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晉文公年紀這麼大,他終究會死,太子又不成才(從後來的歷史看,晉襄公在殽阨大敗秦師之後,便沉溺於酒色)。那麼文公難免會擔心,他死了之後,晉國怎麼辦?不要忘了,秦國已經兩次出兵廢立晉國的國君了。
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方法,只有讓秦國遭受一場慘敗,徹底損傷它的元氣,晉國才能高枕無憂。但是,怎樣才能打敗秦國呢?
出兵進攻它?不,這是最蠢的做法。晉國是天下諸侯的盟主,師出無名去討伐自己的盟國,這會讓其他同盟國都心寒齒冷。況且秦國如果堅持抗戰,晉國要死多少人才打得贏?到時就不只是秦國元氣大傷,連晉國也會元氣大傷,豈不是讓其他國家坐收漁利?
打仗要如何才能勝利?從兵法來看,就是讓對方在我想要的時間和地點,以我想要的方式,和我進行一場我想要的戰爭。因此這場戰爭,最好是在一個秦國自以為得計而對晉國失去防備的時間,在一個晉軍能夠以逸待勞的地點,用設下陷阱的方式,去打一場晉國占據大義名分,全軍因而士氣大振的一場戰爭。
要完成這樣的計劃,就必須讓秦國願意出兵遠征。要讓秦國願意出兵遠征,就必須拿出足以讓他們垂涎的誘餌。晉國拿出的誘餌,就是鄭國。而且是一個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拿下的鄭國,這對做夢都想進入中原的秦穆公來說,是不能拒絕的誘餌。
但這個龐大的計劃,還有一個關鍵問題要解決。只要晉文公還在,秦穆公就不可能失去對晉國的戒備而東征,這個計策就不會成功。因此這個計策實踐的最佳時間點,必須是在晉文公已死的時候,秦穆公才會放下所有的戒備。晉國忙於國喪,無暇出手,這是稍縱即逝的良機,秦國必會悍然發兵遠征。
試問當世之間除了晉文公之外,又有誰能輕易調動鄭、晉兩國,來完成這個坑殺秦國的計劃?所以我認為,這場戰爭根本就是晉文公的陰謀。他利用自己的死,設下了一個巨大的陷阱,讓秦穆公自己跳進去。
至於如何製造伏擊秦軍的藉口,那就太容易了。只要秦軍在喪期穿過晉國出境遠征,那就是無禮。試問,連周都知道秦軍過境,晉國又怎會不知?如果晉國知道,為何一開始不阻止秦軍?晉國、鄭國恐怕都已做好準備,只待秦軍襲鄭不下,便可在回程中伏擊。這就是蹇叔和百里奚之所以斷定秦軍必敗於郩阨的原因。
換句話說,只要秦穆公決定出兵東征,晉國就已經勝利在握了。
還有一個證據,從秦軍的全軍覆沒就可以看出。一般的戰爭,通常結局是有死有傷有俘。能夠讓對方的軍隊無一生還,基本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晉國從一開始就計劃打一場殲滅戰,要把秦軍全部殺光,來徹底傷害秦國的元氣。
但是,這樣的說法還有一個疑點。如果百里奚跟蹇叔明知此事,為何不明白告訴秦穆公呢?因為他們沒有證據。事實上他們嘗試勸阻過了,可是穆公不聽,因為過去一連串的成功,讓穆公越來越自信,他不想再樣樣聽別人的指導了。軍前哭泣,正是二老最後勸阻秦軍的努力。但從穆公的憤怒反應來看,他已經不再信賴他們了。
對於已經不相信你的人,再勸,有用嗎?
在這一刻,穆公的情感和欲望已經蓋過了他的理智。此時的他,眼中只看到了僥倖的成功,卻不願去想可能的失敗。《易經》解釋“亢龍有悔”說:“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所以才會“動而有悔”。即使你是龍,這樣做都得有悔!
所以如同我在《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一書中所說,歷史告訴我們,想要成功,就一定要時時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我曾以秦始皇為例說過,歷史上一個人會上當,往往不是因為他笨,而是因為他貪,這就叫“慾令智昏”。秦穆公正是因為無法抑制自己入主中原的貪念,不聽百里奚跟蹇叔的忠告,最後才會上了這個大當。兩位老臣最後的哭泣,難道不也是為了自己多年的心血即將毀於一旦而痛哭嗎?
我也曾說過,兵法之要義就是“忍”和“先”,黃石公教給張良的正是這兩點。只有“一忍到底”,才能讓人失去防備;而出乎對方意料,就是“絕對的先”。晉文公用自己的死,來讓秦穆公失去防備,這不只是“忍到底”,根本就是“忍到死”啊!正因做到這個地步,才能出乎秦穆公的意料,才能一舉消滅秦軍。
重耳啊,怪不得孔子說你“譎而不正”,在這個戰亂的時代,你真是當世人傑!
讀懂這場戰爭後,不禁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秦穆公和晉文公都是志在天下的英雄人物,卻不幸生在同一個時代,雄踞相鄰的兩個國家。這對翁婿彼此算計防備多少年,最後晉文公用自己的死來設下陷阱,終於狠狠地擊敗了秦穆公。
穆公和那些在殽阨犧牲的無數秦軍將士啊,你們大概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竟然是敗在一個亡靈的手裡!
第六章?悲痛的誓言
東征秦軍全軍覆沒,這是秦國立國以來最大的危機。如果你是秦穆公,面對這樣的慘敗,你該怎麼辦?我們看看接下來的發展。
文公夫人,秦女也,為秦三囚將請曰:“繆公之怨此三人入於骨髓,願令此三人歸,令我君得自快烹之。”晉君許之,歸秦三將。
解決這個問題的唯一方法,只有讓秦國遭受一場慘敗,徹底損傷它的元氣,晉國才能高枕無憂。但是,怎樣才能打敗秦國呢?
出兵進攻它?不,這是最蠢的做法。晉國是天下諸侯的盟主,師出無名去討伐自己的盟國,這會讓其他同盟國都心寒齒冷。況且秦國如果堅持抗戰,晉國要死多少人才打得贏?到時就不只是秦國元氣大傷,連晉國也會元氣大傷,豈不是讓其他國家坐收漁利?
打仗要如何才能勝利?從兵法來看,就是讓對方在我想要的時間和地點,以我想要的方式,和我進行一場我想要的戰爭。因此這場戰爭,最好是在一個秦國自以為得計而對晉國失去防備的時間,在一個晉軍能夠以逸待勞的地點,用設下陷阱的方式,去打一場晉國占據大義名分,全軍因而士氣大振的一場戰爭。
要完成這樣的計劃,就必須讓秦國願意出兵遠征。要讓秦國願意出兵遠征,就必須拿出足以讓他們垂涎的誘餌。晉國拿出的誘餌,就是鄭國。而且是一個不費吹灰之力就能拿下的鄭國,這對做夢都想進入中原的秦穆公來說,是不能拒絕的誘餌。
但這個龐大的計劃,還有一個關鍵問題要解決。只要晉文公還在,秦穆公就不可能失去對晉國的戒備而東征,這個計策就不會成功。因此這個計策實踐的最佳時間點,必須是在晉文公已死的時候,秦穆公才會放下所有的戒備。晉國忙於國喪,無暇出手,這是稍縱即逝的良機,秦國必會悍然發兵遠征。
試問當世之間除了晉文公之外,又有誰能輕易調動鄭、晉兩國,來完成這個坑殺秦國的計劃?所以我認為,這場戰爭根本就是晉文公的陰謀。他利用自己的死,設下了一個巨大的陷阱,讓秦穆公自己跳進去。
至於如何製造伏擊秦軍的藉口,那就太容易了。只要秦軍在喪期穿過晉國出境遠征,那就是無禮。試問,連周都知道秦軍過境,晉國又怎會不知?如果晉國知道,為何一開始不阻止秦軍?晉國、鄭國恐怕都已做好準備,只待秦軍襲鄭不下,便可在回程中伏擊。這就是蹇叔和百里奚之所以斷定秦軍必敗於郩阨的原因。
換句話說,只要秦穆公決定出兵東征,晉國就已經勝利在握了。
還有一個證據,從秦軍的全軍覆沒就可以看出。一般的戰爭,通常結局是有死有傷有俘。能夠讓對方的軍隊無一生還,基本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晉國從一開始就計劃打一場殲滅戰,要把秦軍全部殺光,來徹底傷害秦國的元氣。
但是,這樣的說法還有一個疑點。如果百里奚跟蹇叔明知此事,為何不明白告訴秦穆公呢?因為他們沒有證據。事實上他們嘗試勸阻過了,可是穆公不聽,因為過去一連串的成功,讓穆公越來越自信,他不想再樣樣聽別人的指導了。軍前哭泣,正是二老最後勸阻秦軍的努力。但從穆公的憤怒反應來看,他已經不再信賴他們了。
對於已經不相信你的人,再勸,有用嗎?
在這一刻,穆公的情感和欲望已經蓋過了他的理智。此時的他,眼中只看到了僥倖的成功,卻不願去想可能的失敗。《易經》解釋“亢龍有悔”說:“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所以才會“動而有悔”。即使你是龍,這樣做都得有悔!
所以如同我在《秦始皇:詐與力的極致》一書中所說,歷史告訴我們,想要成功,就一定要時時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我曾以秦始皇為例說過,歷史上一個人會上當,往往不是因為他笨,而是因為他貪,這就叫“慾令智昏”。秦穆公正是因為無法抑制自己入主中原的貪念,不聽百里奚跟蹇叔的忠告,最後才會上了這個大當。兩位老臣最後的哭泣,難道不也是為了自己多年的心血即將毀於一旦而痛哭嗎?
我也曾說過,兵法之要義就是“忍”和“先”,黃石公教給張良的正是這兩點。只有“一忍到底”,才能讓人失去防備;而出乎對方意料,就是“絕對的先”。晉文公用自己的死,來讓秦穆公失去防備,這不只是“忍到底”,根本就是“忍到死”啊!正因做到這個地步,才能出乎秦穆公的意料,才能一舉消滅秦軍。
重耳啊,怪不得孔子說你“譎而不正”,在這個戰亂的時代,你真是當世人傑!
讀懂這場戰爭後,不禁令人感到毛骨悚然。秦穆公和晉文公都是志在天下的英雄人物,卻不幸生在同一個時代,雄踞相鄰的兩個國家。這對翁婿彼此算計防備多少年,最後晉文公用自己的死來設下陷阱,終於狠狠地擊敗了秦穆公。
穆公和那些在殽阨犧牲的無數秦軍將士啊,你們大概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竟然是敗在一個亡靈的手裡!
第六章?悲痛的誓言
東征秦軍全軍覆沒,這是秦國立國以來最大的危機。如果你是秦穆公,面對這樣的慘敗,你該怎麼辦?我們看看接下來的發展。
文公夫人,秦女也,為秦三囚將請曰:“繆公之怨此三人入於骨髓,願令此三人歸,令我君得自快烹之。”晉君許之,歸秦三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