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那麼,到時候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還真是值得期待啊。只是可惜,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去見證,只能在想像中悠然神往了。

  第四節如果,大唐的輝煌能夠延續

  大唐的輝煌能夠延續,是比上一節更進一步的假設。可能是因為唐玄宗翻然醒悟,也有可能是因為在他之後唐朝再次出現了一名睿智的皇帝——他能夠看清唐帝國現在的問題與處境,並且能夠拿出辦法來解決。當然也有可能從唐太宗李世民時代開始,就立下了“萬世可法之法”,從而保證了國家持續的強大。

  歷史的支流實在是太多了,多得我們幾乎無法盡窺其全貌。那麼,在封建王朝,是否存在這樣的“萬世可法之法”呢?

  答案是有的。

  在皇帝決定天下興亡的時代,一個明君或者昏君往往能夠決定整個國家的走向。除了開國帝王以外,其他的皇帝往往自幼生長於深宮中,長於婦人、宦官之手,別說人生百態、世情如水,就連老百姓家裡每天吃些什麼、一個月要花多少錢都往往不清楚——這才留下了千古傳奇“何不食肉糜”。

  相對於按照血統關係來定傳承的皇帝寶座來說,宰相的能力往往是值得認可的。無論這個宰相是忠還是奸,只要能夠從眾多官員中脫穎而出,都是人傑中的人傑。用句俗話來講,就是拔根頭髮都是空心的。

  所以皇帝只需要謹記一點:“不管我怎麼樣,肯定沒有朝堂上站著的那幫人精明!”然後才根據這個原則去不斷地調整國家的政策與治理手法,自然而然就不會有大的變動發生。這也就是現代民主制度的雛形,大多數人都沒有什麼天賦異稟,但只要是大多數人的決定,往往不會糟糕到哪裡去。所以在封建王朝只要能夠很好地限制皇帝,使其不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自然就能做到長治久安。

  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皇帝無法放權,如果今天放權,說不定明天刀就直接架到脖子上了。可皇帝不放權,什麼都抓在手裡,很多時候天下萬民的幸福就取決於他的智商與情商,這顯然是不安全的。同樣的,作為萬人之上的皇帝,天生就帶著一種殺伐決斷,如果有人逆他的意思,那麼他就會很不高興;皇帝如果不高興,就有人要倒霉了。

  如果無法解決這個矛盾,這种放權是很難實際進行的。古人忙了一輩子沒想過這個問題,或者想過但是沒有什麼好的解決辦法,幸好我們多了2000年的見識,自然可以提出解決辦法——除了皇帝分權之外,下屬也分權。唐朝其實已經走了第一步,就是將宰相一分為三,避免了相權對皇權的壓迫。這樣一來,對皇權的限制就沒有了,頭銜雖然是宰相,但如果不是特別強勢的話,與其他官員也沒有太大的分別,生殺予奪同樣都取決於皇帝。

  在這裡可以借鑑一下明朝的制度,明朝的內閣已經具有了現代君主立憲的一些雛形。皇帝不能隨便下命令,不能為所欲為,甚至於不能決定自己的繼承人。但另一方面,皇帝本身也具有很大的權限:雖然不能控制天下官員,但可以控制內閣,再通過內閣去控制外面。同時,內閣的人選由百官推舉產生,皇帝只能選擇是與否,而不能直接決定人選。這就很好地限制了皇帝的權力,也很好地限制了內閣的權力。

  現在假設唐太宗李世民靈機一動,忽然就想到了這樣一個制度,能否將輝煌再延續下去呢?

  首先,武后恐怕是很難奪得帝位了,雖然她能夠得到皇帝的認可,但身為女子,面對一大幫李唐老臣,她也無能為力。畢竟所有的聖旨都需要內閣認可,才具有法律效力,這就從根本上杜絕了國器私用的可能性,哪怕那個人是皇帝也不行。

  這樣一來,出現奸臣的概率就會大大降低。但誰也不能說從此就世無奸臣,世間的一切,說穿了都是一個概率問題,本節所敘述的,也就是眾多可能中的一個而已。

  沒有了大規模的奸臣,那麼會不會出現宦官專政呢?我們首先要了解一件事,就是宦官權力的來源。宦官作為皇帝的家奴,其本身的權力影響範圍是不會出皇宮的。因為是皇帝近臣,所以很有希望做到欺上瞞下、任人唯親,從而把持朝政。在皇帝是唯一的權力中心的情況之下,只要掌握了這個權力中心,自然能夠得到足夠的權力。

  但現在皇帝不再是唯一的權力中心了,至少有一個內閣能與其抗衡。那麼也就是說,宦官就算權力大到沒邊了,也頂多就是站著的皇帝而已,內閣還處於與其抗衡的地位。這就是為什麼明朝雖然宦官弄權也很厲害,但再牛的宦官也不可能爬到皇帝的頭上去,甚至於只要皇帝一句話,無論你是“立皇帝”還是“九千歲”,都只能引頸就戮。

  確認了這些事實之後,我們再來討論,這樣是否能夠延續唐朝的輝煌呢?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通過前面的內容我們已經了解到,唐朝的強盛與繁榮並不只是某一方面或者是某一種制度,更重要的是從上到下的風氣與心態。而這些內容的形成與喪失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個人能夠扭轉的。在這種制度之下,不會發生大的變動。那麼,以唐朝那種外無敵國的戰略環境,可以相對比較輕鬆地化解掉國內的矛盾。唐朝君臣甚至都不需要舉起變法或者改革的大旗,只需要將自己的壓迫力度稍稍放緩一些,以唐朝的富庶就足夠老百姓心滿意足。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