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後主死後,宋太宗命徐鉉為他寫“神道碑”。原來張洎、湯悅等一干原南唐舊臣,素來和徐鉉不和,他們知道徐鉉一向和李後主交厚,又懷念故國,是以一致向宋太宗舉薦徐鉉,只盼能從中挑出些“毛病”來陷害他。徐鉉接旨後,向宋太宗哭訴道:“臣舊事李煜,陛下若容臣存故主之義,乃敢奉旨。”宋太宗見李煜已死,更無後患,樂得大方一些,便依允了。於是徐鉉書碑,但據事實,於南唐亡國之因,只稱“歷數已盡,天命有歸”而已,更沒說一句無中生有的貶斥後主的話。後人稱為“信史”。由於太長,故不援引。但徐鉉寫的兩首《吳王輓詩》確是情意深厚、忠於史實的。補錄之於下:(一)

  倏忽千齡盡,冥茫萬事空。

  青松洛陽路,白草建康宮。

  道德遺文在,興衰古今同。

  受恩無補報,反袂泣途窮。

  (二)

  土德承餘烈,江南廣舊恩。

  一朝人事變,千古信書存。

  哀輓周原道,銘旌鄭國門。

  此身雖未死,寂寞已銷魂。

  詩中說:“一朝人事變,千古信書存。”也未必盡然。千古以來,有幾個史學家像陸游一樣,稱讚他“仁愛足感遺民”的?有幾個像徐鉉一樣說他“江南廣舊恩”的?有的人責備他“佞佛”,有的人責備他“奢侈”,卻不知五代以來,中原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而江南人民在李煜“專務恤民”的仁政下,過著太平富足的日子,確是兩個鮮明的對照呢!李煜“佞佛”是真的,這是他個人宗教信仰,又關什麼政治了?李煜喜歡音樂、舞蹈是真的,但這是個人愛好,他並不奢侈,也不荒淫,史書上不是說他“和臣子探討治道,輒至深夜”麼?又荒了什麼政了?連他的敵人,趙匡胤也只能說:“李煜何罪?但臥寢之旁,豈容他人鼾息?”趙匡胤指不出李煜有荒政失德處來,怪只怪他不該割據,妨礙統一而已。幾十年後,宋真宗(太宗的兒子)問潘慎修(即給李煜做了幾年記室的那人)道:“李煜何如主也?”潘慎修憤然道:“煜或懵理,何得享國十餘年?”(意思是:李煜假如是個不識道理的人,又怎能治理國家十餘年呢?)潘慎修是當著真宗的面,為李煜說了幾句公道話,他比起某些史學家來,人品見識要高明多了。徐鉉在輓詩中說:“道德遺文在”,指的是李煜所著的《雜說》,共千萬言,李煜自己對《雜說》是頗為看重的,他說:“垂此空文,庶幾百世以下,有以知吾心耳。”據當時看過《雜說》的人說,這是一部議論如何為政的書,全書貫穿了民本主義思想,在那亂世,人民生命不值一文錢的時代,有這樣的思想,那是很先進的了。然而到了今天,《雜說》卻已湮沒了,沒有人可以通過它,知道李後主的心了。

  回外回 愁深幾許 一江春水向東流(5)

  李後主的詩詞,傳到今天的,共有詞四十首,詩十八首,另外還有一些散見各處的斷章零篇。他的詞卻是備受人們讚譽的。王鵬運稱他是“詞中之帝”;周稚圭稱他的詞是“天籟也,恐非人力所及”;馮煦認為李煜在詞壇的地位,恰如王羲之在書法界中的地位一般,是無與倫比的;譚獻認為:“後主之詞,足當李白詩篇,高奇無匹”;而我最為贊同的是王國維的說法:“後主詞,真可謂血書者也。”

  幾時能到洛陽,憑弔一下李後主呢?

  【注】①李煜辭別金陵情況,見馬令《南唐書》及《江南余載》、《春明退朝錄》。

  ②對李煜詞的評價,見今人詹又新《南唐二主詞研究》。

  ③李後主的囚禁生活,見宋·王《默記》、《十國春秋》。

  ④李煜被鴆毒事,見《酉堂全集》、宋·周亮工《因樹屋樹影》、《樂府紀聞》。

  ⑤徐鉉《神道碑》及輓詩,見《苕溪漁隱叢話前集》。

  ⑥《虞美人》一詞中,“雕欄玉砌”,可以實指亭台樓閣,也可以泛指大好江山。“朱顏改”可以指樓台破損了,也可以指換了主人了。

  趙匡胤年表公元927年(後唐明宗天成二年)生於洛陽夾馬營公元937年(後晉高祖天福二年)隨父遷居開封(又稱汴京、汴梁)

  公元939年(後晉高祖天福四年)趙匡義(後改名光義)生,小匡胤十三歲公元943年(後晉齊王天福八年)趙匡胤試馬、土室遇險公元946年(後晉齊王開運六年)契丹陷開封,趙匡胤浪跡陝、甘、湖廣一帶公元948年(後漢隱帝乾佑元年)趙匡胤參軍公元951年(後周太祖廣順元年)郭威稱帝,趙匡胤入禁軍公元954年(後周世宗顯德元年)後周、北漢高平大戰,趙匡胤升任御前都虞侯公元955年(後周世宗顯德二年)  趙匡胤奉旨閱禁軍公元956年——958年(後周世宗後周征淮南,吞併淮南,趙匡       顯德三—五年)胤因殊功晉升為定國節度使、殿前都指揮使公元959年(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周世宗出兵恢復關南五州,六月去世,趙匡胤升任殿前都點檢、太尉、歸德節度使公元962年(宋太祖建隆元年)趙匡胤代周,建立宋王朝,時年三十四歲公元963年(宋太祖建隆二年)宋太祖“杯酒釋兵權”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