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另一方面,安祿山讓部將崔乾祐留兵守潼關,10天後(玄宗早跑得沒影了)才派孫孝哲率兵進入長安,又讓安忠順率重兵駐守在禁苑,鎮撫關中。由於崔光遠也留了下來,所以不得不投降,派他的兒子去見安祿山。安祿山仍任命他為京兆尹,同時命張通儒為西京留守。其實這些事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安祿山本末倒置,如果他一舉把唐朝皇室殺光,則唐朝沒有了領導階層,群龍無首,他就很有可能統一天下了。

  當然也有另一種可能,就是大家共同立一個高祖某代孫、太宗某代孫的人,以延續唐朝的壽命。這種可能必須建立在大家對唐朝都很忠誠的基礎上,由各鎮首領的人選及對唐朝的忠誠度來看,確實也有可能,不過更有可能的是天下會更亂。因為邊鎮失去了效忠的主人,不一定會這麼放棄,說不定自成一家,和安祿山爭一爭,也未嘗不可。就像隋末,各大集團無不找了一個隋朝的皇室成員作為自己的傀儡,而後又取而代之。雖然這時唐朝的藩鎮還不成氣候,但由於外力的作用,也許會瞬間成長壯大起來。

  反正不管怎麼說,安祿山任由玄宗一干人等逃走,實在是大大的失誤。進入長安後,安祿山將凡是跟隨玄宗避難而家還留在長安的官員的家人,即使是嬰兒也都殺死。當然,後來還有一場大屠殺,主要是針對皇族,那些來不及走的皇孫、郡主、縣主等20餘人,都被殺死。而和安祿山之子安慶宗之死有關的人物,死得更是慘,比如霍國長公主以及王妃、駙馬等人,就被挖出心肝,祭奠安慶宗。至於楊國忠、高力士這些人的黨羽,或是安祿山平時憎恨的人,被殺掉的總共83人。有的人被叛軍用鐵棒揭去腦蓋,然後血流滿街。怎一個慘字了得!

  安祿山又命令搜捕朝臣、宦官和宮女,每抓到一定數量,就派兵“護送”到洛陽。說是護送,但實際上就是押去洛陽。總之,是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好端端的得去,病懨懨的也得去。有些人裝病,結果只能是使自己更受罪,因為安祿山根本就不照顧老弱病殘,而且很不客氣。這些事情後世的史家記載的不多,幸好有當事人給我們提供了相關信息:

  君子為投檻之猿,小臣若喪家之狗。偽疾將遁,以猜見囚。勺飲不入者一旬,穢溺不離者十月,白刃臨者四至,赤棒守者五人。刀環築口,戟枝叉頸,縛送賊庭。

  看來都是綁著去的,而且周圍還都有刀戟“護駕”,著實是慘啊。於是,這些人無論想還是不想,最終都被迫做了唐王朝的“叛徒”,接受了安祿山任命的偽職。

  由於叛軍實力強大,唐軍兵力不足,實難抗衡。長安和洛陽失守後,唐玄宗已經無法駕馭這種局面,自己跑到了蜀川避難,身為皇太子的李亨只好出面收拾大唐這個亂攤子,在靈武臨危即位,是為唐肅宗。這種情況之下,很難說他是否有爭權奪利的心思,但不管怎麼樣,以當時玄宗的情況,確實已經無法應對。現在的當務之急就是打敗安祿山的叛軍,收復失地。

  我們不妨算一筆帳,肅宗手下到底能夠有多少軍隊?玄宗逃出長安的時候,給了他2000人馬,一路上連丟帶跑,到了靈武的時候,恐怕都不足千人了。靈武本地估計也不過三五千人,沒有軍隊的皇帝便不是皇帝。所以,肅宗登基以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拉攏郭子儀等軍隊實權派人物。後來,郭子儀帶來了5萬,金吾將軍馬璘帶來了2萬,安西行軍司馬李棲筠帶來了7000,河西節度副使李嗣業帶來了5000。這些人馬加起來,也就是8萬多人,我們勉強將其估算為10萬吧,除去為肅宗看門護院的,再除去防守城池的,可動用的也就是個四五萬人。想憑四五萬人打敗安祿山的叛軍,那簡直就是痴人說夢。

  這個問題肅宗君臣都意識到了。但是,想出解決辦法的只有一個人,那就是郭子儀。

  郭子儀回來後給肅宗上了一道奏章,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肅宗看完之後,差點把腦門兒都拍腫了,朕怎麼就沒有想到呢?

  郭子儀所提的方案就是:請回紇出兵援助。

  所有人都覺得好。因為這個方案有戲,可操作性強。為什麼不請吐蕃,而請回紇呢?因為在帝國的諸多友邦當中,回紇和唐朝的關係是最好的。這種友好的關係不是在一天之內形成的,而是100多年來雙方互幫互助、唇齒相依的深厚情感的沉澱。

  回紇就是今天維吾爾族和裕固族的祖先,原本是九姓鐵勒的一支。所謂“九姓鐵勒”,根據《唐會要》的記載,就是回紇、仆骨、渾、拔野古、同羅、思結、契苾、拔悉密和葛羅祿等9個活躍在蒙古大草原之上的遊牧民族部落。最初,回紇活動的範圍大致在仙娥河和溫昆河流域,也就是今天蒙古的色楞格河流域和鄂爾渾河流域。

  我們都知道,在隋朝時期和唐朝初年,草原上的霸主是突厥人。那時的回紇還只是一個小部落,只能屈服於突厥汗國的統治。唐朝建立以後,回紇便試圖與帝國取得接觸。貞觀三年(629年),回紇第一次入朝,還給唐太宗獻上了他們的土特產,雙方正式建交。

  第二年,唐朝大破東突厥,把回紇從異族的統治之下解放了出來。但是,好景不長,薛延陀汗國又繼續稱雄於漠北。回紇無奈,只得繼續臣服於薛延陀。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