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其實在中國古代,即便是賦予執政大臣以廢立君主之權,如同西漢之霍光,那也是非常之罕見的最高等級信任了。所以這幾句話劉備雖然說得很安詳,但是恭聽之人卻大受震動。諸葛亮涕泣橫流,連忙回答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劉備很滿意地點了點頭。接著,他又對李嚴宣布:李嚴以尚書令兼任中都護,全權處理一切軍事事務,協助丞相輔佐少主。這又是一個令當事者感到有些意外的決定,不過李嚴不及細想,趕緊叩頭如儀,並表示忠心。

  把行政、軍事兩權分別交付給兩位大臣之後,劉備又當場口述了一份給太子劉禪的遺詔,他緩緩說道:

  朕初疾,但下痢耳,後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餘,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指蜀漢官員射援)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於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唯賢唯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

  可讀《漢書》、《禮記》,閒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

  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

  劉備作完這一切,已是滿身虛汗,氣息奄奄。從此之後,他即陷入昏迷狀態,再沒有清醒過來。

  章武三年(223)四月二十四日癸巳,蜀漢皇帝劉備,在永安宮棄世長逝,終年六十三歲。

  諸葛亮當即上言嗣君劉禪,發喪全國。數日後,諸葛亮偕魯王劉永、梁王劉理,護送皇帝靈柩回成都。尚書令兼中都護李嚴,則留在永安鎮守。當載運靈柩的專船在長江邊解纜升帆之時,岸上和船上的人們都不禁大放悲聲。這真是:曾懷席捲吳江志,豈料魂歸蜀道難!

  五月,劉備靈柩運抵成都,暫厝於皇宮之內。十七歲的太子劉禪,在丞相諸葛亮的主持之下,先在靈前舉行儀式,襲位為帝;接著,給先帝奉上諡號。在中國古代,皇帝死後,照例要根據其一生行事特點給他定一個具有褒貶色彩的稱號,這叫做“諡號”。有的王侯大臣亦然。議定諡號時,有專書可資依據,此種專書即是《諡法》。《諡法》有云:“聖聞周達曰昭”,“昭德有勞曰昭”;又云:“有功安民曰烈”,“秉德遵業曰烈”。蜀漢臣僚一致認為:先帝明察秋毫,創業勞苦,最後終能繼光漢業,建功安民,諡以“昭烈”二字最為恰當不過。於是,劉備便被追諡為“昭烈皇帝”,其亡妻甘夫人,亦隨之被追諡為“昭烈皇后”。

  但是,漢魏時期的皇帝死後,所享有的名號照例有兩種,即廟號、諡號。諡號上面已經說了,再就廟號而言,開國皇帝照例稱為某祖,其後的皇帝照例稱為某宗;其確定的原則,就是所謂的“祖有功而宗有德”,意思是功勳卓著的開國皇帝稱為“祖”,德行突出的後起皇帝稱為“宗”。如東漢的劉秀,廟號世祖,諡號光武皇帝;他的兒子劉莊,廟號顯宗,諡號孝明皇帝。

  劉備是蜀漢王朝的創立者,照例除了諡號之外,也應當有廟號。但是據《三國志·先主傳》所載,他有諡號“昭烈”,卻沒有廟號。劉備未能享有廟號,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因為在他去世之時,還沒有能夠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以“祖有功”的原則來衡量,其功業尚有遺憾而未圓滿。

  蜀漢政權沒有給劉備奉上廟號,但是後來卻有人這樣做了。據《晉書·劉淵載記》記載,十六國時期建立漢國政權的匈奴族首領劉淵,在其稱王之時,宣稱自己上承西漢、東漢、蜀漢三代漢王朝的統緒,不僅追尊蜀漢後主劉禪的諡號為“孝懷皇帝”,而且還確立自己的“三祖”,即高帝太祖劉邦、光武世祖劉秀,再加上蜀漢先主劉備。而劉淵給劉備所追加的廟號,據《晉書·王彌傳》記載,乃是“烈祖”二字。

  當年八月,劉備與甘氏的遺體合葬於成都西南郊的惠陵。陵旁立有昭烈皇帝神廟,供人四時祠祭。

  劉備之死,標誌著蜀漢政權創業階段的結束。劉禪繼位後,丞相諸葛亮當朝用事,併兼任益州牧,史稱“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從此,蜀漢政權的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不過,儘管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內修政理,外伐中原,此後蜀漢的疆域和國力,並無太大的擴張和發展。四十年後,蜀漢被曹魏消滅,成為魏、蜀、吳三國之中最早亡國者。

  關於劉備生前的故事,至此即已結束。但是,有關他的遺體安葬地的問題,卻還有一些趣聞。這正是:

  劉郎死後安身處,眾說紛紜有趣聞。

  要知道關於劉備遺體安葬地有何趣聞,其可靠性究竟如何,請看下文分解。

  二六 身後軼事

  劉備的遺體究竟埋葬在哪裡?這是一個長期爭論不已的有趣問題。

  劉備與其甘氏夫人合葬於成都之惠陵,嚴謹的史籍,如陳壽的《三國志》中有多處明確的記載,這隻要翻一翻其中的《先主傳》、《二主妃子傳》也就明明白白。然而南宋初年的高宗紹興年間,任淵撰《重修先主廟記》,文中有云:“成都之南三里所,丘阜巋然曰惠陵者,實昭烈弓箭所藏之地。”這就開啟了爭論的序幕。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