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李密轉身,面對賈閏甫:“你還記得那次吃飯嗎?天子說過有人不願意我們此行,我要是回去,絕無生還的可能。”

  到了這裡,也不必再裝了,大家攤牌吧。

  李密召集眾人,說出了他的計劃。

  計劃如下,進攻附近的桃林縣,搞到糧食後,迅速渡過黃河,投奔在黎陽的徐世勣。

  說完,他望向了賈閏甫:“你認為怎麼樣?”

  讓李密沒料到的是,賈閏甫馬上表示了反對,從現實情況說到天下大勢,最終還扯出了當年李密殺翟讓的事,表示現在去河南,沒有人會聽從李密的安撫。

  “明公還是回朝吧。”

  賈閏甫一盆冷水澆下來,卻讓李密火冒三丈,李密當場拔刀,表示不跟我走,就斬了你。最終,經過王伯當求情,賈閏甫才逃走。

  事情還沒開始,就有人當了逃兵,但仔細推敲一下,賈閏甫加入到這個復辟團以及他的逃跑可能是李密早就布下的棋子。

  走了賈閏甫,還有王伯當。李密領著剩下的人奔向了桃林縣。李密的聰明才智再一次得到了發揮,他給桃林縣令寫了信,表示接到旨令要單騎回京,走之前,請允許我把家眷寄存在您這裡,完事我再來取。

  考慮到對方是婦孺,桃林縣令打開了城門。數十名婦女魚貫而入,進來後,就撩起了裙子,因為非禮勿視,大兵們將目光轉到了別處,個別沒轉徹底的士兵沒看到期待中的東西,反而看到這些家眷們舉起了大刀。

  這些婦孺是如假包換的鐵血硬漢子。

  李密很快控制住了桃林縣,搶到了一批物資,抓了一批壯丁,馬馬虎虎拉起了一支隊伍。接下來,就該按原計劃向北渡黃河奔黎陽。

  出桃林縣後,李密下令:“向東進軍!”

  在逃亡路線的選擇上,李密耍了一個小小的花招,早在長安,他定下的計劃就不是投奔黎陽的徐世勣,而是在襄陽的一位老部下。而此前,他宣稱去黎陽,不過是布一個疑陣。

  現在,賈閏甫已經逃到了唐朝的勢力範圍吧,他也已經將我的計劃告訴了對方,唐軍正發兵前往黃河一線攔截我們吧。

  對不起,李淵,我們要去襄陽了。

  李密再一次踏上了逃亡的道路。這對他來說是輕車熟路。

  很多年前,我就經歷過這樣的逃亡,從那之後,我占據了瓦崗,成就了大業,現在只不過是另一段輝煌的開始。

  李密內心充滿對未來的期許,可惜,上天已經不會再給他同樣的機會。

  前面,就是熊耳山。那是他的終點。

  經過數天艱苦的跋涉,李密率領部下穿過了熊耳山,正從山南出山。此時,是公元618年的最後一個月,李密這一年三十七歲。

  剛出山南,伏兵四出,高處有強弩利箭,溪谷有砍刀斧頭。李密的隊伍瞬間被沖開。

  伏擊他的是唐朝的熊州行軍司馬盛彥師,李密雖然布下疑陣,可依然沒有騙過他,分析了李密的動向,他準確判斷出李密將穿越熊耳山前往襄陽,於是,他提前在這裡設下埋伏。

  這說明,再聰明的人都有智窮的一刻。

  李密戰死,與他同亡的是王伯當。在桃林時,他跟賈閏甫一樣不贊成李密的計劃,但他依然選擇了跟李密踏上這條死亡之路。

  因為義士之心,不以存亡而易,因為跟隨李密之初,王伯當便許下了縱身分原野,亦所甘心的諾言,王伯當用生命實踐了他的承諾。

  比千金一諾更高的是以性命實踐諾言。

  在李淵一步步的安排下,李密終於走向了死亡,可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李淵緊接著下了一個命令:將李密的首級送往黎陽的徐世勣,並告訴他李密謀反之事。

  徐世勣在李密之後,也已經投誠唐朝,據記載,從中牽線的是魏徵。降唐後,李淵格外開恩,賜李姓,於是,徐世勣成了李世勣,又過些年,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世字不能隨便用了,李世勣又變成了李勣。為了方便,我們還是叫他徐世勣吧。

  殺死李密很容易,但要讓原瓦崗的人心不散才是難事,李淵找到了這個關鍵點,李密之外,徐世勣是瓦崗的核心。

  接到李淵的通報,徐世勣無話可說,這能怪誰呢,李密謀反在先,李淵不過是正當防衛。最後,他提了一個要求,收葬李密。

  徐世勣以君臣之禮收葬李密,將他埋葬在黎陽山南,這是李密統率豪傑,稱霸中原的地方。如果李密自己選,這也是一個適合的地方吧。

  下葬那天,許多人痛哭流涕,這些人永遠不會忘記李密將他們從山賊帶到了更大更高的舞台,也永遠不會忘記那個出身高貴,卻跟他們稱兄道弟的李密,不會忘記那個輕財重義,慷慨激昂的領袖。

  最後還有一件事情不得不說。在得知李密去世後,瓦崗一位叫杜才幹的將領做出了一個決定,他給新上任的滑州刺史寫了一封信,要求率自己的部下歸降。

  這封信得到了回應,滑州刺史親自前來會合,見面後,杜才幹抽刀,斬下了滑州刺史的頭顱,然後送到了李密的墓上。

  滑州刺史是洛陽封的官,此人是出賣李密出賣瓦崗的邴元真。

  死後有人復仇,江湖快意如斯,李密泉下有知,當稍心慰吧。

  最後,總結一下各種史書對李密的評價為李密蓋棺定論吧。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