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前期的時候,他的人生順風順水。從7歲詠鵝,到齊魯閒居寫下的大量隱逸詩,再到從軍路上寫的邊塞詩,回長安後創作的以《帝京篇》為代表的長篇歌行,一直到揚州起兵寫下的《討武氏檄》,成就和聲譽直線上升,一浪高似一浪。在唐初人才濟濟的文壇上,技壓群芳,穩居盟主的地位,成為“初唐四傑”之一,可以說是一帆風順。

  後期仕途波折,駱賓王從軍邊塞,功業無成,心情寥落,但這期間寫的軍旅詩,情真意切,開有唐一代邊塞詩的先河。他返回長安之後,政治上依然不被重用,10年不升官,仍舊沉淪下僚,但卻寫出了《帝京篇》《疇昔篇》等著名歌行,不僅名動京城,而且把這種藝術形式推向新的高峰。在被誣入獄以後,駱賓王更以滿腔悲憤,創作了《在獄詠蟬》《螢火賦》等名篇,既為自己抒志辯誣,也為文壇增光添彩。

  對於初唐四傑,後世“詩聖”杜甫曾作詩《戲為六絕句》之一說:

  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現在要說的這個人,是李白。作為中國古代最負盛名同時也最富浪漫情懷的詩人,李白的偉大早已經超越了語言所能表達的極限。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盛唐最傑出的詩人,也是我國文學史上繼屈原之後又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他與現實主義詩人杜甫並稱“李杜”。為了與後來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李白與杜甫又合稱“大李杜”。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亞。他誕生於中亞的碎葉,5歲時隨父遷居四川彰明縣(今四川省江油市)的青蓮鄉,故自號“青蓮居士”。

  李白的詩雄奇飄逸,藝術成就極高。他謳歌祖國山河與自然風光,風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義精神,達到了內容與藝術的完美統一。他被賀知章稱為“謫仙人”,其詩大多為描寫山水和抒發內心的情感為主。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中最鮮明的藝術特色。李白的詩中自我表現的主觀抒情色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

  李白詩中常將想像、誇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彩、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原因所在。

  李白的詩歌對後代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中唐的韓愈、孟郊、李賀,宋代的蘇軾、陸游、辛棄疾,明清的高啟、楊慎、龔自珍等著名詩人,都受到李白詩歌的巨大影響。

  李白出生於盛唐時期,他的一生,絕大部分都在漫遊中度過,遊歷了大半個中國。25歲時隻身出蜀,開始了廣泛漫遊,南到洞庭湘江,東至越州,寓居在安陸(今湖北省安陸市)、應山(今湖北省廣水市)。

  他到處遊歷,希望結交朋友,拜謁社會名流,從而得到引薦,一舉登上高位,實現政治理想和抱負。可是,10年漫遊,卻一事無成。他又繼續北上太原、長安,東到齊、魯各地,並寓居山東任城(今山東省濟寧市)。這時他已結交了不少名流,創作了大量優秀詩篇。李白不願應試做官,希望依靠自身才華,通過他人舉薦走向仕途,但一直未得人賞識。他曾給當朝名士韓朝宗寫過一篇《與韓荊州書》,以此自薦,但未得回復。

  直到天寶元年(742年),因道士吳筠的推薦,李白被召至長安,供奉翰林,文章風采,名震天下。李白初因才氣為唐玄宗所賞識,後因不能見容於權貴,在京僅3年,就棄官而去,仍然繼續他那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

  安史之亂發生的第二年(756年),他感憤時艱,曾參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與肅宗發生了爭奪帝位的鬥爭,兵敗之後,李白受牽累,流放夜郎(今貴州境內),途中遇赦寫下《早發白帝城》。晚年漂泊東南一帶,投奔族叔當塗縣令李陽冰,不久即病逝。

  從藝術成就上來講,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並至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

  李白的名篇太多,選用標準各不相同。但筆者認為,從知名度上來講,世間再無一首詩能與下面這首《靜夜思》相提並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杜甫是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經歷了唐代由盛到衰的過程。因此,與“詩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對國家的憂慮及對老百姓困難生活的同情,故他的詩被稱做“詩史”。

  杜甫與杜牧是遠房宗親,同為晉朝滅孫吳的大將杜預之後裔(杜甫為杜預20世孫)。曾祖父杜依藝曾任鞏縣縣令一職。祖父是初唐詩人杜審言,官至膳部員外郎、修文館直學士。父親杜閒曾任奉天令、朝議大夫、兗州司馬。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