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第二章影響世界的強盛帝國

  第一節絲綢之路通天下

  絲綢之路長達7000公里,分為主要的北、中、南3條。每天都有無數的商隊從這裡經過,將東方的絲綢、瓷器等運到西方,再將西方的皮毛、玉石、珠寶、香料等貴重物品運回來。這一來一回可能長達數年,但獲利卻是以十倍百倍計算——按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做完這一票以後就躺著吃。重利之下,就算這條路本來全是沙漠戈壁渺無人煙,照樣有人把腦袋系在褲腰帶上賭一次命。

  自打漢朝開始,絲綢之路的盛名就已經傳於天下。無數的商隊沿著這條古老的行徑,連接東西,互通有無。這可能是世界最古老的一條貿易大動脈,也是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蘊涵了最多財富的黃金之路。

  然而漢朝在當時的世界畢竟不是一家獨大,北方的匈奴就一直是他們的心腹大患。因為匈奴的關係,漢朝與西域的聯繫是時斷時續的——你強的時候西域就聽你的,我強的時候西域這塊地方就我說了算。歷史上,這種反覆不斷出現,通往西域的道路曾經3次中斷又3次暢通,史稱“三通三絕”。西漢武帝時期北伐匈奴,算是較好地解決了匈奴的問題。

  那麼,解決了匈奴的問題,是不是就等於解決了西域的問題呢?這可未必。北方草原不利於農耕民族駐守,那麼大的地盤自己占不下來,就算趕跑了上面的主人,也終究會有其他人崛起。匈奴之後,鮮卑、羌等民族層出不窮,繼續阻斷絲綢之路。

  當時的東漢政府為了保持這條黃金商道的暢通,每年的花費高得驚人,基本上就是將整個東漢政府的收入都投向了這個無底洞。所以撐到後來,不僅是西域,連靠近中原的涼州等地,都有無數的士大夫跳出來嚷嚷著放棄。東漢朝廷為此進行了無數次討論,最終的結果是:不放棄,但咱也不再燒錢了,任其自生自滅。

  至於東漢末以來連年混戰,連中原都顧不上了,誰還能顧得上西域?直到後來晉朝統一,但緊跟著又是五胡亂華、南北朝對峙——簡單來說,從漢靈帝時期寵信宦官開始一直到隋文帝一統天下,這段時間之內西域基本跟中原的王朝扯不上太多關係,反而跟突厥、吐蕃等少數民族政權走得很近。這也非常好理解,可能全國只有幾千人的西域小國,一般來說是沒有自主選擇權利的。

  自隋文帝楊堅一統中原以來,經歷了300多年戰亂的中原大地總算迎來了另一個強盛的王朝。隋文帝雄才大略,自然不會再放棄對西域的開拓。隋文帝之後,隋煬帝楊廣繼位。楊廣此人在歷史上一貫是以昏君的面目出現——當然,歷史上還沒有一個皇帝能像他這樣將自家的江山敗得這麼快、這麼慘。畢竟其他的王朝覆滅往往是幾代十幾代不爭氣積重難返,隋朝則是10年前還是太平盛世,10年後忽然就天下大亂、群雄逐鹿,隋煬帝楊廣“功不可沒”。

  不過再壞的人也有優點,楊廣畢竟還是辦了幾件好事,比如正式確立了科舉制度、修通了南北大運河,還有就是收回了西域。

  隋大業五年,也就是公元609年,隋煬帝楊廣帶大軍西至張掖(今甘肅),會見高昌王鞠伯雅及伊吾吐屯設。當時楊廣大軍前後綿延數十里,震懾西域諸國。西域27國首領共同朝見楊廣,表達了自己的恭順與歸降。

  與此同時,隋朝還逐步在絲綢之路地域設置郡縣州府,將漢以來西域36國的屬國關係進一步發展為內屬行政關係,直接行使主權。如隋朝首先在西域南道和吐谷渾故地(連接南道的青海路)建置鄯善郡、且末郡、河源郡、西海郡,之後又繼續在絲路北道行使行政權,命大將蔣世雄築伊吾城,企圖漸次推廣。但因隋末大亂,這項戰略未能繼續實施。

  唐朝自建立以來,基本上全盤繼承了隋朝的政治制度,同時也繼承了隋朝與西域的這種關係,並在隋朝的基礎上繼續推行這項宏大的西北政策,力圖在整個西域行使主權,從而使絲綢之路的建設和絲路貿易的發展由於國家的干預推動,達到繁榮的頂點。

  然而,這段時期,經營絲綢之路的不僅僅只有中原王朝。西突厥自隋朝末年已然崛起,“東起金山、西至海,自玉門關以西諸國皆從屬之”。統葉護可汗時,其疆域已擴展到整個河中地區,甚至阿姆河以南。也就是說,自玉門關以西,絲綢之路的所有道路均已被它控制,所有的綠洲城邦國家都是它的屬國。

  但是作為草原遊牧民族的國家,它既不是絲路貿易的商品產地國,又不是貿易的集散地。它僅僅是通過“切稅商胡”,“督其征賦”,榨取綠洲國家和貿易商隊的財富來養活自己。因此它在絲路貿易中的中介地位在某些方面是消極的。西突厥企圖以武力控制絲路貿易也是不現實的,最終遭到中國、波斯和西域、中亞綠洲諸國的反對也是必然的。

  貞觀十四年(640年)八月,唐朝在高昌設西州,同年九月置安西都護府於交河城,第一任都護是喬師望。喬師望死後,由著名的郭孝恪接任。初時兵力僅千人,主管唐朝在西域的前進基地伊、西、庭州軍事。顯然,安西都護府的設置目的和北庭都護府一樣,都是針對西突厥的。它為唐朝大規模、有計劃地進軍西域、中亞,經營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