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日本使團的來訪,引起了揚州僧俗的注意。出於對鑒真安全的考慮,揚州僧眾對他看護很嚴,鑒真無法脫身,眼看十九日就要到了,東渡計劃再次受到了考驗。正在這時,鑒真弟子仁婺從婺州(浙江金華)來到揚州,聽說師傅東渡受阻,十分同情,便決定用自己來時乘坐的船接鑒真離開揚州,鑒真到黃泗浦(今張家港西北長江之濱)搭乘日本遣唐使船,開始了第六次東渡。

  與藤原清河等會合後,又發生了麻煩。廣陵郡的地方官已聽到鑒真準備渡海去日本的傳聞,因此決定檢查日本遣唐使船,機警的副使大伴古麻呂秘密將鑒真等安排在自己的船上,躲過眾人的注意。不久,在第五次東渡失敗後離去的普照也聞訊從阿育王寺趕來。這次遣唐使船同航的有4艘,第一號船是大使藤原清河,第二號船是副使大伴古麻呂,第三號船是副使吉備真備,第四號船是判官布勢入主。

  唐朝僧人除鑒真外,還有法進、義靜、曇靜、思托、法載、法成等14人及女尼智首等3人。十一月十六日,4船出發,一路順風。二十一日,第一號、第二號兩船到達阿兒奈波島(日本沖繩),北行至多禰島(種子島)西南,遇第三號船。十二月六日,海上又起南風,第一號船在航行中遇難。鑒真所乘的第二號船終於在二十日到達薩摩國阿多郡秋妻屋浦(今鹿兒島川邊郡坊津町秋目)。

  天寶十二載十二月二十六日(日本天平勝寶五年,即753年初),經40天的海上顛簸,鑒真一行在僧人延慶的引導下進入日本九州的太宰府(今日本福岡)。鑒真一行前後歷時12年,6次啟行,5次失敗,航海3次,幾經絕境,先後有36人死於船禍和傷病,200餘人退出東渡行列。只有鑒真篤志不移,百折不撓,終於實現了畢生的宏願。

  鑒真來到日本的消息,引起了日本朝野的極大震動。天寶十三載一月初十日,朝廷得到大伴古麻呂的報告,知道鑒真已經到達日本。二月一日,鑒真至難波國師鄉(今屬大阪府)時,受到先期到達的崇道和日本佛教大師行基弟子法義的熱情款待。後住在藤原魚名的官廳,日本政府特派使者前來迎接慰問,催促鑒真入京。二月四日,鑒真一行抵達奈良,同另一位本土華嚴宗高僧“少僧都”良辨統領日本佛教事務,封號“傳燈大法師”。

  根據聖武上皇和孝謙天皇的意願,鑒真作為律宗高僧,應該負起規範日本僧眾的責任,杜絕當時日本社會中普遍存在的託庇佛門,以逃避勞役賦稅的現象。因此,孝謙天皇下旨:“自今以後,傳授戒律,一任和尚。”但是,這引起了日本本國“自誓受戒”派的反對,尤其是興化寺的賢璟等人的激烈反對。於是,鑒真決定與其在興福寺公開辯論。

  在辯論中,鑒真作出讓步,承認“自誓受戒”仍可存在,但是作為正式認可的具足戒必須要有三師七證。賢璟等人皆被折服,捨棄舊戒。鑒真於是在東大寺中起壇,為聖武上皇、光明皇太后以及孝謙天皇之下皇族和僧侶約500人授戒。公元756年,鑒真被封為“大僧都”,統領日本所有僧尼,在日本建立了正規的戒律制度。

  公元758年,作為鑑真最主要支持者的孝謙天皇在宮廷鬥爭中失勢,被迫傳位給淳仁天皇。相應的,鑒真也遭受到排擠。公元758年,淳仁天皇下旨,以“政事煩躁,不敢勞老”為名,解除了鑒真“大僧都”一職,並將在宮廷鬥爭中敗死的原皇太子道祖王的官邸賜給鑒真。次年,鑒真弟子在該官邸草成一寺,淳仁賜名“唐招提寺”,鑒真從東大寺遷居至此。淳仁天皇還下旨,令日本僧人在受戒之前必須前往唐招提寺學習,使得唐招提寺成為當時日本佛教徒的最高學府。

  從此,鑒真就在寺中講律授戒。當時鑒真年事已高,健康情況每況愈下,弟子們感到有必要將鑒真奮鬥一生的歷史記錄下來,思托撰成了《鑒真和尚東征傳》。日本天平寶字七年(763年),為播佛法奮鬥了一生的鑒真,在唐招提寺面向西方端坐,安詳圓寂,終年75歲。他的遺體經火化後,葬在寺後面的松林中。

  鑒真東渡傳法,作為唐朝文化輸出的縮影,直到今天還為人們所津津樂道。不管是其中6次渡海方才成功的大恆心、大毅力,還是日本從國家到個人對於鑒真東渡的重視程度,都足以讓現在的人們感覺到驕傲。

  原來,我們也曾經有過這樣的時代。

  第三章 歷史給了我們機會

  第一節接觸與交流,保持先進的秘密武器

  每一個大一統帝國的誕生,都代表了新鮮與鼎盛,也證明了自身的先進。而同時,每一個開國帝王,都希望自己打起來的江山如鐵桶一般,世代永存。但他們都失敗了。

  怎麼才能保持自己的先進與強大?這個問題不僅考驗著古人,同時也考驗著我們。而不斷地與外界保持接觸與交流,學習外面的世界,了解外面的世界,是其中一條很重要的因素。

  在唐代,我們曾經無比強大,同時也非常的開放。看起來,這種強大將一直持續下去,直到時間的盡頭。

  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中,周秦漢唐是至今令國人自豪的盛世王朝。“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周公具備了開放的氣度,博大的胸懷,才能如饑似渴地招攬人才,惠施仁政;秦始皇雖然統一了中國,結束了數百年各國征戰的局面,但他卻倒行逆施,使得秦王朝短命而終;漢朝實施無為而治,無為而無不為,出現了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的大好局面。“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從社會的落實層面來看,頗類似於我們今天所說的開放、搞活。正是因為開放、搞活,才會出現“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正是因為開放、搞活,劉秀才會勵精圖治、轉危為安,實現“光武中興”。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