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頁
基於對齊國國力的正確認識,君王后、齊王建卻錯誤地採取了“窮則獨善其身”的策略,不與秦國發生直接或間接的衝突,能混一天算一天。
秦國很好地遵守了與齊國達成的協議,每次追到齊國邊境就乖乖回去了。齊國見秦國如此講信義,自然也不含糊,齊軍也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出國支援。從秦國打響滅六國的第一槍開始,齊國只是被動地做了一件事:接收各國難民入境。
就算這麼一點舉手之勞,也並非出自齊國的初衷。秦軍在後面窮追猛打,難民無處可逃,只有往齊國這個“安全區”跑,難民從各個方向蜂擁而入,齊國想趕也趕不走,只有勉為其難地接納。
齊王建似乎也不是鐵了心的要偏安一隅,或許從諸侯國的悲號聲中多少悟出了一點“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嬴政早就料到齊王建可能不會太老實,所以在四處征伐的同時,不斷派間諜前往齊國。間諜只做兩件事:大造“秦齊親善”的輿論、重金收買齊國大臣。
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被蒙蔽、被收買,楚懷王時期就有“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屈原。在即將大難臨頭卻依舊歌舞昇平的齊國,當然也不乏頭腦清醒的有識之士。
史書只記載了這個人的官職是即墨大夫,卻沒有記錄下名字。他向齊王建分析了齊國面臨的危險境地,指出齊國再不採取對策,很快就會成秦國的囊中之物。
那麼,諸侯國已經被揍得殘缺不全,齊國又能有什麼回天之術呢?即墨大夫認為,蜂擁而來的難民就是現成的資源。在這些難民中,不乏各諸侯國的王室宗親。如果齊國出面,將這些人召集起來,組織“流亡政府”,號召各自“淪陷區”的人民奮起抵抗,讓秦國占據的土地到處不得安寧。秦國再強大也打不過全天下的百姓,各諸侯國有了復國的轉機,齊國也就有了真正的安全。
即墨大夫的提議不是沒有道理,如果真這樣做的話,雖然難以逆轉天下一統的大趨勢,但至少能夠把水攪渾,最後是不是秦國坐莊還真的很難說。
但是,40年不見硝煙的齊王建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安寧,不願意沒事找事、惹一身騷,因此繼續得過且過、混吃等死。
公元前222年,完成休整的秦軍在王賁、李信的率領下,揮師北上,一舉滅掉苟延殘喘的燕國和趙公子嘉。
次年,王賁率軍南下,沿著當年樂毅伐齊的路線,要給滅六國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嬴政原以為打齊國將是一場不亞於伐楚的大仗,但事實證明他太高估齊軍的實力了。曾經的齊軍或許很強悍,但40年不打一仗,沉浸在歌舞昇平里,充斥著靡靡之音的軍隊,還能是軍隊嗎?
齊王建最後做的事情,就是緊急調動不怎麼能打仗的軍隊到西部邊境進行防禦,阻止秦軍的進攻。由於齊王建錯誤地判斷了秦軍的攻擊方向,從北面打過來的秦軍基本上沒費什麼事,就殺到了齊國都城臨淄城下。但是,王賁實在不想打了,不是怕累怕損失,而是覺得跟這種“太平軍”打仗,太缺乏技術含量,丟不起“名將之子”的臉面。
王賁給齊王建玩了一個陰招,以嬴政的名義給齊王建送了一封書信,說咱們一起開個會,把平分天下的事情討論討論。齊王建也不動動腦子,真把嬴政當成了“活雷鋒”,欣然赴會,結果遭秦軍羈押並流放到共地,幾個月後活活餓死,最後一個諸侯國就這樣被輕鬆搞定。
歷史記住了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了剿滅六國的重任,空前廣闊的疆域北抵陰山與遼東一線、西至臨洮、南達百越、東臨大海。
從周天子東遷算起,華夏經歷了500多年的戰火硝煙,無數生靈慘遭塗炭,終於第一次實現了天下的大一統!
秦國很好地遵守了與齊國達成的協議,每次追到齊國邊境就乖乖回去了。齊國見秦國如此講信義,自然也不含糊,齊軍也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出國支援。從秦國打響滅六國的第一槍開始,齊國只是被動地做了一件事:接收各國難民入境。
就算這麼一點舉手之勞,也並非出自齊國的初衷。秦軍在後面窮追猛打,難民無處可逃,只有往齊國這個“安全區”跑,難民從各個方向蜂擁而入,齊國想趕也趕不走,只有勉為其難地接納。
齊王建似乎也不是鐵了心的要偏安一隅,或許從諸侯國的悲號聲中多少悟出了一點“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嬴政早就料到齊王建可能不會太老實,所以在四處征伐的同時,不斷派間諜前往齊國。間諜只做兩件事:大造“秦齊親善”的輿論、重金收買齊國大臣。
在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所有人都能被蒙蔽、被收買,楚懷王時期就有“信而見疑,忠而被謗”的屈原。在即將大難臨頭卻依舊歌舞昇平的齊國,當然也不乏頭腦清醒的有識之士。
史書只記載了這個人的官職是即墨大夫,卻沒有記錄下名字。他向齊王建分析了齊國面臨的危險境地,指出齊國再不採取對策,很快就會成秦國的囊中之物。
那麼,諸侯國已經被揍得殘缺不全,齊國又能有什麼回天之術呢?即墨大夫認為,蜂擁而來的難民就是現成的資源。在這些難民中,不乏各諸侯國的王室宗親。如果齊國出面,將這些人召集起來,組織“流亡政府”,號召各自“淪陷區”的人民奮起抵抗,讓秦國占據的土地到處不得安寧。秦國再強大也打不過全天下的百姓,各諸侯國有了復國的轉機,齊國也就有了真正的安全。
即墨大夫的提議不是沒有道理,如果真這樣做的話,雖然難以逆轉天下一統的大趨勢,但至少能夠把水攪渾,最後是不是秦國坐莊還真的很難說。
但是,40年不見硝煙的齊王建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與安寧,不願意沒事找事、惹一身騷,因此繼續得過且過、混吃等死。
公元前222年,完成休整的秦軍在王賁、李信的率領下,揮師北上,一舉滅掉苟延殘喘的燕國和趙公子嘉。
次年,王賁率軍南下,沿著當年樂毅伐齊的路線,要給滅六國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嬴政原以為打齊國將是一場不亞於伐楚的大仗,但事實證明他太高估齊軍的實力了。曾經的齊軍或許很強悍,但40年不打一仗,沉浸在歌舞昇平里,充斥著靡靡之音的軍隊,還能是軍隊嗎?
齊王建最後做的事情,就是緊急調動不怎麼能打仗的軍隊到西部邊境進行防禦,阻止秦軍的進攻。由於齊王建錯誤地判斷了秦軍的攻擊方向,從北面打過來的秦軍基本上沒費什麼事,就殺到了齊國都城臨淄城下。但是,王賁實在不想打了,不是怕累怕損失,而是覺得跟這種“太平軍”打仗,太缺乏技術含量,丟不起“名將之子”的臉面。
王賁給齊王建玩了一個陰招,以嬴政的名義給齊王建送了一封書信,說咱們一起開個會,把平分天下的事情討論討論。齊王建也不動動腦子,真把嬴政當成了“活雷鋒”,欣然赴會,結果遭秦軍羈押並流放到共地,幾個月後活活餓死,最後一個諸侯國就這樣被輕鬆搞定。
歷史記住了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了剿滅六國的重任,空前廣闊的疆域北抵陰山與遼東一線、西至臨洮、南達百越、東臨大海。
從周天子東遷算起,華夏經歷了500多年的戰火硝煙,無數生靈慘遭塗炭,終於第一次實現了天下的大一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