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但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人與這樣的觀點,從此之後對於“華夷大防”那是談之色變。別說任命少數民族獨立為官甚至是自領一軍,就算是身邊突然出現一個外族人,那也往往是各種排斥與羞辱。因為這樣的心態,後世中國往往陷入一種封閉自守的狀態,以為自己什麼都是最好的與最強的,不必也不需要跟外界有什麼交流與接觸。這在明清時表現得非常明顯,其帶來的後果也是異常慘痛的。

  同樣的,重文同時重武的政治體制也被認為是唐朝禍亂的由來。在唐以及之前的朝代之中,幾乎從未聽過被邊患弄得無能為力的情況發生——就算是強大到極致,在世界上也闖出了自己名頭的匈奴、突厥等族,同樣被中原王朝打得一敗塗地。但宋之後,對於文官的異常重視,帶來的就是武備的鬆懈與尚武精神的缺失。甚至一個弱小的民族都可以肆無忌憚地攻擊中原的王朝,同時從中原拿走他們想拿的任何東西。

  政治上,宦官的強大讓後世的王朝都有了自己的警惕——但正如秦漢有宦官專權一樣,唐之後的朝代往往也只是警惕而不能避免。畢竟作為自己的身邊人與貼心人,宦官與皇帝天生就有一種親近,而這種親近無論怎樣賢明的大臣也無法取代。所以明朝時宦官同樣專權,而且也造成了極大的傷害——當然,這種隨心所欲廢立皇帝的宦官再也沒有出現,我想這也是唐朝留給我們的遺產之一。

  我們真的曾經錯過了一個這樣的時代:在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全方位強大,軍事上不斷開疆拓土,外交上萬邦來朝,經濟上獨樹一幟,政治上清明奉公,科技上也強盛發達。至於文化上,直到今天也很難有哪個國家說能夠超越。

  是的,我們真的錯過了。

  從黃巢起義被平定之後,大唐還苟延殘喘了23年。在這23年裡,中央政府的政令基本出不了長安;同樣也是在這23年,我們失去了太多的東西,再也找不回來。

  那麼,如果沒有發生這一切,大唐會是什麼樣子呢?

  第七章 如果

  第一節如果,沒有安史之亂

  在歷史資料中的任何一個地方添加上“如果沒有發生”幾個字,可能影響的不僅僅是接下來的幾年、幾十年時間,而是會關係到未來所有歷史進程的走向。這就是蝴蝶效應。

  史學家們說歷史的發展往往有其必然性,但同樣的,歷史的發展往往也具有相當的偶然性。比如,吳王闔閭在某次戰鬥中大腳趾受傷——換在今天頂多用點藥水貼塊創可貼即可——但他就此一命嗚呼,後來才有了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這叫做歷史的偶然。但闔閭不死於大腳趾受傷,也可能因病、因傷、因毒、因落水等等原因死得莫名其妙,就算他不死——只要其中任何一點成立,他自己也可能成為臥薪嘗膽中的反派人物,這就叫做歷史的必然。

  安史之亂發生之前,安祿山與楊國忠已經鬧翻,時時為其所忌恨。而楊國忠是楊貴妃的親戚,也就是傳說中的外戚。那麼,安祿山為什麼沒被楊貴妃的枕頭風給吹出個好歹來呢?當然,因為安祿山本身便是楊貴妃的乾兒子,在某些野史上還留下了他與楊貴妃不清不楚的一些偷情故事。因此,楊貴妃不會去拉偏架,也不會攛掇唐玄宗早早地收拾安祿山。

  那麼,唐朝的歷史在這裡開始轉折——安祿山得罪楊國忠,楊貴妃覺得乾兒子畢竟還是不如自己的血脈之親,於是在玄宗面前說了安祿山的壞話,揭發其擁兵自重、野心勃勃,時刻準備造反的陰謀。因為楊貴妃深為受寵,唐玄宗相信了她的話,將安祿山召回京師。

  自信的安祿山覺得自己深受玄宗信任,就算去了長安也沒有什麼危險,自然而然就立馬趕回長安。這一來就如龍游淺水,虎落平陽。對於政治手腕已經高超到化境的唐玄宗來說,只要他有了防備,將安祿山提拔為高官入朝,從此再不准他返回自己的地盤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不要忘記大唐本身就有讓邊將入朝作官的先例與傳統。安祿山在京孤家寡人,自然再也不可以掀起什麼叛變。

  兼領三鎮節度使會助長野心,使本來的忠臣變成奸臣,本來的奸臣變成叛賊。唐玄宗將安祿山留在長安,同時徐徐消除他的勢力,從此之後再切實奉行關於邊將“不久任、不兼領”的規矩。雖然有些重外輕內,但當時的節度使互相制衡,無人能夠反對他的決定。後續再挑選邊軍中的精銳士卒入京加入神策軍,充實自己的實力。

  這樣,雖然府兵制日漸崩潰,但唐朝還是形成了自己獨一無二的“內外兼顧”的軍事體系。外則少數民族不敢寇邊,內則邊鎮統帥無法造反。

  這樣看起來,似乎只是穩定了內部,但不要忘記,當時世界其他地方幾乎已經沒有足夠威脅到唐朝的存在。阿拉伯帝國因為自身的窮兵黷武已經日漸衰落,唐朝兵鋒之下整個西域無人不從。而北方的突厥早已經是一蹶不振,無力對唐朝造成任何的威脅。

  在這種情況下,玄宗退位,後續若是再有帝王如漢武帝一樣擁有開疆拓土的野心,他將有著比漢武帝更堅實百倍的基礎。無論是往西進攻一直到達歐洲邊緣,或者是向南一直達到東南亞,或者不斷地吞食吐蕃與大食帝國,都可以將領土擴大數倍。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