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先秦時代,南方重科技,格物致用;北方重思想、學說,選用人材。諸子百家,大都出於北方:魯國的孔子、曾參、子思、墨子、尸佼,齊國的管仲、晏嬰、孫武、孫臏、淳于髡、尹文、田駢、魯仲連,東周洛陽人蘇秦,鄒人孟子,宋國的莊子、惠施,晉國的史墨、魏舒,魏國的李悝、楊朱、張儀,趙國的慎到、公孫龍、荀子,韓國的鬼谷子、韓非,衛國的吳起、商鞅,鄭國的列子、子產、申不害。只有老子是楚國人。戰國末期楚國還出了一個跑到北方去的(曷鳥)冠子,他是道家學說的繼承人。今天看來,一個老子即完全可與北方諸子匹敵,雖然他對當時社會的直接影響太小,又主張無為而治,與世無爭。楚威王曾厚幣迎聘老子學派的莊子,但他"不願為有國者所羈",拒絕了。楚國獨霸南方,地大物博,惟楚有材,然而"楚材晉用",人材外流的情況是很嚴重的,留在本國的或外來的人材也遭受迫害。和氏璧的故事,伍子胥的故事,吳起的故事,張儀的故事,李斯的故事,屈原的故事,楚國流傳下來的儘是這些令人遺憾的故事。

  相比之下,楚國偏於重用干將、莫邪、歐冶子、公輸班一類能工巧匠。魯班為楚國設計製造舟船,在對越戰爭中發揮神效。他又發明一種雲梯去攻打宋國,不料被他的魯國同胞、主張"非攻"與"兼愛"的墨子抵擋和說退。可惜楚國一直到亡都不明其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南方一度流行楚文化熱,不知對兩千多年前繁榮發達的楚國亡於秦有何反省?

  秦漢魏晉,北方一直是文化中心。三國蜀漢雖說"人和",人材其實遠不及北方魏國。建安風骨,竹林七賢,皇帝、皇子都吟詩作賦,文化得不得了,豈是前後兩篇出師表可比。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時候就說,咱們不玩這個。他七擒孟獲得手,把人家的香蕉都砍了,全種上莊稼。到了晉代,北方的文化開始縱酒,清談,放浪形骸,專門玩諸葛亮不玩的那種玄的。結果八王之亂,永嘉之禍,文化重心被迫南移。

  南北朝時,北魏嚮慕漢化,"盛修文教,縉紳碩學,濟濟盈朝,縫掖巨儒,往往傑出,其雅誥奧義,宋及齊、梁不能尚也。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隋書·儒林傳》)與此同時,佛教在中國盛興。南朝梁武帝信佛,虔誠到非要辭去皇位去當和尚不可。菩提達摩跟他講佛,談不攏,便跑到北朝的少林寺去面壁,一坐九年,是為禪宗的東土初祖。北魏名著《洛陽伽藍記》,記北朝都城中大的寺廟幾十座,場面壯麗,金碧輝煌,氣勢蓋過南朝。北方還流行造像,開鑿了莫高、龍門、雲岡三個大石窟群,北方再一次成為文化中心,首先是佛教中心。達摩的禪宗在北方傳了五代,成為中國影響最大的佛教教派,後一分為二,即以五世禪宗弘忍的大弟子神秀為首的北方禪宗,以承繼弘忍衣缽的慧能為首的南方禪宗。神秀沒衣缽而富有學問,仍"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當上了唐王朝的帝師。慧能大字不識幾個,口稱"本來無一物",卻偷似的懷揣了衣缽躲去南方。北禪主張漸悟,南禪主張頓悟,簡稱"南頓"和"北漸"。北漸漸漸在唐末衰落;南頓則流傳至今,南宋時還東傳日本,發展成為日本禪。

  總的來說,北人不重技術發明,斥之為"奇技淫巧"。但北人創造了中國的典章制度,歷史上各時期的政治體制,影響較大的改革方案,大都是北人或北方政權制定的:建立分封,建立中央集權,建立九品中正制,建立科舉制,建立後宮制,建立太監製,建立外藩制。北人利用南人的技術,北學為體,南學為用。北人規定穿什麼樣的衣服,是峨冠博帶還是胡服褶褲,是右衽束髮而不是南方的左衽披髮,還發明和推廣婦女纏足。北人用紙幣,開銀行,設鏢局,行跪拜大禮。北人定祭禮,鑄九鼎,立祀廟,修長城,鑿石窟,造佛像。北方留給後代的是龐大的都城,威嚴的皇宮,氣派的陵寢;南方只能留下精緻的園林,黑瓦白牆的小鎮。

  南人北人,誰主沉浮

  再來討論南人朝代與北人朝代。注意,不是討論南朝、北朝。

  北人朝代:黃帝-夏商周-三晉、齊、魯、秦、燕、宋-秦-新莽-魏晉-十六國-北朝-隋唐五代-宋、夏、遼-金-元-清-民國(北洋政府)。

  南人朝代:炎帝-楚、吳、越-漢-吳、蜀-東晉-南朝-十國(除北漢)-南宋-明-民國(國民黨政府)-人民共和國。

  說明:南北分裂時,無論建立者是南籍或北籍,北方政權歸為北人朝代,南方政權歸為南人朝代,如三國建立蜀國的劉備,東晉的建立者司馬睿,雖都是北人,但其國在南方,應為南人朝代。南北統一時,則無論國都在南在北,皆以建國者的原籍劃分,如漢、明等朝在北方建都,但開國皇帝是南方人,故歸為南人朝代。

  北人朝代,秦(滅周起)50年,新莽15年,魏晉至元末1148年,清初至北洋政府倒台312年,凡1525年。

  南人朝代,兩漢三國472年,東晉南朝272年,十國87年,南宋152年,明276,南京政府至二十世紀末72年,凡1331年。

  南人朝代與北人朝代,相差不過一百多年,年代竟然如此接近。秦以前,東周南北諸侯國家長期並存,時間上也基本並列。只有夏、商、西周一千餘年的北方朝代,可與南方遠遠地拉開距離。北人朝代年代較為連續,南人朝代的年代則比較破碎,原因是幾次南北分裂都以北方統一南方告終。南北統一時的南人朝代,除了個別的短暫的情況外,幾乎都建都北方。這樣不出三代,其帝王的南人身份就難免發生變化。幸虧我們只問王朝的出處,不追究每代帝王孰南孰北。一般來說,開國皇帝的風格,其建立的體制、章法,對後世皇帝的影響往往極為深刻。如李淵的通達,趙匡胤的寬容,朱元璋的忌刻,造成唐王朝的開放、宋王朝的優士和明王朝的專制。當然這不是絕對的,更不能以血統論名之。朱元璋的繼任者建文帝,就比他那嗜殺的祖父厚道多了,不過明王朝到底還是他四叔朱棣那種皇帝吃得開。風氣、體系可以因襲,也可以改革變化,這裡只是強調肇始者的作用罷了。中國王朝多重視守成,認為"創業難而守成更難",循祖宗的法度,蕭規曹隨,也就是"按既定方針辦",能不變都不變,穩定壓倒一切。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