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占領西域,控制中亞,然後繼續往西,沒準最終能直接到達歐洲,然後讓歐洲的那幫騎士與封建領主們感受一下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這幾乎是一定的,因為只要是在封建時代,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經受得住儒家文化的誘惑,這可是保持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利器,同時也是維護自身統治的最好手段。儒教將成為一種新的信仰進入廣闊的歐洲大地,並且與基督教分庭抗禮。

  天,如果到了這一步,我們還能怎麼發展下去?沒準這篇用電腦打出來的文字已經不復存在,每一個字都得用毛筆在宣紙上浸染,書名也從《假如這不是唐朝》變成了類似於《壯哉,我千年大唐》。

  看,僅僅是沒有宦官,就能產生這麼多如果。

  那麼,如果直到安史之亂之後,宦官才忽然之間全部人間蒸發了呢?

  這種情況其實也很難分析,至少皇帝們不用將所有心思都放在與自己的家奴爭權上,而能夠拿出哪怕只是一部分放在治理國家、釐清政治上面。雖然科舉考進來的那些士子未必就是救國的棟樑,但因為沒有八股文的束縛,他們的水準絕對不會差,甚至稍微鍛鍊一下都有可能展現出自己的光芒。

  不管怎麼樣,就算讓這些新手來隨心所欲地治理國家,也不會比宦官們更差了。

  至於各個節度使擁兵自重雖然很難辦,但他們畢竟還需要一個大義的名分,只要皇帝不是太激進,別一下子得罪了全部的節度使,更換個把人根本不會引起大規模的反彈與叛亂。慢慢地剪其羽翼之後,則可以逐步地收權中央。這個過程可能很緩慢,但皇帝們天生就應該擁有這種本事,何況就算面對任何一位節度使,中央的力量也占據了壓倒性的優勢。

  到了這個時候,就可以想辦法治療安史之亂帶來的痛苦了:兼領節度使當然是再也不可能的了,同樣的,任何一個有能力發動叛亂的人都將受到嚴密的監視——我們將有幸看到唐朝版的錦衣衛誕生,或者是當時的君臣想出一種更好更巧妙的法子,以保證不會再出現這種事情。這一切保證了,就算唐帝國無力向外擴張領土,但保持自身的強大與繁榮卻是很有把握的。在整個世界的文明都處於衰落期的階段,能夠保持自身的強大,本身就已經是一種無可比擬的優勢所在。

  而這一切,都只是因為宦官而已。

  第三節如果,沒有黃巢起義

  黃巢起義,在整個國家的互相攻伐當中,耗盡了唐朝的最後一絲元氣,也真正使得整個國家再沒有一點中興的可能。也正是黃巢的部將朱溫最終覆滅了唐朝,使得整個中原大地進入五代十國的長期戰亂當中。這種長期戰亂帶來的又是整個社會的倒退,無論是疆域還是軍事力量都大大縮水。到了宋朝之後,中原甚至失去了幽州天險與養馬之地,無數英勇的士兵不得不去正面對抗外國騎兵,就算打贏了,因為自身沒有良馬,無法組建強有力的騎兵,而不能擴大戰果。所以,從這時起,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的戰爭總是處於負多勝少的境地,平時沒事被人摸上門來搶劫一番更是司空見慣。

  那麼,如果沒有黃巢起義會怎麼樣呢?

  黃巢起義的產生有其深刻的歷史規律。唐朝實行均田制,即土地歸國家所有然後按人頭配發給農民來耕種。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無主荒地的開墾與耕種問題,使得國家的經濟實力迅速恢復,同時也限制了各地門閥與大地主的力量,減少了國家動亂的可能性。均田制的實行基礎就是國家手裡必須要掌握著大量的土地,這在唐初時候毫無問題,因為經過隋末戰亂有大量的土地拋荒,無人種植,將其收歸國有顯得順理成章,也能基本保障農民生產與生活的需求。

  但經過了長時間的發展變革之後,均田制漸漸地處於崩潰的狀態。究其深層原因,應該歸結於農耕民族對於土地那種天然的占有欲望。如前文所說,唐朝時期人民經商成風,但經商在儒家傳統里被認為是無根之木。這一筆生意賺了大錢之後,沒準下一筆生意就會賠得血本無歸,這種資本上的風險是純粹的經商所無法規避的。如果是現在社會,商人們會選擇不動產投資或者其他能夠讓資產固定保值增值的投資方式,以保證就算有個萬一,也不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地步再也爬不起來。

  而在唐朝時候,人們同樣會選擇不動產投資,那就是買地。有了錢之後購買大量的土地進行保值,同時土地還能源源不斷地提供產出以保障自己與家族的需要。這種一次性投資長久獲利的方式為當時人所喜愛。於是商人階層在發展到一定規模之後,往往會轉變為大地主階層。

  在天下太平的時候,這些情況雖然出現但是還比較少,農民也不會輕易地出讓國家分配給自己的土地。但一旦天下有變,在活不下去的時候哪兒還能考慮到將來?於是一小部分人就掌握了大量的土地,並且通過各種手段逃避對國家應盡的責任與義務,不斷謀求自己的私利。國有的土地就這樣被逐漸轉化為私有。畢竟一個強勢的、能夠輕易結交權貴並互相照顧的大地主,其能量要遠遠超過一幫農民的總和。

  另一方面,當國家手裡沒有大量的土地可供分配的時候,農民也無法得到足夠的土地來耕種。人如果吃不飽肚子,自然而然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人少的時候就殺人放火、嘯聚山林,人多的時候索性就興兵作亂、橫行天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