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頁
“靖難之役”時,三衛兀良哈騎兵隨從成祖作戰有功,成祖就把大寧地區封賞給他們,仍為三衛,並授予兀良哈部的各個首領為官而分別掌管。
自永樂八年(1410)至二十二年(1424),成祖五次親征,沉重打擊了蒙古貴族的割據勢力,進一步加強了對這一地區的管理,使蒙古三大部最終都臣服於明朝。
宗喀巴與黃教的創立有什麼關係宗喀巴,本名羅桑扎巴,出生於青海西寧地區(今青海湟中魯沙爾)。幼時出家從噶當派名僧達瑪仁欽,學習顯、密教法。太祖洪武五年(1372)到西藏深造,鑽研各種佛教經典,並開展獨立的宗教活動。通過學習佛教經典及親自註解,形成自己的宗教思想,成為很有聲望的高僧。
當時一些西藏喇嘛教僧侶公開娶妻生子,酗酒耽食,貪婪成性,淫蕩自恣,有的甚至藉口修密需要女人,強娶民間處女,藉口法事需要,挖取活人心肝作供品。宗喀巴針對佛教戒行廢弛、僧侶生活放蕩的情況,從倡導戒律人手,決心進行宗教改革,得到統治西藏地區的闡化王扎巴堅參的大力支持。
洪武二十一年,為了表明自己嚴守戒律,宗喀巴改戴黃色僧帽並提倡不論顯、密僧人都應遵守戒律。宗喀巴通過修復頹廢的舊寺,來提高自己的宗教地位,舉辦法會,在社會各界擴大自己的影響,以贏得各方政治勢力的支持。
成祖永樂七年(1409)藏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宗喀巴在拉薩大昭寺主持了歷史上罕見的大祈願會,從四方前來參加的僧人有一萬多,觀光的俗人多達數萬。大會的成功召開使宗喀巴成為西藏喇嘛教界最有地位的人。會後,他在拉薩東面五十里的旺古兒山旁創建甘丹寺,逐漸形成一個以他為中心的新迦當教派。這一教派禁止僧侶娶妻生子,崇尚苦行,重視佛經研究,創建有系統的、規模很大的教學組織,要求僧侶穿黃衣戴黃帽,因此又稱為黃教。
黃教初期的影響並不大,為了擴大勢力和影響,宗喀巴和明朝廷創建起密切的聯繫,從而得到大力支持。永樂五年,明朝廷派使者到西藏賜予金冊。永樂十二年,宗喀巴派弟子釋迦也失入京朝貢,明朝廷封他為“大慈法王”,賜給印誥,倍加優寵。宗喀巴死後,按宗教的說法,由他的兩個大弟子世世轉生,傳其衣缽,就是後來的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神宗萬曆時,傳到達賴三世鎖南堅錯,黃教勢力日益壯大。鎖南堅錯被當地人稱為“活佛”,連大寶法王及闡化諸王都俯首稱弟子。
宗喀巴通過不斷努力,為黃教的興起和發揚光大奠定了雄厚的基礎,不愧是黃教的開宗祖師。附錄:明朝大事年表公元世紀中國紀年大事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即帝位,創建明朝,年號洪武,是為明太祖,以應天為南京。湯和平福建、廣東。四月,徐達克汴梁,八月,克大都。元順帝出奔上都,元亡。1369年洪武二年平陝西、山西等地。定封建諸土之制。1370年洪武三年定科舉法。命徐達、李文忠等分道北征。大封功臣。1371年洪武四年明朝出軍四川,明升降,夏亡,元平章劉益以遼東降。1372年洪武五年命徐達帶兵出雁門關,趨和林,北征蒙古。1373年洪武六年頒布《大明律》。1376年洪武九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頒布《建言格式》。1377年洪武十二年因吐蕃梗阻烏斯藏貢道,派將攻吐蕃,大破之。置通政使詞。1379年洪武十年頒行《案牘減繁式》,命各衙門切實奉行。1380年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以謀反罪被誅,同黨受誅者甚眾。廢行書省,罷設丞相,提高六部官秩,改大都督“為中、左、前、右、後五軍都督軍。大赦天下。1381年洪武十四年征雲南,元梁王把匝刺瓦爾密兵敗自殺。造黃冊,編里甲,查田畝。1382年洪武十五年平定雲南。置殿閣大學士。設錦衣衛,掌侍衛,緝捕,專司詔獄。馬皇后病逝。1384年洪武十七年禁宦官司預外事,並禁區諸司與內官監文移往來。1385年洪武十八年“敦桓案”發,事連各省官吏數萬人,多為冤枉。頒《大誥於天下》。1387年洪武二十年命馮勝為征虜大將軍,率師征元太尉納哈出。納哈出降,遼東平。命國子監生分行州縣,查糧定區,編魚鱗圖冊。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韓國公李善長以助胡惟庸謀逆罪被誅,同案牽連死者甚多,作《昭示奸黨錄》,布告天下。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死,立皇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涼國公藍玉被誅,同案受誅的功臣宿將及其他人達一萬五千人。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頒《皇明祖訓條章》。湯和卒。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亡,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惠帝。開始削藩,周珠被廢為庶人,徙雲南。1399年建文元年廢齊王,湘王自焚。燕王朱棣舉兵反抗朝延,“靖難之役”開始。耿炳文為征虜大將軍,率兵伐燕,敗績;代之以李景隆,再敗。1400年建文二年都督盛庸、山東參政鐵鉉敗燕兵於濟南。羅貫中卒。1401年建文三年燕兵與朝廷軍大戰於河北、山東等地,互有勝負。1402年建文四年燕王率兵直趨南京。六月,南京破,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即位,是為成祖。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儒及其他不附者甚眾。大封靖難功臣。1403年永樂元年復周、齊、代、岷舊封,繼又開始削諸王護衛。明朝遣行人邢樞往諭奴兒干,海西,建州、野人等女真人三部酋長及部眾歸附。1405年永樂三年六月,鄭和率舟師首次出使西洋諸國,至永樂五年九月還。1406年永樂四年討安南。始議營建北京。1407年永樂五年安南平,置交恥布政司。《永樂大典》修成。1408年永樂六年九月,鄭和第二次出使西洋,至永樂九年六月還。1409年永樂七年韃靼可汗本雅失里殺明使郭驥,丘福率有軍征討,敗於臚朐河。明朝派內官亦失哈到黑龍江出海口建奴兒干都司。1410年永樂八年明成福率師首征漠北於斡難河大敗本雅失里。1411年永樂九年倭寇掠浙江盤石衛。因倭寇屢擾沿海,官司告諭日本巢捕。1412年永樂十年鄭和第三次出使西洋,至永樂十三年七月還朝。1413年永樂十一年開設貴州布政司,改土歸流。明宦官亦失哈第三次到奴兒干及庫頁島巡視,並於這年秋建永寧寺。1414年永樂十二年明成祖第二次征漠北,在忽蘭忽失溫大敗瓦刺馬哈木。1416年永樂十四年滿刺加、古里等十九國咸遣使朝貢,辭還,命鄭和等偕往,此系鄭和第四次出使西洋,至永樂十七年七月還朝。1417年永樂十五年四月,頒五經、四書、《性理大全》於兩京六部、國子監及府州縣學。1420年永樂十八年唐賽兒超義於山東益都,為明軍所鎮壓。始設東廠。1421年永樂十九年定北京為首都,改南京為陪都。鄭和第五次出使西洋,至明年八月還。1422年永樂二十年明成祖第三次出征漠北,討阿魯台。1423年永樂二十一年明成祖第四次出征漠北,討阿魯台。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鄭和第六次出使西洋,同年還。明成祖第五次出征漠北,歸途中病死於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仁宗。1425年洪熙元年仁宗卒,太子朱瞻基繼位,是為宣宗。始設巡撫。1426年宜德元年明宗室漢王朱高煦反,宣宗親征,朱高煦降。1427年宣德二年罷交恥布政司。1428年宣德三年宜宗巡邊,擊兀良哈部於寬河。1430年宣德五年詔命鄭和第七次出使西洋,鄭和於宣德六年正月在太倉劉家港天妃宮立《通番事跡碑》,十一月至福建長樂,於南山寺立《天妃之神靈應記》碑,明年始揚帆出海,歷忽魯謨斯等十七國而還。1432年宜德七年亦失哈率官軍等十次到奴兒干巡視,於第二年重修永寧寺。1435年宣德十年正月,宣宗卒,太子朱祁鎮繼位,是為英宗,九月,王振入掌司禮監。王振招權納賄,為明代宦官亂政之始。1441年正統六年以兵部尚書王驥總督軍務,宦官曹吉祥監軍,發兵擊麓川思任發。1442年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張氏卒,王振專權更甚。廣西大藤峽地區瑤、壯族人民起義。1447年正統十二年葉宗留於福建政和領導礦工起義。1448年正統十三年鄧茂七在福建沙縣領導農民起義,稱“剷平王”。尤溪爐主蔣福成響應鄧茂七的起義,發動起義,與茂七軍會合。明朝遣將鎮壓葉、鄧起義軍。葉宗留中流矢犧牲,餘部由葉希八領導,繼續鬥爭。1449年正統十四年二月,鄧茂七率眾攻延平,中伏,茂七中流矢犧牲,侄鄧伯孫率餘部繼續鬥爭至三月被俘犧牲,福建義軍失敗。五月,葉希八等受朝廷招安。湖廣、貴州苗民起義。七月,也先率瓦刺兵擾大同,王振挾英宗親征。八月,英宗還至土木堡被瓦刺所俘。王朱祁鈺監國,九月即帝位,是為景帝。十月,也先率兵圍攻北京,兵部尚書于謙領導軍民抗擊瓦刺,保住北京城。1450年景泰元年瓦刺數擾邊鎮。被明軍擊敗。英宗回北京,幽居南宮。1452年景泰三年廢英宗長子、皇太子朱見深為沂王,立景帝子朱見濟為皇太子。始於京師立團營,以于謙總其事。1453年景泰四年皇太子朱見濟卒。瓦刺也先自立為可汗。1454年景泰五年發生立太子之議,請復朱見深為太子的官員被下獄。1457年景泰八年,天順元年石亨、徐有貞為首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辟。景帝被廢為鄖王,死於西宮。于謙被殺害,貶謫的所謂于謙同黨甚多。1461年天順五年太監曹吉祥及其嗣子曹欽謀反,被鎮壓。1462年天順六年蒙古毛里孩等據河套。1464年天順八年正月,英宗卒,太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憲宗。始置皇莊。1465年成化元年荊襄流民起義爆發。大藤峽瑤民起義被殘酷鎮壓,改大藤峽為斷藤峽。命將率兵鎮壓荊襄流民。1466年成化二年荊襄流民領袖劉通、石龍先後被俘犧牲,起義失敗。1470年成化六年李原領導刑襄流民再度起義,稱為太平王。1471年成化七年項忠殘酷鎮壓荊襄流民。起義失敗。1473年成化九年明軍在河套取勝,韃靼渡河北去。1476年成化十二年流民復屯聚荊襄山區,明政府設置鄖陽府,撫治荊襄流民。1477年成化十三年置西廠,以太監汪直提督之。1482年成化十八年罷西廠。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憲宗卒,皇太子朱祐樘繼位,是為孝宗。1495年弘治八年蒙古復擁眾入據河套。1505年弘治十八年孝宗卒,皇太子朱厚照繼位,是為武宗。1506年正德元年太監劉瑾入掌司禮監,專權亂政。復置西廠。1508年正德三年立內行廠,劉瑾親自掌領,其殘暴更甚於東西二廠。1509年正德四年兩廣、西江、湖廣、陝西、四川等地爆發農民起義。1510年正德五年明宗室安化王朱寅蹯反,被執至北京,叛亂平定。劉瑾被誅。西廠、內行廠同罷。1511年正德六年朱寅蹯伏誅。楊虎、劉六、劉七領導河北農民起義。義軍攻打南州縣,京師曾因之戒嚴。十一月,楊虎戰死。1512年正德七年閏五月,劉六戰死於湖廣。七月,劉七犧牲於狼山,起義失敗。1514年正德九年葡萄牙商船首次到達中國,不得登陸,脫售商品而歸。1516年正德十一年葡萄牙駐滿刺加總督遣使來華,此為官方之首次接觸。1517年正德十二年武宗以巡邊為名,出遊至宣府、大同,親督軍擊蒙古小王子,王守仁提督南贛汀、漳軍務,鎮壓贛南農民起義。1518年正德十三年武宗復出遊至宣府、大同、榆林、太原等地。葡萄牙以國王名義遣使來華,要求通商,並進京見明朝皇帝。九月,葡艦隊侵占我屯門島。1519年正德十四年朝臣因諫阻武宗南巡被廷杖者146人,杖死者11人。明宗室寧王朱宸濠反,武宗藉口討朱宸濠,南遊至揚州、南京。副都御史王守仁擒朱宸濠,叛亂平。1521年正德十六年武宗卒,無嗣,興獻王世子朱厚熄入繼帝位,是為世宗。武宗佞臣江彬、錢寧伏誅。“大禮議”之爭開始。1522年嘉靖元年明軍將葡萄牙殖民者驅逐出屯門島。1523年嘉靖二年“爭貢之役”發生。畫家唐寅卒。1524年嘉靖三年因“大禮儀”之爭,廷杖大臣134人,死者16人。大同五堡兵變,殺巡撫、參將。1527年嘉靖六年南京兵部尚書王守仁總制兩廣、江西、湖廣軍務,鎮壓田州少數民族起義。興傘福達之獄,牽連四十幾人,死者十餘人,其餘削藩、戍邊。1533年嘉靖十二年大同戍卒叛,殺總兵李瑾。1535年嘉靖十四年葡萄牙商人買通明朝指揮黃慶。將原設在廣州後移至電白的通商市場移到壕鏡(澳門),這是陰謀占據澳門的開始。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韃靼可汗俺答犯朔州、太原。嚴嵩以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入閣預機務。1543年嘉靖二十二年俺答屢入塞侵擾。1546年嘉靖二十五年俺答自河套進犯延安、慶陽等地,殺掠甚眾。首輔夏盲、總督曾銑力主收復河套。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曾銑率兵出塞擊韃靼,獲勝。1548年嘉請二十七年家大計。夏言、曾銑被殺害。嚴嵩奪得首輔地位。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大舉入寇,圍攻北京。北京戒嚴,召各鎮勤王。俺答擄掠人畜金帛,滿載而去,是為“瘐戌之變”。兵部尚書丁汝夔被誅。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倭寇大舉騷浙江備倭。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俺答入寇。王直勾倭掠江浙。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倭寇騷擾江、浙等地,南京兵部尚書張經總督軍務討倭。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張經,俞大猷敗倭寇於浙江王江涇。張經因嚴嵩黨羽趙文華陷害。被逮下獄,遇害。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胡宗憲破倭於乍浦,擒殺徐海。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殖民者私自擴大在澳門的居住地,築炮台,建城垣,設官管理。明朝僅向其收取租金。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倭寇犯通州、福州、淮安等地。清太祖努爾哈赤生。1561年嘉靖四十年戚繼光大破倭寇於台州。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浙東倭患平息。倭寇大舉侵擾福建,戚繼光入閩抗倭。嚴嵩敗,子嚴世蕃謫戍。重錄《永樂大典》。1563年熹靖四十二年俞大猷、戚繼光大敗倭寇於福建。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戚繼光破倭於仙遊,福建倭患平息。倭犯廣東。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戚繼光、俞大嚴合殲廣東殘倭,沿海倭亂基本平定。嚴世蕃伏誅。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世宗卒,子裕王朱載後繼位,是為穆宗。海瑞上《治安疏》。1567年隆慶元年張居正入閣預機務。俺答犯大同,掠交城、文水。韃靼土蠻部犯薊鎮,掠昌黎、盧龍、灤河,京師成嚴。調譚綸、戚繼光北上防邊。1570年隆慶四年俺答孫把漢那吉降明。俺答遣使請封貢。1571年隆慶五年明朝封俺答為順義王,開設貢市,北面及西北邊境暫寧。1572年隆慶六年穩宗卒,皇太子朱翊鈞繼位,是為神宗。高拱罷,張居正晉升為內閣首輔。1575年萬曆三年黃河決高郵、碭山。西班牙殖民者自馬尼拉來中國,襲用呂宋名號與中國通商。1576年萬曆四年黃河決崔鎮。1577年萬曆五年張居正丁父憂,“奪情”留位,朝臣有糾劾者多被杖責,謫戍1578年萬曆六年張居正起用潘季訓治河。丈量天下田畝,限三載竣事。李明珍《本草綱目》修成。1580年萬曆八年黃、淮二河治理工程完成。耶穌會士、義大利人羅明堅到揚州。1581年萬曆九年裁各省冗官,核徭賦,汰諸司冒濫冗費。通令全國行“一條鞭法”。1582年萬曆十年張居正卒。耶穌會士,義大利人利瑪竇到中國,吳承恩卒。1583年萬曆十一年追奪張居正官階。凡張居正所舉用的官員,斥削殆盡。努爾哈赤以父祖仇起兵攻尼堪外蘭。明使努爾哈赤襲都指揮使。1584年萬曆十二年籍沒張居正家,榜其罪於天下,家屬戌邊。1585年萬曆十三年四川建武所兵變。海瑞復官。1588年萬曆十六年努爾哈赤統一建州五部。1589年萬曆十七年劉汝國在太湖等地起義,遭鎮壓,失敗。自過年始,神宗不上朝。明朝晉封努爾哈赤為都督僉事。1590年萬曆十八年群臣請立太子,“爭國本”事起。1592年萬曆二十年寧夏致仁副總兵哮拜反,討平之,倭寇朝鮮,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經略備倭軍務,李如松為總兵官,率兵援朝鮮。1593年萬曆二十一年李如松戰倭於明鮮平壤,克之;進攻王京,敗於碧蹄館,倭棄王京遁。召宋應昌、李如松還。努爾哈赤擊敗葉赫等九部聯軍。李時珍卒。1594年萬曆二十二年山東、河南、徐、淮等地遭災人民紛紛起義。1595年萬曆二十三年明朝封努爾哈赤為龍虎將軍。明遣使往日本,封平秀吉為日本國王。1596年萬曆二十四年遺宦官分赴各地開礦、榷稅。平秀吉不受封,復侵朝鮮。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任麻貴為總兵、楊鎬為經略、邢玢為總督,援朝抗倭。四川亳州宣慰司使楊應龍反,掠合江、綦江。1598年萬曆二十六年援朝諸將敗倭,朝鮮平。1599年萬曆二十七年臨清民變,焚稅使馬堂官署。殺其參隨三十四人。武昌、漢陽民變,擊傷稅使陳奉。楊應龍陷綦江。1600年萬曆二十八年李化龍率師討楊應龍。楊應龍自縊死,播州平。兩備各省災傷、饑荒,人民起義。義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至京獻方物。1601年萬曆二十九年武昌民變,殺稅監陳奉之參隨多人,焚巡撫公署。蘇州民變,殺織造中官孫隆之參隨數人。立朱常洛為太子。1602年萬曆三十年騰越民主,殺稅監委官。思想家李贄自刎。1603年萬曆三十一年努爾哈赤統領部下自呼蘭哈達移居赫圖阿拉。1605年萬曆三十三年詔罷天下開礦,以稅務歸有司。1606年萬曆三十四年雲南人民殺稅監楊榮。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西方曆法始入中國。《金瓶梅》問世。1615年萬曆四十三年“梃擊案”發生。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即汗位於赫圖阿拉,建元天命,國號“大金”。戲曲家湯顯祖卒。1618年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師伐明,攻占撫順、清河堡。明任楊鎬為遼東經略,加派“遼餉”。1619年萬曆四十七年發生薩爾滸戰役,杜松、劉鋌戰死,明軍大敗。後金兵克太原,馬林敗沒。熊廷弼經略遼東,楊鎬下獄。再加天下田賦。1620年萬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復加天下田賦。明神宗卒,皇太子朱常洛繼位,是為光宗。光宗即位二十九天而卒,“紅丸案”起。皇長子朱由校繼位是為熹宗。“移官案”起。封熹宗奶媽客氏為奉聖夫人,魏忠賢入司禮監為秉筆太監,客魏之禍自此始。罷熊廷弼,以袁應泰代之。1621年天啟元年後金兵克瀋陽、遼陽,經略袁應泰死之。起用熊廷弼為遼東經略,王化貞為廣西寧巡撫。永寧宣撫使奢崇明反,據重慶,圍成都,派將討之。1622年天啟二年後金兵克西平堡、廣寧。熊廷弼、王化貞被逮下獄。大學士孫承宗經略薊遼,命袁崇煥築寧遠城,貴州水西土同知安邦彥反,陷畢節、安順等城,圍貴陽。山東白蓮教徒徐鴻儒起義,失敗。1623年天啟三年荷蘭侵略者占據澎湖。奢崇明敗走龍場,與安邦彥合。魏忠賢總督東廠。1624年天啟四年楊漣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南北諸臣劾魏忠賢者相繼。楊漣、左光斗等被罷官。荷蘭殖民者侵占台灣的南部。1625年天啟五年後金兵克旅順。閹黨逮楊漣等“前六君子”下獄,皆死於獄中。翻“梃擊”、“紅丸”、“移宮”三案,毀天下東林講學書院,榜東林黨人姓名,頒示天下。熊廷弼被誅。後金遷都瀋陽,是為盛京。1626年天啟六年袁崇煥敗努爾赤於寧遠,努爾哈赤受重傷,半年後病亡,子皇太極繼位,是為清太宗,以明年為天聰元年。閹黨逮周起元等“後七君子”,皆遭害死。修《三朝要典》各地建魏閹生祠。陝西農民起義爆發。蘇州民變。西班牙殖民者侵占台灣基隆。1627年天啟七年陝西澄城農民起義,殺知縣張斗耀。後金兵圍錦州,攻寧遠,袁崇煥大敗之。熹宗卒,其弟信王朱由檢嗣位,是為思宗。謫魏忠賢於鳳陽,魏閹自縊死。1628年崇禎元年毀《三朝要典》,誅許顯純。鄭芝龍受撫。陝西饑民苦於加派,紛紛反抗,高迎祥、王嘉胤率眾起義。1629年崇禎二年定逆案。斬奢崇明、安邦彥,水西叛亂平。後金兵入塞,圍攻北京,皇太極使反問計,思宗逮袁崇煥下獄。1630年崇禎三年東調勤王兵之延綏、甘肅兵士譁變。李自成投奔起義軍。後金兵大掠畿輔後東歸。張獻忠於米脂縣起義。加田賦充餉。袁祟煥被明政府殺害。1631年崇禎四年起義軍領袖王嘉胤犧牲。後金兵圍大凌河城。孔有德反,連陷陵縣、臨邑等城。1632年崇禎五年孔有德陷登州、黃縣。陝西義軍入山西,連陷大寧、澤州、壽陽。1633年崇禎五年命曹文詔、左良玉在山西、河南鎮壓義軍。孔有德及耿仲明先後降於後金。後金兵克旅順。義軍渡河,陷澠池、伊陽、盧氏,逼湖廣。科學家徐光啟卒。1634年崇禎七年尚可喜降後金。設河南、山、陝、川、湖廣五省總督負責鎮壓義軍。義軍在湖廣、四川一帶轉戰。高迎祥、李自成誤入興安縣車箱峽,以偽降計脫險。後金兵進犯宣府等地。1635年崇禎八年起義軍大會滎陽,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率義軍克鳳陽。1636年崇禎九年高迎祥被擒,犧牲。皇太極稱帝,改國號大清,改元崇德。清兵入塞,連下近畿州縣。清帝親攻朝鮮。1637年崇禎十年楊嗣昌建“四正六隅”之策圍攻農民軍。張獻忠、羅汝才自襄陽攻安慶。李自成入四川,連陷州縣,逼成都。加派“剿餉”。宋應星《天丁開物》刊行。清封朝鮮。1638年崇禎十一年張獻忠偽降於谷城。李自成在潼關南原中伏,大敗。清兵入塞。明督師盧象升戰死巨鹿,北京戒嚴。1639年崇禎十二年清兵克濟南,俘德王,凡深入二千里,下畿內、山東七十餘城。三月,清兵出青山口,北歸。五月,張獻忠再起於谷城。敗左良玉於羅猴山。楊嗣昌出任督師。加派“練餉”。1640年崇禎十三年張獻忠迂迴四川。李自成入河南,饑民群起響應。清命親王大臣帶兵更番出撫明松、杏、寧、錦間。1641年崇禎十四年李自成克洛陽,殺福王朱常洵,兩次攻打開封。張獻忠入湖廣,克襄陽,殺襄王。楊嗣昌自殺。清兵攻錦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師救援,敗於松山。荷蘭、西班牙兩國殖民主義者為爭奪對台灣的統治權發生戰爭。地理學家徐霞客卒。1642年崇禎十五年清兵克松山,洪承疇投降。祖大壽獻錦州城降清。清兵入薊州,連下畿南、山東八十餘州縣。李自成三打開封,克襄陽。西班牙戰敗,荷蘭侵占整個台灣島。1643年崇禎十六年清兵北歸。皇太極病亡,子福臨繼位,是為清世祖,以明年為順治元年。張獻忠轉戰湖廣、江西,克武昌、長沙、撫州等地。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建百官,繼而破潼關,入陝西,克西安。1644年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克北京,明思宗自縊死,明亡。吳三桂降清,獻山海關。李自成受吳三桂與清兵夾擊,敗於山海關。清攝政王多爾袞統兵入關。李自成退出北京,回師陝西。清兵進北京。福王朱由嵩即位於南京,以明年為弘光元年。張獻忠入四川,克成都,建大西政權。
自永樂八年(1410)至二十二年(1424),成祖五次親征,沉重打擊了蒙古貴族的割據勢力,進一步加強了對這一地區的管理,使蒙古三大部最終都臣服於明朝。
宗喀巴與黃教的創立有什麼關係宗喀巴,本名羅桑扎巴,出生於青海西寧地區(今青海湟中魯沙爾)。幼時出家從噶當派名僧達瑪仁欽,學習顯、密教法。太祖洪武五年(1372)到西藏深造,鑽研各種佛教經典,並開展獨立的宗教活動。通過學習佛教經典及親自註解,形成自己的宗教思想,成為很有聲望的高僧。
當時一些西藏喇嘛教僧侶公開娶妻生子,酗酒耽食,貪婪成性,淫蕩自恣,有的甚至藉口修密需要女人,強娶民間處女,藉口法事需要,挖取活人心肝作供品。宗喀巴針對佛教戒行廢弛、僧侶生活放蕩的情況,從倡導戒律人手,決心進行宗教改革,得到統治西藏地區的闡化王扎巴堅參的大力支持。
洪武二十一年,為了表明自己嚴守戒律,宗喀巴改戴黃色僧帽並提倡不論顯、密僧人都應遵守戒律。宗喀巴通過修復頹廢的舊寺,來提高自己的宗教地位,舉辦法會,在社會各界擴大自己的影響,以贏得各方政治勢力的支持。
成祖永樂七年(1409)藏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宗喀巴在拉薩大昭寺主持了歷史上罕見的大祈願會,從四方前來參加的僧人有一萬多,觀光的俗人多達數萬。大會的成功召開使宗喀巴成為西藏喇嘛教界最有地位的人。會後,他在拉薩東面五十里的旺古兒山旁創建甘丹寺,逐漸形成一個以他為中心的新迦當教派。這一教派禁止僧侶娶妻生子,崇尚苦行,重視佛經研究,創建有系統的、規模很大的教學組織,要求僧侶穿黃衣戴黃帽,因此又稱為黃教。
黃教初期的影響並不大,為了擴大勢力和影響,宗喀巴和明朝廷創建起密切的聯繫,從而得到大力支持。永樂五年,明朝廷派使者到西藏賜予金冊。永樂十二年,宗喀巴派弟子釋迦也失入京朝貢,明朝廷封他為“大慈法王”,賜給印誥,倍加優寵。宗喀巴死後,按宗教的說法,由他的兩個大弟子世世轉生,傳其衣缽,就是後來的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神宗萬曆時,傳到達賴三世鎖南堅錯,黃教勢力日益壯大。鎖南堅錯被當地人稱為“活佛”,連大寶法王及闡化諸王都俯首稱弟子。
宗喀巴通過不斷努力,為黃教的興起和發揚光大奠定了雄厚的基礎,不愧是黃教的開宗祖師。附錄:明朝大事年表公元世紀中國紀年大事1368年元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即帝位,創建明朝,年號洪武,是為明太祖,以應天為南京。湯和平福建、廣東。四月,徐達克汴梁,八月,克大都。元順帝出奔上都,元亡。1369年洪武二年平陝西、山西等地。定封建諸土之制。1370年洪武三年定科舉法。命徐達、李文忠等分道北征。大封功臣。1371年洪武四年明朝出軍四川,明升降,夏亡,元平章劉益以遼東降。1372年洪武五年命徐達帶兵出雁門關,趨和林,北征蒙古。1373年洪武六年頒布《大明律》。1376年洪武九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頒布《建言格式》。1377年洪武十二年因吐蕃梗阻烏斯藏貢道,派將攻吐蕃,大破之。置通政使詞。1379年洪武十年頒行《案牘減繁式》,命各衙門切實奉行。1380年洪武十三年左丞相胡惟庸以謀反罪被誅,同黨受誅者甚眾。廢行書省,罷設丞相,提高六部官秩,改大都督“為中、左、前、右、後五軍都督軍。大赦天下。1381年洪武十四年征雲南,元梁王把匝刺瓦爾密兵敗自殺。造黃冊,編里甲,查田畝。1382年洪武十五年平定雲南。置殿閣大學士。設錦衣衛,掌侍衛,緝捕,專司詔獄。馬皇后病逝。1384年洪武十七年禁宦官司預外事,並禁區諸司與內官監文移往來。1385年洪武十八年“敦桓案”發,事連各省官吏數萬人,多為冤枉。頒《大誥於天下》。1387年洪武二十年命馮勝為征虜大將軍,率師征元太尉納哈出。納哈出降,遼東平。命國子監生分行州縣,查糧定區,編魚鱗圖冊。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韓國公李善長以助胡惟庸謀逆罪被誅,同案牽連死者甚多,作《昭示奸黨錄》,布告天下。1392年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標死,立皇長孫朱允炆為皇太孫。1393年洪武二十六年涼國公藍玉被誅,同案受誅的功臣宿將及其他人達一萬五千人。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頒《皇明祖訓條章》。湯和卒。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亡,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惠帝。開始削藩,周珠被廢為庶人,徙雲南。1399年建文元年廢齊王,湘王自焚。燕王朱棣舉兵反抗朝延,“靖難之役”開始。耿炳文為征虜大將軍,率兵伐燕,敗績;代之以李景隆,再敗。1400年建文二年都督盛庸、山東參政鐵鉉敗燕兵於濟南。羅貫中卒。1401年建文三年燕兵與朝廷軍大戰於河北、山東等地,互有勝負。1402年建文四年燕王率兵直趨南京。六月,南京破,建文帝不知所終。朱棣即位,是為成祖。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儒及其他不附者甚眾。大封靖難功臣。1403年永樂元年復周、齊、代、岷舊封,繼又開始削諸王護衛。明朝遣行人邢樞往諭奴兒干,海西,建州、野人等女真人三部酋長及部眾歸附。1405年永樂三年六月,鄭和率舟師首次出使西洋諸國,至永樂五年九月還。1406年永樂四年討安南。始議營建北京。1407年永樂五年安南平,置交恥布政司。《永樂大典》修成。1408年永樂六年九月,鄭和第二次出使西洋,至永樂九年六月還。1409年永樂七年韃靼可汗本雅失里殺明使郭驥,丘福率有軍征討,敗於臚朐河。明朝派內官亦失哈到黑龍江出海口建奴兒干都司。1410年永樂八年明成福率師首征漠北於斡難河大敗本雅失里。1411年永樂九年倭寇掠浙江盤石衛。因倭寇屢擾沿海,官司告諭日本巢捕。1412年永樂十年鄭和第三次出使西洋,至永樂十三年七月還朝。1413年永樂十一年開設貴州布政司,改土歸流。明宦官亦失哈第三次到奴兒干及庫頁島巡視,並於這年秋建永寧寺。1414年永樂十二年明成祖第二次征漠北,在忽蘭忽失溫大敗瓦刺馬哈木。1416年永樂十四年滿刺加、古里等十九國咸遣使朝貢,辭還,命鄭和等偕往,此系鄭和第四次出使西洋,至永樂十七年七月還朝。1417年永樂十五年四月,頒五經、四書、《性理大全》於兩京六部、國子監及府州縣學。1420年永樂十八年唐賽兒超義於山東益都,為明軍所鎮壓。始設東廠。1421年永樂十九年定北京為首都,改南京為陪都。鄭和第五次出使西洋,至明年八月還。1422年永樂二十年明成祖第三次出征漠北,討阿魯台。1423年永樂二十一年明成祖第四次出征漠北,討阿魯台。1424年永樂二十二年鄭和第六次出使西洋,同年還。明成祖第五次出征漠北,歸途中病死於榆木川,皇太子朱高熾繼位,是為仁宗。1425年洪熙元年仁宗卒,太子朱瞻基繼位,是為宣宗。始設巡撫。1426年宜德元年明宗室漢王朱高煦反,宣宗親征,朱高煦降。1427年宣德二年罷交恥布政司。1428年宣德三年宜宗巡邊,擊兀良哈部於寬河。1430年宣德五年詔命鄭和第七次出使西洋,鄭和於宣德六年正月在太倉劉家港天妃宮立《通番事跡碑》,十一月至福建長樂,於南山寺立《天妃之神靈應記》碑,明年始揚帆出海,歷忽魯謨斯等十七國而還。1432年宜德七年亦失哈率官軍等十次到奴兒干巡視,於第二年重修永寧寺。1435年宣德十年正月,宣宗卒,太子朱祁鎮繼位,是為英宗,九月,王振入掌司禮監。王振招權納賄,為明代宦官亂政之始。1441年正統六年以兵部尚書王驥總督軍務,宦官曹吉祥監軍,發兵擊麓川思任發。1442年正統七年太皇太后張氏卒,王振專權更甚。廣西大藤峽地區瑤、壯族人民起義。1447年正統十二年葉宗留於福建政和領導礦工起義。1448年正統十三年鄧茂七在福建沙縣領導農民起義,稱“剷平王”。尤溪爐主蔣福成響應鄧茂七的起義,發動起義,與茂七軍會合。明朝遣將鎮壓葉、鄧起義軍。葉宗留中流矢犧牲,餘部由葉希八領導,繼續鬥爭。1449年正統十四年二月,鄧茂七率眾攻延平,中伏,茂七中流矢犧牲,侄鄧伯孫率餘部繼續鬥爭至三月被俘犧牲,福建義軍失敗。五月,葉希八等受朝廷招安。湖廣、貴州苗民起義。七月,也先率瓦刺兵擾大同,王振挾英宗親征。八月,英宗還至土木堡被瓦刺所俘。王朱祁鈺監國,九月即帝位,是為景帝。十月,也先率兵圍攻北京,兵部尚書于謙領導軍民抗擊瓦刺,保住北京城。1450年景泰元年瓦刺數擾邊鎮。被明軍擊敗。英宗回北京,幽居南宮。1452年景泰三年廢英宗長子、皇太子朱見深為沂王,立景帝子朱見濟為皇太子。始於京師立團營,以于謙總其事。1453年景泰四年皇太子朱見濟卒。瓦刺也先自立為可汗。1454年景泰五年發生立太子之議,請復朱見深為太子的官員被下獄。1457年景泰八年,天順元年石亨、徐有貞為首發動奪門之變,英宗復辟。景帝被廢為鄖王,死於西宮。于謙被殺害,貶謫的所謂于謙同黨甚多。1461年天順五年太監曹吉祥及其嗣子曹欽謀反,被鎮壓。1462年天順六年蒙古毛里孩等據河套。1464年天順八年正月,英宗卒,太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憲宗。始置皇莊。1465年成化元年荊襄流民起義爆發。大藤峽瑤民起義被殘酷鎮壓,改大藤峽為斷藤峽。命將率兵鎮壓荊襄流民。1466年成化二年荊襄流民領袖劉通、石龍先後被俘犧牲,起義失敗。1470年成化六年李原領導刑襄流民再度起義,稱為太平王。1471年成化七年項忠殘酷鎮壓荊襄流民。起義失敗。1473年成化九年明軍在河套取勝,韃靼渡河北去。1476年成化十二年流民復屯聚荊襄山區,明政府設置鄖陽府,撫治荊襄流民。1477年成化十三年置西廠,以太監汪直提督之。1482年成化十八年罷西廠。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憲宗卒,皇太子朱祐樘繼位,是為孝宗。1495年弘治八年蒙古復擁眾入據河套。1505年弘治十八年孝宗卒,皇太子朱厚照繼位,是為武宗。1506年正德元年太監劉瑾入掌司禮監,專權亂政。復置西廠。1508年正德三年立內行廠,劉瑾親自掌領,其殘暴更甚於東西二廠。1509年正德四年兩廣、西江、湖廣、陝西、四川等地爆發農民起義。1510年正德五年明宗室安化王朱寅蹯反,被執至北京,叛亂平定。劉瑾被誅。西廠、內行廠同罷。1511年正德六年朱寅蹯伏誅。楊虎、劉六、劉七領導河北農民起義。義軍攻打南州縣,京師曾因之戒嚴。十一月,楊虎戰死。1512年正德七年閏五月,劉六戰死於湖廣。七月,劉七犧牲於狼山,起義失敗。1514年正德九年葡萄牙商船首次到達中國,不得登陸,脫售商品而歸。1516年正德十一年葡萄牙駐滿刺加總督遣使來華,此為官方之首次接觸。1517年正德十二年武宗以巡邊為名,出遊至宣府、大同,親督軍擊蒙古小王子,王守仁提督南贛汀、漳軍務,鎮壓贛南農民起義。1518年正德十三年武宗復出遊至宣府、大同、榆林、太原等地。葡萄牙以國王名義遣使來華,要求通商,並進京見明朝皇帝。九月,葡艦隊侵占我屯門島。1519年正德十四年朝臣因諫阻武宗南巡被廷杖者146人,杖死者11人。明宗室寧王朱宸濠反,武宗藉口討朱宸濠,南遊至揚州、南京。副都御史王守仁擒朱宸濠,叛亂平。1521年正德十六年武宗卒,無嗣,興獻王世子朱厚熄入繼帝位,是為世宗。武宗佞臣江彬、錢寧伏誅。“大禮議”之爭開始。1522年嘉靖元年明軍將葡萄牙殖民者驅逐出屯門島。1523年嘉靖二年“爭貢之役”發生。畫家唐寅卒。1524年嘉靖三年因“大禮儀”之爭,廷杖大臣134人,死者16人。大同五堡兵變,殺巡撫、參將。1527年嘉靖六年南京兵部尚書王守仁總制兩廣、江西、湖廣軍務,鎮壓田州少數民族起義。興傘福達之獄,牽連四十幾人,死者十餘人,其餘削藩、戍邊。1533年嘉靖十二年大同戍卒叛,殺總兵李瑾。1535年嘉靖十四年葡萄牙商人買通明朝指揮黃慶。將原設在廣州後移至電白的通商市場移到壕鏡(澳門),這是陰謀占據澳門的開始。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韃靼可汗俺答犯朔州、太原。嚴嵩以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入閣預機務。1543年嘉靖二十二年俺答屢入塞侵擾。1546年嘉靖二十五年俺答自河套進犯延安、慶陽等地,殺掠甚眾。首輔夏盲、總督曾銑力主收復河套。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曾銑率兵出塞擊韃靼,獲勝。1548年嘉請二十七年家大計。夏言、曾銑被殺害。嚴嵩奪得首輔地位。1550年嘉靖二十九年俺答大舉入寇,圍攻北京。北京戒嚴,召各鎮勤王。俺答擄掠人畜金帛,滿載而去,是為“瘐戌之變”。兵部尚書丁汝夔被誅。1552年嘉靖三十一年倭寇大舉騷浙江備倭。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俺答入寇。王直勾倭掠江浙。1554年嘉靖三十三年倭寇騷擾江、浙等地,南京兵部尚書張經總督軍務討倭。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張經,俞大猷敗倭寇於浙江王江涇。張經因嚴嵩黨羽趙文華陷害。被逮下獄,遇害。1556年嘉靖三十五年胡宗憲破倭於乍浦,擒殺徐海。1557年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殖民者私自擴大在澳門的居住地,築炮台,建城垣,設官管理。明朝僅向其收取租金。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倭寇犯通州、福州、淮安等地。清太祖努爾哈赤生。1561年嘉靖四十年戚繼光大破倭寇於台州。1562年嘉靖四十一年浙東倭患平息。倭寇大舉侵擾福建,戚繼光入閩抗倭。嚴嵩敗,子嚴世蕃謫戍。重錄《永樂大典》。1563年熹靖四十二年俞大猷、戚繼光大敗倭寇於福建。1564年嘉靖四十三年戚繼光破倭於仙遊,福建倭患平息。倭犯廣東。1565年嘉靖四十四年戚繼光、俞大嚴合殲廣東殘倭,沿海倭亂基本平定。嚴世蕃伏誅。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世宗卒,子裕王朱載後繼位,是為穆宗。海瑞上《治安疏》。1567年隆慶元年張居正入閣預機務。俺答犯大同,掠交城、文水。韃靼土蠻部犯薊鎮,掠昌黎、盧龍、灤河,京師成嚴。調譚綸、戚繼光北上防邊。1570年隆慶四年俺答孫把漢那吉降明。俺答遣使請封貢。1571年隆慶五年明朝封俺答為順義王,開設貢市,北面及西北邊境暫寧。1572年隆慶六年穩宗卒,皇太子朱翊鈞繼位,是為神宗。高拱罷,張居正晉升為內閣首輔。1575年萬曆三年黃河決高郵、碭山。西班牙殖民者自馬尼拉來中國,襲用呂宋名號與中國通商。1576年萬曆四年黃河決崔鎮。1577年萬曆五年張居正丁父憂,“奪情”留位,朝臣有糾劾者多被杖責,謫戍1578年萬曆六年張居正起用潘季訓治河。丈量天下田畝,限三載竣事。李明珍《本草綱目》修成。1580年萬曆八年黃、淮二河治理工程完成。耶穌會士、義大利人羅明堅到揚州。1581年萬曆九年裁各省冗官,核徭賦,汰諸司冒濫冗費。通令全國行“一條鞭法”。1582年萬曆十年張居正卒。耶穌會士,義大利人利瑪竇到中國,吳承恩卒。1583年萬曆十一年追奪張居正官階。凡張居正所舉用的官員,斥削殆盡。努爾哈赤以父祖仇起兵攻尼堪外蘭。明使努爾哈赤襲都指揮使。1584年萬曆十二年籍沒張居正家,榜其罪於天下,家屬戌邊。1585年萬曆十三年四川建武所兵變。海瑞復官。1588年萬曆十六年努爾哈赤統一建州五部。1589年萬曆十七年劉汝國在太湖等地起義,遭鎮壓,失敗。自過年始,神宗不上朝。明朝晉封努爾哈赤為都督僉事。1590年萬曆十八年群臣請立太子,“爭國本”事起。1592年萬曆二十年寧夏致仁副總兵哮拜反,討平之,倭寇朝鮮,兵部右侍郎宋應昌經略備倭軍務,李如松為總兵官,率兵援朝鮮。1593年萬曆二十一年李如松戰倭於明鮮平壤,克之;進攻王京,敗於碧蹄館,倭棄王京遁。召宋應昌、李如松還。努爾哈赤擊敗葉赫等九部聯軍。李時珍卒。1594年萬曆二十二年山東、河南、徐、淮等地遭災人民紛紛起義。1595年萬曆二十三年明朝封努爾哈赤為龍虎將軍。明遣使往日本,封平秀吉為日本國王。1596年萬曆二十四年遺宦官分赴各地開礦、榷稅。平秀吉不受封,復侵朝鮮。1597年萬曆二十五年任麻貴為總兵、楊鎬為經略、邢玢為總督,援朝抗倭。四川亳州宣慰司使楊應龍反,掠合江、綦江。1598年萬曆二十六年援朝諸將敗倭,朝鮮平。1599年萬曆二十七年臨清民變,焚稅使馬堂官署。殺其參隨三十四人。武昌、漢陽民變,擊傷稅使陳奉。楊應龍陷綦江。1600年萬曆二十八年李化龍率師討楊應龍。楊應龍自縊死,播州平。兩備各省災傷、饑荒,人民起義。義大利耶穌會士利瑪竇至京獻方物。1601年萬曆二十九年武昌民變,殺稅監陳奉之參隨多人,焚巡撫公署。蘇州民變,殺織造中官孫隆之參隨數人。立朱常洛為太子。1602年萬曆三十年騰越民主,殺稅監委官。思想家李贄自刎。1603年萬曆三十一年努爾哈赤統領部下自呼蘭哈達移居赫圖阿拉。1605年萬曆三十三年詔罷天下開礦,以稅務歸有司。1606年萬曆三十四年雲南人民殺稅監楊榮。1610年萬曆三十八年西方曆法始入中國。《金瓶梅》問世。1615年萬曆四十三年“梃擊案”發生。1616年萬曆四十四年努爾哈赤即汗位於赫圖阿拉,建元天命,國號“大金”。戲曲家湯顯祖卒。1618年萬曆四十六年努爾哈赤以七大恨告天,誓師伐明,攻占撫順、清河堡。明任楊鎬為遼東經略,加派“遼餉”。1619年萬曆四十七年發生薩爾滸戰役,杜松、劉鋌戰死,明軍大敗。後金兵克太原,馬林敗沒。熊廷弼經略遼東,楊鎬下獄。再加天下田賦。1620年萬曆四十八年,泰昌元年復加天下田賦。明神宗卒,皇太子朱常洛繼位,是為光宗。光宗即位二十九天而卒,“紅丸案”起。皇長子朱由校繼位是為熹宗。“移官案”起。封熹宗奶媽客氏為奉聖夫人,魏忠賢入司禮監為秉筆太監,客魏之禍自此始。罷熊廷弼,以袁應泰代之。1621年天啟元年後金兵克瀋陽、遼陽,經略袁應泰死之。起用熊廷弼為遼東經略,王化貞為廣西寧巡撫。永寧宣撫使奢崇明反,據重慶,圍成都,派將討之。1622年天啟二年後金兵克西平堡、廣寧。熊廷弼、王化貞被逮下獄。大學士孫承宗經略薊遼,命袁崇煥築寧遠城,貴州水西土同知安邦彥反,陷畢節、安順等城,圍貴陽。山東白蓮教徒徐鴻儒起義,失敗。1623年天啟三年荷蘭侵略者占據澎湖。奢崇明敗走龍場,與安邦彥合。魏忠賢總督東廠。1624年天啟四年楊漣劾魏忠賢二十四大罪,南北諸臣劾魏忠賢者相繼。楊漣、左光斗等被罷官。荷蘭殖民者侵占台灣的南部。1625年天啟五年後金兵克旅順。閹黨逮楊漣等“前六君子”下獄,皆死於獄中。翻“梃擊”、“紅丸”、“移宮”三案,毀天下東林講學書院,榜東林黨人姓名,頒示天下。熊廷弼被誅。後金遷都瀋陽,是為盛京。1626年天啟六年袁崇煥敗努爾赤於寧遠,努爾哈赤受重傷,半年後病亡,子皇太極繼位,是為清太宗,以明年為天聰元年。閹黨逮周起元等“後七君子”,皆遭害死。修《三朝要典》各地建魏閹生祠。陝西農民起義爆發。蘇州民變。西班牙殖民者侵占台灣基隆。1627年天啟七年陝西澄城農民起義,殺知縣張斗耀。後金兵圍錦州,攻寧遠,袁崇煥大敗之。熹宗卒,其弟信王朱由檢嗣位,是為思宗。謫魏忠賢於鳳陽,魏閹自縊死。1628年崇禎元年毀《三朝要典》,誅許顯純。鄭芝龍受撫。陝西饑民苦於加派,紛紛反抗,高迎祥、王嘉胤率眾起義。1629年崇禎二年定逆案。斬奢崇明、安邦彥,水西叛亂平。後金兵入塞,圍攻北京,皇太極使反問計,思宗逮袁崇煥下獄。1630年崇禎三年東調勤王兵之延綏、甘肅兵士譁變。李自成投奔起義軍。後金兵大掠畿輔後東歸。張獻忠於米脂縣起義。加田賦充餉。袁祟煥被明政府殺害。1631年崇禎四年起義軍領袖王嘉胤犧牲。後金兵圍大凌河城。孔有德反,連陷陵縣、臨邑等城。1632年崇禎五年孔有德陷登州、黃縣。陝西義軍入山西,連陷大寧、澤州、壽陽。1633年崇禎五年命曹文詔、左良玉在山西、河南鎮壓義軍。孔有德及耿仲明先後降於後金。後金兵克旅順。義軍渡河,陷澠池、伊陽、盧氏,逼湖廣。科學家徐光啟卒。1634年崇禎七年尚可喜降後金。設河南、山、陝、川、湖廣五省總督負責鎮壓義軍。義軍在湖廣、四川一帶轉戰。高迎祥、李自成誤入興安縣車箱峽,以偽降計脫險。後金兵進犯宣府等地。1635年崇禎八年起義軍大會滎陽,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率義軍克鳳陽。1636年崇禎九年高迎祥被擒,犧牲。皇太極稱帝,改國號大清,改元崇德。清兵入塞,連下近畿州縣。清帝親攻朝鮮。1637年崇禎十年楊嗣昌建“四正六隅”之策圍攻農民軍。張獻忠、羅汝才自襄陽攻安慶。李自成入四川,連陷州縣,逼成都。加派“剿餉”。宋應星《天丁開物》刊行。清封朝鮮。1638年崇禎十一年張獻忠偽降於谷城。李自成在潼關南原中伏,大敗。清兵入塞。明督師盧象升戰死巨鹿,北京戒嚴。1639年崇禎十二年清兵克濟南,俘德王,凡深入二千里,下畿內、山東七十餘城。三月,清兵出青山口,北歸。五月,張獻忠再起於谷城。敗左良玉於羅猴山。楊嗣昌出任督師。加派“練餉”。1640年崇禎十三年張獻忠迂迴四川。李自成入河南,饑民群起響應。清命親王大臣帶兵更番出撫明松、杏、寧、錦間。1641年崇禎十四年李自成克洛陽,殺福王朱常洵,兩次攻打開封。張獻忠入湖廣,克襄陽,殺襄王。楊嗣昌自殺。清兵攻錦州,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師救援,敗於松山。荷蘭、西班牙兩國殖民主義者為爭奪對台灣的統治權發生戰爭。地理學家徐霞客卒。1642年崇禎十五年清兵克松山,洪承疇投降。祖大壽獻錦州城降清。清兵入薊州,連下畿南、山東八十餘州縣。李自成三打開封,克襄陽。西班牙戰敗,荷蘭侵占整個台灣島。1643年崇禎十六年清兵北歸。皇太極病亡,子福臨繼位,是為清世祖,以明年為順治元年。張獻忠轉戰湖廣、江西,克武昌、長沙、撫州等地。李自成在襄陽稱“新順王”,建百官,繼而破潼關,入陝西,克西安。1644年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克北京,明思宗自縊死,明亡。吳三桂降清,獻山海關。李自成受吳三桂與清兵夾擊,敗於山海關。清攝政王多爾袞統兵入關。李自成退出北京,回師陝西。清兵進北京。福王朱由嵩即位於南京,以明年為弘光元年。張獻忠入四川,克成都,建大西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