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喪事熱熱鬧鬧地辦到了年底。其間從北邊不斷傳來的消息證實:漢獻帝並未駕崩,而是被廢黜為山陽公,送到洛陽東北二百里外的山陽縣(今河南焦作市東)去終老天年了(事實上,漢獻帝又活了十四年才死)。但是,劉備似乎還沒有下令終止治喪的意思。到了這時,終於有那些頭腦敏捷之人,聽懂劉備的“喪”外之音了。

  主上想當皇帝,臣下自當效勞,何況這還與自身的利益密切相關。效勞的首要大事,是要為此大造輿論,證明主上當皇帝乃是天命攸歸,神靈授意。在中國古代,製造這種輿論是有成規定法的。按照當時的說法,叫做是“稱說符瑞”。

  所謂“稱說符瑞”,即是尋找一些當時人們認為是預示皇帝將要出現的吉兆,以此證明一切出自天意。具體而言,“符”指“符讖”,“瑞”指“祥瑞”,二者並不相同。符讖是一種假託神造的預言性詩句,例如東漢光武帝劉秀稱帝的符讖,是“劉秀髮兵捕不道,卯金修德為天子”,“卯金”暗指繁體字的“劉”。魏文帝曹丕稱帝的符讖,則是“鬼在山,禾女連,王天下”,“鬼、禾、女”合起來即是一個“魏”字。符讖多記在一些書中,這些書統稱為“緯書”,以與五經之類的“經書”相提並論。至於祥瑞,則是指象徵吉兆各種具體事物,而非抽象的文句。諸如天上鳳凰飛,水中蛟龍起,地上醴泉涌,樹上甘露降,等等,都算祥瑞之物。如果把自立為帝比為舞台上演戲,那麼符瑞就猶如大幕拉開前的開場鑼鼓。鑼鼓一響,好戲就開場了。

  冬去春歸。以議郎劉豹為首的十二名官員,在此一元復始而萬象更新之際,向漢中王劉備獻上了第一通勸進表章。他們慎而重之地指出:在緯書《洛書》之中,早已有“赤三日德昌,九世會備,合為帝際”,“天度帝道備稱皇”,“帝三建九會備”等文句;而上述文句中的“備”或“德”,正是大王的名諱。於是,符瑞中的“符”或“符讖”算是有了。接下來他們又提到了符瑞中的“瑞”或“祥瑞”,說是近年來“西南數有黃氣,直立數丈”,又“時時有景雲祥風,從璇璣(即北斗七星)下來應之,此為異瑞”。最後,自然是期望劉備“應天順天”,早登大寶。

  這十二位識機者開了先風,其餘的人豈甘落後?從此稱說符瑞者如雨後春筍,接連不斷,史稱“群下前後上書者八百餘人”,真是好不熱鬧也!

  最後,太傅許靖、安漢將軍糜竺、軍師將軍諸葛亮、太常賴恭、光祿勛黃柱、少府王謀等要員也加入進來。他們聯名上書,說是最近在成都以南百里的武陽縣(今四川彭山縣)大江中,有黃龍出現,九日後乃隱去;又說關羽圍襄樊時,有玉璽在漢水之中煥發光輝,以致“靈光徹天”。最後仍然敦促劉備速登帝位,上繼兩漢的帝統。

  就在這沸沸揚揚之時,竟然有幾個不識時務的角色,站出來唱反調。尚書令劉巴、司馬費詩、主簿雍茂三人都上表劉備,請求暫緩稱帝。他們認為:當初高祖劉邦與楚霸王項羽相約,先破秦者為關中之王,其後劉邦率先破秦,到封王時卻再三謙讓,因而天下歸心。如今“殿下未出門庭,便欲自立”,將使天下人覺得大王胸懷不廣,實在是使不得。

  劉備覽表,大為生氣。劉巴位重名高,劉備對他手下留情,未加深責。名位較低的費詩、雍茂,馬上就倒了大霉。前者被貶到邊荒,後者則因莫須有的罪名丟掉腦袋。還有一些想率直陳言的人士,立時閉口不語。

  反調無人再彈,輿論空前統一,照理說劉備就該登台就位了。不料此刻的他,卻一再謙讓起來,執意不肯登上九五之尊。群臣無奈,只得公推軍師將軍諸葛亮去勸說。

  諸葛先生畢竟智商高出眾人一大截,出言不凡,他對劉備說道:“昔日吳漢、耿弇等人敦勸世祖(指東漢光武帝劉秀)即帝位,世祖一再推讓,此時耿純進言道:‘天下英雄之所以一致促成此事者,還不是因為都想從中得到好處麼?如果不從眾議,士大夫即要各尋新主,何必要跟隨主公不舍呢!’世祖認為耿純之言深切之至,立即俯允。如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乃漢室之胄,繼起為帝,是十分合適的事情。而士大夫吃苦耐勞追隨大王者,也正如耿純所言是有所期望的。”

  這番話的高明之處,即是把劉備自己想當皇帝,變成是臣僚逼迫他當皇帝,而且這種逼迫的出發點很自然,很可理解,甚至還有祖宗皇帝的先例可循。至此,劉備終於被“說服”,同意稱帝登基,以接續漢室的帝統。

  主公開了金口,臣僚立即忙著籌備一切。修築壇場,確定儀式,議定年號,選擇吉日,書寫文誥,製作冠服,建立宗廟,這一應準備工作足足費了將近兩個月才全部完成。至此,告天即位這最關鍵的一幕就可以演出了。

  公元221年四月初六日丙午這一天的清晨,劉備薰香沐浴之後,率領文武百官,來到成都西北武擔山南麓的即位壇場。在寬平的場地正中,聳起一座土壇。壇形正方,有階八級。壇上中央設天地神位。天地位外又設赤、青、黃、白、黑五帝位。五帝位的外圍又設日、月、北斗七星和上千諸神之位。壇場四周,數千精兵嚴加護衛,氣象肅穆,令人一望而生敬畏之心。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