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頁
七月間,從東面傳來消息,說是吳軍主帥陸遜仍然屯兵於三峽東口,大有乘勝西進之意。劉備聽了不免有些心驚,因為永安現今雖有趙雲、馬忠二部駐守,然而一萬人馬是不大可能抵得住孫吳大軍進攻的。在無可奈何之中,他只好放下面子,給孫權寫了一封請求和好的書信,先緩和緩和一下再說。這封信送到江東後,孫權見劉備的信中口口聲聲自稱“皇帝”如何如何,不禁又好氣又好笑。此時,孫權正在和北方的曹魏虛與周旋,大耍外交手腕,所以這信被他丟到一邊,未作回答。
到了九月,情況發生了變化。魏文帝曹丕,發覺孫權是在對自己搞假稱臣而真獨立的把戲,不禁大怒,立即下達動員令,準備派遣幾路大軍討伐孫吳。孫吳察覺了動靜,陸遜急忙從西陵峽口撤出重兵,回防江陵。同時,一直屯聚在白帝城附近南山一帶的吳將李異、劉阿二部,亦主動收兵退回荊州界內的巫縣。這樣,蜀、吳雙方事實上已經脫離了軍事接觸。不久,曹魏三路大軍齊出,孫吳拼全力與之相抗。在白帝城西永安宮養病的劉備聞訊,心中不禁感到幾分快意,他馬上給陸遜送去一封信,上面說道:“曹軍直逼江陵,我也打算再度東下,將軍你說我辦不辦得到呢?”
當年十一月,為了避免兩面受敵,孫權此刻也放下勝利者的架子,派出特使前往永安,表面上說是問候劉備,實際上是想正式結束兩國間的戰爭狀態。這下子又該劉備來勁了,他一見孫吳的使臣鄭泉,劈頭即先發問道:“上一次吳王為何不答覆朕之書信?是不是認為朕不該稱帝正名?”
那鄭泉也不慌張,侃侃答道:“曹操父子凌辱漢帝,篡奪其位,殿下既為大漢宗親,理應率軍討賊,為天下臣民作出表率。令人失望者,殿下並未作出如此義舉,卻反忙於稱帝正名,吳王深以殿下之舉措為羞恥,故而不予回信。”
素以劉氏皇親自居,以“興復漢室”為己任的劉備,被鄭泉抓住要害這麼反攻一下,頓覺羞愧難當。他只好改容加禮,厚待鄭泉。其實,究其本心,劉備亦巴不得正式結束兩國間的戰爭狀態,以便靜下心來考慮身後之事,他自知在世之日已不多。於是,他任命太中大夫宗瑋為通好特使,隨鄭泉東下江東報命。至此,這對曾經打得頭破血流的姻親兼鄰居,總算是化干戈為玉帛了。
秋去冬來,朔風時起。處於“高江急峽”之上的永安宮,寒氣蕭瑟,景象淒涼。蜀漢皇帝劉備,偃臥在簡陋行宮的病榻之上,精神萎靡,面色蒼黃,眼眶深陷,目光呆滯,哪裡還有一年前由白帝城揮師東下時叱吒風雲的雄風英姿?不過,他身體雖然衰弱之至,但思維卻還相當清晰活躍,數十年的往事不斷浮現於腦海。回首自己的一生,他不免傷感,因為經歷的坎坷實在是太多太多了。自從二十四歲舉兵創業起,至今已有三十九個年頭。其間,幾乎每有所得,不久就要有所失,小得之後有小失,大得之後有大失,總是一上一下,命途多舛。我躬行仁義,卻落得局處西州;曹操專行殘暴,反而把統治擴張到了大半個中國,這皇天后土,也太不公平了!
回首一生,他也不免要後悔,後悔自己在處理荊州問題上掉以輕心。孫權垂涎荊州,自己不是不曉得。既然曉得,關雲長北進襄陽,自己為什麼不採取有效措施為其鞏固後防?江陵不失,關雲長不會死,張益德不會死,我今天又何以會走到這步田地?
不過,他迴轉來一想,又不免感到有幾分釋然。雖說此生歷盡坎坷,如今不大不小總算混成了堂堂蜀漢皇帝,天下又還有哪一個織席販履之人有這等福氣?荊州丟了,還有益州。益州地方千里,人口百萬,亦足以稱帝一方嘛!至於二弟之仇,雖未能親手報雪,然而自己看來行將與他們同游於地下,也算是以生命回報他們的深情厚誼了。總之,此生馬馬虎虎過得去,倒是身後之事令人憂心,須得仔細安排。
經過一番慎重考慮,劉備首先下詔,要輔漢將軍兼犍為(治所在今四川彭山縣)太守李嚴,速至永安宮晉見。李嚴星夜馳往永安宮後,立即被提升為尚書令。
尚書令一職,在當時可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位置。東漢光武帝以來,君主為了削弱當朝大臣的事權,便把軍國機要的處理承辦,交給尚書台去負責,這就是所謂的“光武雖置三公,事歸台閣”。尚書台的性質,本是皇帝私人的秘書處。其長官為尚書令,亦即皇帝的秘書長。尚書台把軍國機要的處置權抓在手中後,司徒、司空、太尉這些三公大臣就成了位高而權不重的角色。尚書既是樞機所在,尚書令的出任者自然是皇帝最信任之人。蜀漢的尚書令,最初是法正,接著是劉巴。劉巴新近死於永安,接任者即是這位李嚴。
李嚴,字正方,荊州南陽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市)人氏。他起初在荊州牧劉表手下任職,曹操下荊州,他西上益州投奔劉璋,歷任要職。劉備攻成都,李嚴在綿竹率眾投降,備受劉備優禮。為了爭取劉璋勢力的支持,同時也為了使自己下屬中荊楚舊部的力量受到制約,劉備在考慮尚書令人選時,都從劉璋的部屬中選拔。法正、劉巴、李嚴的出任,都有這樣的政治背景。特別是在當前國土喪失、師旅失利、元首病危的情況下,劉備認為提升李嚴對益州的安定有重大意義。
到了九月,情況發生了變化。魏文帝曹丕,發覺孫權是在對自己搞假稱臣而真獨立的把戲,不禁大怒,立即下達動員令,準備派遣幾路大軍討伐孫吳。孫吳察覺了動靜,陸遜急忙從西陵峽口撤出重兵,回防江陵。同時,一直屯聚在白帝城附近南山一帶的吳將李異、劉阿二部,亦主動收兵退回荊州界內的巫縣。這樣,蜀、吳雙方事實上已經脫離了軍事接觸。不久,曹魏三路大軍齊出,孫吳拼全力與之相抗。在白帝城西永安宮養病的劉備聞訊,心中不禁感到幾分快意,他馬上給陸遜送去一封信,上面說道:“曹軍直逼江陵,我也打算再度東下,將軍你說我辦不辦得到呢?”
當年十一月,為了避免兩面受敵,孫權此刻也放下勝利者的架子,派出特使前往永安,表面上說是問候劉備,實際上是想正式結束兩國間的戰爭狀態。這下子又該劉備來勁了,他一見孫吳的使臣鄭泉,劈頭即先發問道:“上一次吳王為何不答覆朕之書信?是不是認為朕不該稱帝正名?”
那鄭泉也不慌張,侃侃答道:“曹操父子凌辱漢帝,篡奪其位,殿下既為大漢宗親,理應率軍討賊,為天下臣民作出表率。令人失望者,殿下並未作出如此義舉,卻反忙於稱帝正名,吳王深以殿下之舉措為羞恥,故而不予回信。”
素以劉氏皇親自居,以“興復漢室”為己任的劉備,被鄭泉抓住要害這麼反攻一下,頓覺羞愧難當。他只好改容加禮,厚待鄭泉。其實,究其本心,劉備亦巴不得正式結束兩國間的戰爭狀態,以便靜下心來考慮身後之事,他自知在世之日已不多。於是,他任命太中大夫宗瑋為通好特使,隨鄭泉東下江東報命。至此,這對曾經打得頭破血流的姻親兼鄰居,總算是化干戈為玉帛了。
秋去冬來,朔風時起。處於“高江急峽”之上的永安宮,寒氣蕭瑟,景象淒涼。蜀漢皇帝劉備,偃臥在簡陋行宮的病榻之上,精神萎靡,面色蒼黃,眼眶深陷,目光呆滯,哪裡還有一年前由白帝城揮師東下時叱吒風雲的雄風英姿?不過,他身體雖然衰弱之至,但思維卻還相當清晰活躍,數十年的往事不斷浮現於腦海。回首自己的一生,他不免傷感,因為經歷的坎坷實在是太多太多了。自從二十四歲舉兵創業起,至今已有三十九個年頭。其間,幾乎每有所得,不久就要有所失,小得之後有小失,大得之後有大失,總是一上一下,命途多舛。我躬行仁義,卻落得局處西州;曹操專行殘暴,反而把統治擴張到了大半個中國,這皇天后土,也太不公平了!
回首一生,他也不免要後悔,後悔自己在處理荊州問題上掉以輕心。孫權垂涎荊州,自己不是不曉得。既然曉得,關雲長北進襄陽,自己為什麼不採取有效措施為其鞏固後防?江陵不失,關雲長不會死,張益德不會死,我今天又何以會走到這步田地?
不過,他迴轉來一想,又不免感到有幾分釋然。雖說此生歷盡坎坷,如今不大不小總算混成了堂堂蜀漢皇帝,天下又還有哪一個織席販履之人有這等福氣?荊州丟了,還有益州。益州地方千里,人口百萬,亦足以稱帝一方嘛!至於二弟之仇,雖未能親手報雪,然而自己看來行將與他們同游於地下,也算是以生命回報他們的深情厚誼了。總之,此生馬馬虎虎過得去,倒是身後之事令人憂心,須得仔細安排。
經過一番慎重考慮,劉備首先下詔,要輔漢將軍兼犍為(治所在今四川彭山縣)太守李嚴,速至永安宮晉見。李嚴星夜馳往永安宮後,立即被提升為尚書令。
尚書令一職,在當時可是一個至關重要的位置。東漢光武帝以來,君主為了削弱當朝大臣的事權,便把軍國機要的處理承辦,交給尚書台去負責,這就是所謂的“光武雖置三公,事歸台閣”。尚書台的性質,本是皇帝私人的秘書處。其長官為尚書令,亦即皇帝的秘書長。尚書台把軍國機要的處置權抓在手中後,司徒、司空、太尉這些三公大臣就成了位高而權不重的角色。尚書既是樞機所在,尚書令的出任者自然是皇帝最信任之人。蜀漢的尚書令,最初是法正,接著是劉巴。劉巴新近死於永安,接任者即是這位李嚴。
李嚴,字正方,荊州南陽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市)人氏。他起初在荊州牧劉表手下任職,曹操下荊州,他西上益州投奔劉璋,歷任要職。劉備攻成都,李嚴在綿竹率眾投降,備受劉備優禮。為了爭取劉璋勢力的支持,同時也為了使自己下屬中荊楚舊部的力量受到制約,劉備在考慮尚書令人選時,都從劉璋的部屬中選拔。法正、劉巴、李嚴的出任,都有這樣的政治背景。特別是在當前國土喪失、師旅失利、元首病危的情況下,劉備認為提升李嚴對益州的安定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