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唐廷對史思明存有猜疑,欲策劃消滅。不料計劃外泄,史思明復叛,與安慶緒遙相聲援。不久安慶緒被史思明所殺,史思明接收了安慶緒的部隊,兵返范陽,稱“大燕皇帝”。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叛軍內訌,史思明為其子史朝義所殺,內部離心,屢為唐軍所敗。這個時期內亂變成了主要潮流,不僅叛軍內部混亂,子殺父之類層出不窮,唐朝中央政府同時也在發生內亂。唐肅宗死於宮廷政變,其子李豫即位,是為唐代宗,改元寶應。

  寶應二年(763年)春天,田承嗣獻莫州投降,送史朝義母親及妻子於唐軍。史朝義率5000騎逃往范陽,史朝義部下李懷仙獻范陽投降。史朝義走投無路,於林中自縊死,歷時7年又2個月的安史之亂結束。

  唐廷任命田承嗣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節度使,李懷仙為盧龍(今河北北部)節度使,李寶臣為成德(今河北中部)節度使,薛嵩為相衛節度使。此後,唐朝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中央政府再也無力號令天下。

  第五章 宦官專政,興衰廢立一言決

  第一節宦官為相,禍起

  唐代宗時期,長安發生了一起駭人聽聞的兇殺案。被害人李輔國,在家中被大卸數塊,而且,他的腦袋和一條胳膊不翼而飛。查案官吏在李輔國家的糞坑中,找到了李輔國的腦袋。令人驚訝的是,李輔國的一雙眼睛還微睜著,沒有閉上——這是一雙充滿了欲望的眼睛!兇殺手段之殘忍,已不是激情殺人,而是極度憤恨地殺人。

  什麼人會對李輔國如此憤恨?李輔國又是什麼樣的人?

  李輔國小的時候不叫李輔國,而叫李靜忠。年紀尚幼的他,全無同齡人的伶俐可愛,他很木訥,很沉悶。他的嘴臉酷似猩猩,雙眼鼓脹欲裂,前額異軍突起,齙牙噴湧向前,人未到牙先至,舉止又似女孩般嬌弱。首次觀賞,給人的直覺便是——人類進化在他這兒出了問題。

  人奇醜,家裡又窮,李靜忠的未來一片黑暗。因此,他年紀尚幼便被送進宮,當了宦官。進宮後,李靜忠乾的是最低賤的雜活,在皇帝的馬廄中掃馬糞,像牲口一樣被別的宦官呼來喚去。而且,那些宦官還經常羞辱、打罵他。李靜忠曾讀過幾本雜書,粗通些文墨,受了羞辱,心中悲憤:你們是宦官,我也是宦官,你們不比我多個啥,相煎何太急?

  當然,他的一腔悲憤都深藏於心中,不曾流露出半點。別的宦官認為他老實好欺,於是越發變本加厲。殊不知,忠厚老實人的惡毒,像飯里的沙礫或者出骨魚片裡未淨的刺,會給人一種不期待的傷痛——這是錢鍾書的話。

  李靜忠表面不露聲色,內心早發了狠:一定要出人頭地,一定要凌駕於他人之上;只有這樣,才不會被欺負、被凌辱,才活得像個人。然而,他沒有更多的本事,只能靠巴結權貴往上爬。那時,宦官高力士權傾朝野,只要能得到他的賞識,前途便會閃亮。於是,李靜忠拼命巴結高力士,終於在高力士手下當了奴僕。這一當就是許多年。直到40歲,李靜忠才撈到一個管理馬廄帳目的小官。

  人過中年,才當上一個“弼馬溫”,人生真是沒意思透了。這是很多公務員的想法,卻不是李靜忠的想法。他混到今天,已比過去好多了,對於眼下這份差事,他幹得十分認真,十分有耐心。他管著手下幾個小宦官,嚴禁他們報假帳,時刻督促他們把馬養肥。

  由於他幹得很出色,高力士又把他推薦給了太子李亨。

  對於李靜忠來說,能服侍太子,簡直是他40年人生中的一個神話。他很欣喜,欣喜之餘,卻沒有得意忘形。他深知,自己出身低賤,資歷淺薄,爬到今天的這個位置,根本不能服眾。所以,他一如既往地謙卑,和宮裡的大臣交往,始終是一副低三下四的模樣。他還手執念珠,打坐誦經,不吃葷腥,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

  然而,歷史和現實生活告訴我們:越是不起眼的人,越是外表怯懦之人,危險性越大。李靜忠的謙卑和懦弱實際上是韜光養晦。

  李靜忠堪稱悶騷界的一朵奇葩。安史之亂的爆發,給了這朵奇葩綻放的機會。當時,楊貴妃和楊國忠在馬嵬坡被殺,李靜忠看準時機,向太子李亨獻計:應趁此時機,要求唐玄宗分一部分兵馬給太子,以反擊叛軍、收復兩京為名,另選落腳地。

  李靜忠不光自己勸,還慫恿太子的寵妃張良娣去攛掇太子。勸誘之下,太子李亨沒跟玄宗逃往四川,而是到了靈武。

  之後,李靜忠又勸說太子,說如今玄宗遠遠地逃到了四川,人心難聚,叛亂難平,您不如就此即位,是為蒼生之福。李亨也認為現在是即位的良機,於是就在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

  顯而易見,李靜忠勸說李亨即位,並非是為李亨著想,更不是為了天下百姓,而是為了自己。李亨做了皇帝,他勸進有功,由此便會爬升到一個更高的位置和境界。

  一切正如李靜忠所料,李亨即位,天下人心為之一振——人們此時已對唐玄宗失去信心,轉而把希望寄托在新即位的唐肅宗身上。

  李亨即位,自任天下兵馬大元帥。他十分寵信李靜忠,封其為太子家令、元帥府行軍司馬事,賜名護國。肅宗回到長安後,又晉封李靜忠為郕國公,府儀同三司,食邑500戶,改名為輔國。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