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5月26日,張學良在祖國大陸的老部下呂正操受中共中央的委託,特意飛抵紐約拜會張學良。在貝太太公寓,兩位老友久別重逢,握手良久,半個世紀的離別思念之情盡在其中。呂正操送上了從北京帶來的生日賀禮:一整套張學良愛聽的《中國京劇大全》錄音帶和著名京劇演員李維康、耿其昌夫婦新錄製的京劇錄音帶;當年新採制的碧螺春茶葉;還有畫家袁熙坤先生為張學良將軍趕畫的一幀肖像和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親筆手書的一幅賀幛,書錄著張學良的一首小詩:

  不怕死,不愛錢,丈夫絕不受人憐。

  頂天立地男兒漢,磊落光明度餘年。

  5月27日,美籍中國近代史專家唐德剛先生邀請張學良與著名物理學家袁家騮、吳健雄夫婦聚餐,為張學良九十一歲壽辰暖壽。這天,張學良興致甚高,席間談了很多軼事,唐德剛教授風趣地說:這是袁世凱的孫子與張作霖的兒子見面,甚有哈德遜河畔談歷史的味道。

  在紐約期間,恰逢張學良生辰,張學良又過了一次90歲生日。去年張群在台灣發起的張學良九秩壽祝是虛歲,這次按西方習俗足歲祝壽,壽宴連續一周,除在美的東北同鄉及張學良的親朋好友外,華人各顯赫家族的代表包括蔣介石的孫子蔣孝剛、孔祥熙和宋子文的女兒、袁世凱的孫子袁家騮夫婦等都參加了壽宴。

  在壽宴上,已經沒有人再去問張學良是否自由的敏感問題了,因為對張學良來說,背著歷史的包袱已經太久太久了。弱冠戎伍,他幾乎沒過過一天自己想過的日子,張學良常說“白髮催年老,虛名誤人深”,似乎暗示著他只有拋棄虛名,做個普通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但正如包柏漪女士在祝壽賀辭中所說的那樣:“要讓張學良實現這些願望幾乎不可能,他不可能做一個普通人,因為沒有一個普通人能夠改變歷史;他也不可能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他住在一個閃耀著榮譽的城堡中,它限制了張學良的行動。”

  在紐約度過生日後不久,張學良飛回了舊金山,紐約之行,歷時三個月。

  1991年6月26日,舊金山時間晚8時,張學良偕夫人趙一荻乘“華航”班機返回台北。離開舊金山時,張學良對記者談及在美探親訪友、旅遊觀光3個多月的感想時說:“很好,該看的人都看到了。”夫人趙一荻也連聲說:“很好,很好。”

  在到達台北機場時,張學良對包圍他的記者提出的問題做回答時卻說:“隨便玩玩,沒有什麼感想。”趙一荻在旁補充說:“在美國看到了兒子、孫子,很好。”

  第十四章 終老美國夏威夷2、頤養天年夏威夷

  趙一荻自從1972年因肺癌切除了一葉左肺之後,身體狀況一直不好,近年來更是每況

  愈下,並且又患上了骨質疏鬆症,有一部分骨頭已出現裂縫,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張學良聽說夏威夷的氣候對夫人恢復健康很有好處,於是,便想陪她去療養。

  1993年12月16日,張學良夫婦在台北桃園國際機場乘坐一架CH003華航大型波音飛機再次飛往美國西海岸的重要城市舊金山。也許由於經過了張學良第一次美國之行的轟動效應,人們終於能夠以平常心看待張學良赴美探親之舉,這一次,新聞媒體幾乎很少予以關注。台灣有影響的報紙幾乎沒有登載張學良夫婦赴美的消息,只有《聯合報》在一個並不顯著的位置上,刊發了一則不足百字的短訊:

  “張學良夫婦再度赴美探親,若有機會或可回東北。

  張學良將軍和夫人趙一荻,16日下午乘飛機前往美國探親。這次主要是到美國西海岸看兒子和孫子們。在被問及何時要返回大陸老家探親時,張表示:東北是他的家鄉,有機會當然希望回去看看,但具體時間目前尚未安排。”

  從文字看,這是則老生常談的新聞,並不會引起人們太大的注意。

  張學良夫婦悄然抵達舊金山不久,當地的一家華人報紙很快在頭版刊發了一篇題為《張少帥再抵美國探親》的報導:

  “因西安事變而聞名中外的張學良將軍今日再次飛抵舊金山,他和趙一荻女士各乘一輛輪椅,走出海關時,並沒有像兩年前來美時為大批記者所包圍,他顯然純為探望親友而來,因此並沒有受到媒體注目。

  當記者趨前詢問時,張皆淡然答之,無非還是來此探望兒女及孫子們。其他許多問題,他都以年紀大了,視力與聽力都不太好為由,不予回答。當記者改問趙一荻時,也被婉拒。看來張氏此次來訪還在重複兩年前的旅遊活動。

  這次來舊金山海關迎接這位前東北軍大家長的,除了他的女兒(張閭瑛)女婿(陶鵬飛)和趙一荻所生的兒子張閭琳夫婦之外,還有張氏在東北大學的舊友寧恩承、方慶英等人。......

  張氏夫婦抵達舊金山後,並無前次那樣引人注目,也無任何官方人士來接機。儘管經過10餘個小時的越洋飛行,張學良的精神尚好,他在海關大廳里與趕來迎接他的親友及寧恩承、方慶英等人用英語進行寒暄及交談時,並無倦容......”

  這同樣是一則平淡無奇的消息。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這次踏出台島,會讓張學良做出定居大洋彼岸,終老夏威夷的決定,從此結束了他在台灣46個冷暖春秋的生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