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楊氏家族根本沒有吸取教訓,也沒有把玄宗放在眼裡,並且已發展到了收賄賣官的嚴重地步,在百姓中造成了極大震動。《舊唐書》記載:

  國忠私於虢國而不避雄狐之刺,每入朝或聯鑣方駕,不施帷幔。十宅諸王百孫院婚嫁,皆因韓、虢為紹介,仍先納賂千貫而奏請,罔不稱旨。

  《新唐書》記載說:

  四方爭為怪珍入貢,動駭耳目。於是嶺南節度使張九章、廣陵長史王翼以所獻最,進九章銀青階,擢翼戶部侍郎,天下風靡。

  如果玄宗再沒有什麼動靜,李家的江山就要改姓楊了。這時,玄宗出手了,第二次將貴妃攆出了宮門。貴妃出宮後,剪下一綹青絲,托中使張韜光帶給玄宗。玄宗大駭,又令高力士把她召回。

  至於唐玄宗為什麼沒有拿以楊國忠為首的貴妃娘家人開刀,而是對間接犯錯誤的貴妃下手,這正顯示了玄宗的政治手腕。因為楊氏家族背後靠山是楊貴妃,違反旨意的罪魁禍首也是楊貴妃,拿貴妃說事,更能起到殺一儆百、敲山震虎的作用。

  事實也正是如此,楊貴妃兩次出宮後,楊氏家庭都嚇得屁滾尿流,恐慌之中匆匆應對。而貴妃回到宮中後,都是伏身謝罪,感謝皇恩,可見她已承認了自己的嚴重過錯,並且這些並不是傳說中雞毛蒜皮的妒媚爭寵小事。

  可見,唐玄宗自從“父奪子妻”納了楊貴妃後,雖然痴迷於這個女人,但他絕對不是沒有政治頭腦,沒有統攬全局本領的無能皇帝,開元盛世的出現就得益於他高超的執政能力。在楊氏家族興風作浪時,玄宗的政治敏感性還是很高的。他不會對影響李家江山的人或事熟視無睹,把寵愛的楊貴妃兩次掃地出門,正說明了這一點。

  然而,此時的玄宗對貴妃已經到了斬不斷、理還亂的迷戀地步,他無力擺脫貴妃的溫情糾纏,兩次攆出宮,兩次又接回,並給楊氏家族以好處,最終在楊氏家族的禍害之下,大唐江山開始搖搖欲墜。

  第三節安史亂起,山河震動

  安史之亂是唐朝乃至整個中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是唐朝歷史上很重要的政治事件,同時也使得世界歷史格局發生了重大的轉變。經過8年的戰爭,北方經濟嚴重破壞,戶籍紊亂。唐王朝的政治形勢從內重外輕轉變為外重內輕。唐王朝開始自顧不暇,無力向外擴張。周邊的少數民族強國也由此看出了唐王朝的外強中乾,開始不斷地想從中找一些便宜——唐朝的邊鎮軍力強大,但是內部反而顯得比較空虛,一旦自己內部出了些什麼問題,大唐中央無力平叛,而將領們擁兵自重,最後鬧得最好去找外國軍隊來幫助。

  平心而論,向外國借兵然後完事之後再將他們平平安安地送走,這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都是高難度的動作。但完成這樣高難度動作的代價,就算是富庶的唐朝,也是付不起的。

  安史之亂的發生是不是偶然的,有它特定的歷史原因。

  開元末年,唐玄宗“在位久,漸肆奢欲,怠於政事”。變得越來越喜歡奉承的奸臣,卻疏遠直言諫諍的忠臣。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十一月,玄宗免掉了張九齡和裴耀卿的相權,任命李林甫為宰相。從此,唐玄宗將政務委於奸相李林甫。

  李林甫陷害功勳卓著的名將王忠嗣,殺戮揭發他的趙奉章,重用酷吏楊慎矜、王珙、吉溫,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李林甫執政19年,是造成唐朝腐敗的重要因素。

  李林甫死後,楊國忠當上宰相。他善於迎合上意,又善於搜刮民財,對正直的有才能的人百般誣陷,同時還廣收賄賂。這樣的人當宰相,加速了禍亂的發生。

  還有就是宦官專政。在這個時期,宦官高力士不僅是宮中侍衛,而且外間進奏文表,須先經他審閱,小事由他直接處理,很多奸臣取得高位都是通過他達成的。高力士成了玄宗權力的化身,這也在相當程度上加劇了政府腐敗和混亂。

  國無良相,同時身邊還有高力士這樣的權奸,再加上唐玄宗年紀大了,耽於安逸,使得他繼位初期的那種清明政治環境喪失殆盡。自然而然的,手握重權的邊將們,野心就開始不斷膨脹。

  安史之亂從根本上來說,是地方節度使反對唐朝中央政府的叛亂。節度使這種地方割據勢力的形成是有一定歷史原因的。

  開元後期,府兵制被破壞,實行募兵制,邊將的勢力逐漸強大。募兵制後,當兵成為一種職業,他們和將領之間容易形成私人隸屬關係,而變成私人武裝。府兵制破壞以後,各邊鎮軍隊擴大,中央軍減少,唐朝內重外輕的局面轉變為外重內輕。天寶年間蕃將勢力的擴大,主要是由李林甫造成的。

  在唐朝的初期,邊將都是使用一些忠厚的名臣,而且不久任、不遙領、不兼統,功名卓著的一般都入朝為宰相,如李靖、婁師德等。開元前期,許多邊將同樣入朝為相,如郭元振、王晙、蕭嵩等。蕃將雖然智勇雙全,也是不能委以重任。蕃將遠征時朝廷都會以大臣為使,以限制他們的權力。這樣做不僅使邊將不能長期掌握兵權,而且適當地約束蕃將,對防止軍閥割據是非常必要的。

  李林甫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杜絕邊將入朝為相。他建議玄宗使用胡人為將,因胡人不知書,在內地也無密切關係。玄宗聽信了他的建議,安祿山也是這個時候開始得到重用的。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