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頁
後五年,天下定於漢。
各位讀到這句,應該會覺得奇怪。秦的故事,不是應該到“秦竟滅矣”就結束了嗎?為什麼太史公最後還要多加這句?
這就是這本書中最後想和各位談的,中國傳統的史法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兩句話,牽涉到中國古代的一個大題目。
在《孟子》的首篇中,記載了孟子見梁襄王的一段問答:“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於一。”
“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黑暗只是暫時的,人類的歷史終究要走向光明什麼人能夠一統天下呢?孟子說,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一統天下。注意,不是“不殺人”,是“不嗜殺人”。在戰國初年,孟子信誓旦旦地做出了這樣的預言,認為只有不以殺人為樂的人,最後才能夠一統天下。
這裡我要問各位,最後統一天下的是誰?秦始皇。
秦國不嗜殺人嗎?秦始皇不嗜殺人嗎?
秦在七國中最嗜殺人,始皇在秦國歷代君王中最嗜殺人。
那麼在一般人來看,孟子的預言豈不是完全不准嗎?怎麼會是最嗜殺的人,能夠統一天下呢?這個命題如果不能解決,我們就會開始質疑,孟子你不是亂講話嗎?儒家的思想在這一個預言上,完全是不準的。
太史公為什麼最後要加這句話?就是為了告訴後人,秦始皇雖然統一天下了,可是並沒有“定天下”。誰定了天下?漢才定了天下,從漢以後天下才有幾百年的安寧生活。
在中國思想上,“一統”和“統一”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一統”是因一而統,是王道的表現;“統一”是因統而一,是霸道的結果。不過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足足可以寫一本書,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討論。
漢為什麼能定天下呢?因為在劉邦跟項羽之間,劉邦最不嗜殺人。所以孟子說錯了嗎?孟子沒有說錯。
太史公就是要告訴你這件事情,以詐騙殺戮來統一天下的人,只能得意於一時。最後,終究只有不嗜殺人、能行仁政的人才能安定天下。
《史記》是一本史書,《秦始皇本紀》是《史記》的名篇,太史公最後這句就是要告訴各位,不要因為秦國統一天下了,就覺得歷史最後會走向黑暗。黑暗只是暫時的,人類的歷史終究要走向光明。
附記 學歷史的三個功用
由於這是一本通俗而入門的歷史書,因此在書中我刻意地省略了煩瑣的有關秦始皇的史料考證,而將重點放在學習歷史的功用上。對許多喜歡考證歷史事件的朋友來說,可能會簡單到讓各位失望。
但文各有主,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借著《史記》中的秦始皇,來向大家示範如何用思辨學歷史,要怎麼學歷史才能有趣而有用。只要讀這本書的朋友們能夠有所啟發和收穫,對於學習歷史能產生興趣,這本書也就算達到目的了。
在本書的開頭,我提到了歷史學共有三大功用,第一個功用是“啟發智能”。把歷史當成是磨刀石,用古人的智慧來啟發磨鍊自己的智慧,這才是學歷史真正有用的方法。也只有這樣讀書,中國古代的經典才能成為智慧的寶庫。
歷史學的第二個功用是“審時度勢”,前面以秦始皇的結局為例,已經和各位說明“審時度勢”的重要性。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局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歷史的第三個功用,也是最後一個功用,就是“感動人心”。
荀子說:“百王之無變,足以為道貫。”經過無數個時代卻始終沒有改變的東西,才能作為縱貫古今的“道”而存在。什麼是這樣的東西呢?那就是人性,就是良知。
要改變世界,只能從改變人心開始。要成就大事業,也一定要了解人性、掌握人性。只有人心變了,世界才能改變。
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當年我還是學生的時候,第一次閱讀《史記·秦始皇本紀》,讀到最後的“後五年,天下定於漢”,不禁潸然淚下。因為歷史終究沒有放棄我們,人類最後還是走向了光明。
在那一刻,《史記》越過了兩千多年的時空深深感動了我,而我從此深信歷史學必能感動人心。
如同前面所說,生在這樣一個充滿機會的巨變時代,只要我們肯抱持“歷史終究會走向光明”的信念,就一定能開創一個比過去更加美好的新時代。
與同生於第三次巨變時代的各位共勉之。
各位讀到這句,應該會覺得奇怪。秦的故事,不是應該到“秦竟滅矣”就結束了嗎?為什麼太史公最後還要多加這句?
這就是這本書中最後想和各位談的,中國傳統的史法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這兩句話,牽涉到中國古代的一個大題目。
在《孟子》的首篇中,記載了孟子見梁襄王的一段問答:“天下惡乎定?”
吾對曰:“定於一。”
“孰能一之?”
對曰:“不嗜殺人者能一之。”
黑暗只是暫時的,人類的歷史終究要走向光明什麼人能夠一統天下呢?孟子說,只有不嗜殺人者才能一統天下。注意,不是“不殺人”,是“不嗜殺人”。在戰國初年,孟子信誓旦旦地做出了這樣的預言,認為只有不以殺人為樂的人,最後才能夠一統天下。
這裡我要問各位,最後統一天下的是誰?秦始皇。
秦國不嗜殺人嗎?秦始皇不嗜殺人嗎?
秦在七國中最嗜殺人,始皇在秦國歷代君王中最嗜殺人。
那麼在一般人來看,孟子的預言豈不是完全不准嗎?怎麼會是最嗜殺的人,能夠統一天下呢?這個命題如果不能解決,我們就會開始質疑,孟子你不是亂講話嗎?儒家的思想在這一個預言上,完全是不準的。
太史公為什麼最後要加這句話?就是為了告訴後人,秦始皇雖然統一天下了,可是並沒有“定天下”。誰定了天下?漢才定了天下,從漢以後天下才有幾百年的安寧生活。
在中國思想上,“一統”和“統一”是完全不同的東西。“一統”是因一而統,是王道的表現;“統一”是因統而一,是霸道的結果。不過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足足可以寫一本書,以後有機會再詳細討論。
漢為什麼能定天下呢?因為在劉邦跟項羽之間,劉邦最不嗜殺人。所以孟子說錯了嗎?孟子沒有說錯。
太史公就是要告訴你這件事情,以詐騙殺戮來統一天下的人,只能得意於一時。最後,終究只有不嗜殺人、能行仁政的人才能安定天下。
《史記》是一本史書,《秦始皇本紀》是《史記》的名篇,太史公最後這句就是要告訴各位,不要因為秦國統一天下了,就覺得歷史最後會走向黑暗。黑暗只是暫時的,人類的歷史終究要走向光明。
附記 學歷史的三個功用
由於這是一本通俗而入門的歷史書,因此在書中我刻意地省略了煩瑣的有關秦始皇的史料考證,而將重點放在學習歷史的功用上。對許多喜歡考證歷史事件的朋友來說,可能會簡單到讓各位失望。
但文各有主,這本書的目的是希望借著《史記》中的秦始皇,來向大家示範如何用思辨學歷史,要怎麼學歷史才能有趣而有用。只要讀這本書的朋友們能夠有所啟發和收穫,對於學習歷史能產生興趣,這本書也就算達到目的了。
在本書的開頭,我提到了歷史學共有三大功用,第一個功用是“啟發智能”。把歷史當成是磨刀石,用古人的智慧來啟發磨鍊自己的智慧,這才是學歷史真正有用的方法。也只有這樣讀書,中國古代的經典才能成為智慧的寶庫。
歷史學的第二個功用是“審時度勢”,前面以秦始皇的結局為例,已經和各位說明“審時度勢”的重要性。這個世界上,需要各式各樣的人才。而歷史學正是為了培養眼光不局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的人才,這也就是古人會把歷史學當成是領袖必備教育的原因。
歷史的第三個功用,也是最後一個功用,就是“感動人心”。
荀子說:“百王之無變,足以為道貫。”經過無數個時代卻始終沒有改變的東西,才能作為縱貫古今的“道”而存在。什麼是這樣的東西呢?那就是人性,就是良知。
要改變世界,只能從改變人心開始。要成就大事業,也一定要了解人性、掌握人性。只有人心變了,世界才能改變。
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當年我還是學生的時候,第一次閱讀《史記·秦始皇本紀》,讀到最後的“後五年,天下定於漢”,不禁潸然淚下。因為歷史終究沒有放棄我們,人類最後還是走向了光明。
在那一刻,《史記》越過了兩千多年的時空深深感動了我,而我從此深信歷史學必能感動人心。
如同前面所說,生在這樣一個充滿機會的巨變時代,只要我們肯抱持“歷史終究會走向光明”的信念,就一定能開創一個比過去更加美好的新時代。
與同生於第三次巨變時代的各位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