在一起,趙先生才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幸福,尤其是有了寶貝女兒,端著女兒軟軟的小身子,看著她紅紅的小臉時哭時笑,趙先生覺得此生不枉活了這一場。
現在,他還有了兒子,可以告慰父母祖宗的在天之靈了。
再趙先生的思想里,妻子是他生活中溫暖的所在,還是他無愧於祖先的功臣,他怎可能有絲毫的嫌棄呢?
趙夫人見丈夫對自己更加愛寵,即將赴任,一副依依不捨的模樣,心裡略略安定,卻不想有人背後下絆子。
趙家在安平城的,還有趙慶林和陸氏,他們見趙先生高中,都急匆匆送了厚禮過來。兩人還真是一丘之貉,連禮物都出奇的一致,除了衣服金銀,都有一個嬌媚的侍女。
趙夫人當場就一臉不高興,但礙著丈夫,還不敢吭聲,趙先生一生跌宕,此刻還有什麼想不通的?他落難的時候,連吃口飯都成問題,寄生趙東臣這裡,也只有常氏對他滿腔愛戀,到了現在,他可不想在嬌兒幼女還不懂事的時候,就給家裡埋下一顆不定時的炸彈。
再說,陸氏和趙慶林的東西,能那麼好接受的?
於是,連東西帶人,都被送了回去。
“我在安平,也沒個府邸,馨園窄小,放不下這麼多東西和人口。”
趙慶林和陸氏,聽到下人回來這麼說,都生氣地“呸!”了一聲,“這是嫌棄他剛認祖歸宗時,我們沒有送禮,到了現在,錦上添花他不稀罕了。”
趙先生在安平,認識的人也不少,那些衙門裡的小吏,此刻哪裡還敢和他稱兄道弟,曾經拿了他的錢,吃了他的飯的人,都心驚肉跳地跑來,送了賀禮不說,還磕頭行禮,言語間,全是希圖趙先生能高抬貴手,不要計較昔日的那些小事。
趙先生便趁機讓他們多多關照趙東臣。
“這是我親親侄子,若不是他鼓勵,我還沒心思去應試呢。”
這些人唯唯應諾。
趙先生也送了一份禮物給督軍,還有王耀國,例行拜訪之後,這才出發,去了任上。
王耀國的妻子,王二夫人給趙夫人送來一個嬤嬤。是京城沈閣老夫人跟前的得力人兒,主子過世,她申請榮養,出了府,讓王二夫人的請了來,專門教趙夫人規矩。
葉兒趁機,也向人家學習一番,兩個女人忙著照顧女兒,還要料理家務,再加上跟著嬤嬤學各種規矩、禮儀,以及和安平城裡的夫人交往,日子過得充實又快樂。
轉眼,又是一年春糙綠,葉兒和趙東臣商量著,該送趙夫人上路了。
同時,也確定他們,該在金田發展什麼方向的業務。南方人口味清淡,他們飯館不適合那邊,葉兒和趙東臣乾脆決定開個絲綢方面的鋪子。
剛好有朝廷的御史去南方巡視,王耀國便拜託他們把趙夫人帶上,趙東臣則做為隨行護送的人員,一起前往。
趙慶林這兩年,把從衛城到京城的寺廟,都快翻過來了,還是沒找到那個和尚,回頭想想,懷疑是上當了。
“肯定是這個趙慶彰的出身有問題,弄個假和尚出來,是蒙我的障眼法。”他恨恨地想。
就在他再次安排,要人調查趙先生時,京城的狀元樓那裡,出了個蹊蹺事。
一個女人,牽了個瞎子,在京城賣唱,這樣的人多了,但他們天天坐在狀元樓附近,哪怕沒生意,也堅持不走。
掌柜的擦著腦門的汗,伸手要把項爺往樓上請,岑金趁機從門口溜出去,一溜小跑地走了,他的幾個馬仔,也一個個彎著腰,灰溜溜地跟著出去。
“我還忙,有事先走一步。”那項爺也不多說,扭頭要忘外走,“項爺,項爺,小的這邊準備一桌上好席面,送到貴府可行?”掌柜的追著出來,笑著問道。
“呵呵,還算機靈,我晚上剛好要請朋友,你酉時初送了即可。”他猶豫了一下,“簡單點,五六個菜就行了。”
“是!”
項爺帶著黑大個子走了,林掌柜擦掉額頭的汗。
這已經是第三起了,今後,還會有多少這樣的事兒呢?
林掌柜沒想到,接下來好長時間風平浪靜。
這位姓項的,不過是衛閣老岳丈霍家的一個小管事,他出面對付的,無非一些想收保護費的混混,而酒樓真正的靠山,朝中一品大臣衛閣老的小兒子,自然是應付他那個級別的公子哥的挑釁的。
當時打算進京,趙東臣自然會各方打聽,不管怎麼,都得拉一張虎皮披上。
最後解決問題的,還是錢向德。
錢向德和衛閣老的三女婿,是同一年在益陽府中的舉人,這衛閣老在京城,可是各方面都是百官表率的,單單子嗣這一塊,就使得其他官員望塵莫及。他中年喪妻時,已經有四男二女,後來續娶霍氏,更給他添了一女七子。
衛閣老正正經經嫡出的孩子,就有三女十一男,再加上他在續弦之前,還有四個庶出的兒子,衛閣老一共十五個兒子,槓槓的一個班。
孩子多了,別人羨慕,衛閣老卻有些發愁。
他乃當朝一品,又是讀書出身的清貴家庭,這十五個兒子婚娶,都得多少錢財?少了沒面子,多了,他的錢哪裡來?皇上不是很清明,但並不多糊塗,自己的手若是伸得長,這頂烏紗帽不想要了?
好在岳丈霍家,肯幫襯這邊。
老頭也得為七個外孫、一個外孫女著想不是?於是,霍家除了老大在翰林院,其餘進學無望的子弟,都轉行做生意,當鋪、糧行、綢緞、生絲,都是最賺錢的行業,卻不是朝廷嚴控的鹽、鐵,他們是要說明,霍家的錢是正正經經掙來的,而不是靠了官府盤剝的。
衛閣老的小兒子,一直在霍家長大,很多人都誤把他稱做霍十五,他自己也願意當個霍十五,省得惹了麻煩,爹爹不高興。
姐夫把趙家叔侄介紹給他,說明他一分錢不用出,只要擺平酒樓遇到的麻煩,一年三千兩銀子的孝敬。
霍十五卻不願意做這惹人閒話的事情,他在酒樓開張,生意火爆的情況下,送來三千兩銀子,說明是投資,每年,則從中分三成的利潤。
對方就是不送錢,趙慶輝和趙東臣都給股份,何況現在還送來了投資的本金?
反正有了錢,還能在開一家店,只要有衛閣老的公子,在前面擋著就成。
沒幾個人知道這些,直到魏國公的小兒子,喝醉了要砸了飯店。那都是會試發榜的第二天了。(未完待續)
正文 103 禍水東引
趙先生如願過了會試,現在就等皇上的金殿大考。
他上一次考試,就折在這一關,這一次,心裡還是十分忐忑的。
趙東臣這兩天,專門陪了趙先生到處遊玩,希望能讓他心情愉快,拋除焦慮。到了時間,趙先生自信滿滿進了考場,趙東臣自己卻坐立難安,一天只喝水,吃不下去飯。
轉眼殿試發榜,趙慶彰的大名,排在二甲第一上,消息傳開,衛城趙家點鞭放炮,那條巷子的炮屑,都有兩三寸厚。
整個衛城的人,都與有榮焉,去趙家祝賀的客人,絡繹不絕。
趙先生覺得自己年紀大了,不宜再考庶吉士,白白等待三年。
皇上對趙慶彰這個第四名的傳臚印象深刻,他的策論,對前朝重農抑商的策略有所批評,提倡農、工、商並重,建議朝廷輕農稅、重商稅,適當徵收工稅,既能充盈國庫,又能促進民間物資交流。論述內容詳實,可行性強。吏部尚書建議把趙慶彰放到隴州做副六品同知,皇上親自刪改,把趙慶彰放到了金田,做七品知縣。表面看是降職了,但隴州人煙稀少,土地貧瘠,百姓喝水都成問題,去那裡當官,根本無法有政績,而金田物產豐美,商肆林立,是官員眼裡的一塊大肥肉,雖然官職低了一級,但三年知縣下來,可比隴州三年知州都強的。
誰也沒想到趙慶彰得此美差。就連京城一些達官貴人,都對他暗暗矚目,不明白這位為何一上來就得了皇上青眼。
趙東臣把京城的飯館給了叔叔趙慶輝打理。自己陪著趙先生先回衛城。就算是假的身份,此時都要在趙家祠堂祭祖,然後去看望王老爺,還有張家老太太。
這兩位現在都老了,平時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張老太太牙都開始掉了,看到趙東臣。拉著手就是一通唏噓,說他是貴人。若沒有看到侄子,她當時那身病也好不了,現在早就到了閻王那裡去了。王老爺深以為然,當年張老太太在丈夫過世的打擊下。已經沒了求生*,都是為了趙東臣能夠認祖歸宗,她打起精神和沈氏周旋,竟然身體因此健朗,又有了這六七年的日子。
張老太太並不知道趙先生是假的衛城趙家人,對這位堂弟很熱情,她的兩個兒子,對趙慶彰的出眾才華欽佩不已,行動之間。恭敬異常,趙先生對張家人印象極好,何況又是趙東臣的親親大姑家。他對待老太太和那兩兄弟也十分誠懇。
徘徊幾天之後,他們便返回了安平城。
趙先生本來計劃著帶妻子和小女兒南下赴任,卻不想進門,就碰上了一連串的恭賀聲。
不是恭喜他高中,而是喜得貴子。
葉兒有寫信給他的,無奈趙先生這個月。大多數的時間都在路上,哪有剛好能碰上信使的?於是。趙先生還不知道自己的兒子已經來到這個世上。
趙先生臘月離家,妻子已經懷有三個月了,但怕他考試分心,常氏根本沒敢給他說,等他這一回來,已經是來年的七月底,孩子都快滿月了。
就算是夏天,妻子月子剛出,還是不適宜上路的,趙東臣便讓趙先生先去赴任,等過幾個月,他帶人去金田開個鋪子,同時,護送夫人和少爺小姐一同前去。
趙先生心中雖然不舍,也只得如此。常氏此刻十分忐忑自己是小門戶中人,不懂大家規矩,唯恐被丈夫嫌棄,看到夫君依依不捨的樣子,心下略略安定了些。
趙先生和常淑良的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忙昏盲嫁,是有感情基礎的。再說,凡事怕比較,他前妻倒是大戶人家的小姐,可惜第一沒有常氏清麗姣好的容貌,二沒有詩詞歌賦,滿腹珠璣的才學,最主要的,沒有常氏對他一腔火熱的愛意。前妻和他一起,除了抱怨還是抱怨,趙先生在第一次婚姻里,除了自卑,就是愧疚,還有就是累,這也是他後來,再也不想成家的原因。
和常淑良在一起,趙先生才真正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幸福,尤其是有了寶貝女兒,端著女兒軟軟的小身子,看著她紅紅的小臉時哭時笑,趙先生覺得此生不枉活了這一場。
現在,他還有了兒子,可以告慰父母祖宗的在天之靈了。
再趙先生的思想里,妻子是他生活中溫暖的所在,還是他無愧於祖先的功臣,他怎可能有絲毫的嫌棄呢?
趙夫人見丈夫對自己更加愛寵,即將赴任,一副依依不捨的模樣,心裡略略安定,卻不想有人背後下絆子。
趙家在安平城的,還有趙慶林和陸氏,他們見趙先生高中,都急匆匆送了厚禮過來。兩人還真是一丘之貉,連禮物都出奇的一致,除了衣服金銀,都有一個嬌媚的侍女。
趙夫人當場就一臉不高興,但礙著丈夫,還不敢吭聲,趙先生一生跌宕,此刻還有什麼想不通的?他落難的時候,連吃口飯都成問題,寄生趙東臣這裡,也只有常氏對他滿腔愛戀,到了現在,他可不想在嬌兒幼女還不懂事的時候,就給家裡埋下一顆不定時的炸彈。
再說,陸氏和趙慶林的東西,能那麼好接受的?
於是,連東西帶人,都被送了回去。
“我在安平,也沒個府邸,馨園窄小,放不下這麼多東西和人口。”
趙慶林和陸氏,聽到下人回來這麼說,都生氣地“呸!”了一聲,“這是嫌棄他剛認祖歸宗時,我們沒有送禮,到了現在,錦上添花他不稀罕了。”
趙先生在安平,認識的人也不少,那些衙門裡的小吏,此刻哪裡還敢和他稱兄道弟,曾經拿了他的錢,吃了他的飯的人,都心驚肉跳地跑來,送了賀禮不說,還磕頭行禮,言語間,全是希圖趙先生能高抬貴手,不要計較昔日的那些小事。
趙先生便趁機讓他們多多關照趙東臣。
“這是我親親侄子,若不是他鼓勵,我還沒心思去應試呢。”
這些人唯唯應諾。
趙先生也送了一份禮物給督軍,還有王耀國,例行拜訪之後,這才出發,去了任上。
王耀國的妻子,王二夫人給趙夫人送來一個嬤嬤。是京城沈閣老夫人跟前的得力人兒,主子過世,她申請榮養,出了府,讓王二夫人的請了來,專門教趙夫人規矩。
葉兒趁機,也向人家學習一番,兩個女人忙著照顧女兒,還要料理家務,再加上跟著嬤嬤學各種規矩、禮儀,以及和安平城裡的夫人交往,日子過得充實又快樂。
轉眼,又是一年春糙綠,葉兒和趙東臣商量著,該送趙夫人上路了。
同時,也確定他們,該在金田發展什麼方向的業務。南方人口味清淡,他們飯館不適合那邊,葉兒和趙東臣乾脆決定開個絲綢方面的鋪子。
剛好有朝廷的御史去南方巡視,王耀國便拜託他們把趙夫人帶上,趙東臣則做為隨行護送的人員,一起前往。
趙慶林這兩年,把從衛城到京城的寺廟,都快翻過來了,還是沒找到那個和尚,回頭想想,懷疑是上當了。
“肯定是這個趙慶彰的出身有問題,弄個假和尚出來,是蒙我的障眼法。”他恨恨地想。
就在他再次安排,要人調查趙先生時,京城的狀元樓那裡,出了個蹊蹺事。
一個女人,牽了個瞎子,在京城賣唱,這樣的人多了,但他們天天坐在狀元樓附近,哪怕沒生意,也堅持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