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農業發展,使更多勞動者從事手工業成為可能。唐前期,手工業大多由官府控制,但這種局面很快被手工業的發展所衝破,大量的私人作坊出現。唐代手工業的分布很廣,出現了許多手工業中心。除長安、洛陽外,許多城市出現了代表性的手工業。如成都的造紙、紡織、製鹽,定州(河北定縣)的絲織業,邢州(河北邢台)的瓷器業,易州(河北易縣)的制墨,登州(山東蓬萊)的造船業等。

  在農業、手工業迅速發展的基礎上,加上國家的統一,唐代商業發展得很快。表現在商品增多,商業城市大批形成。

  當時的商品種類很多,糧食、鹽、酒、茶、糧、藥、紡織品、金銀製品與許多生活用具都有供應,其價格也較穩而低。貞觀時,“斗米三四錢”(《貞觀政要》)。開元年間,“米斗十三文,青、齊谷斗至五文,自後天下無貴物。兩京米不過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匹二百一十文”(《通典》)。

  商業城市也大批出現,西北有蘭州、涼州,西南有成都、桂林,長江流域有潭州、荊州、江陵,沿海有登州、揚州、杭州,南方有交州、廣州,黃河流域有長安、洛陽、開封、太原、定州等。在這些商業城市中,有專門的市,有管理市場的市令與市丞、市佐等官吏。還有專門的開市收市制度:“凡市嘗以午時擊鼓三百下,商人始入市。日入前七刻擊鉦(鑼)三百下而散市”(《冊府元龜》)。凡上市之物,皆有市官檢查,分精、次、粗3等,並檢查量具衡具。如果發現以次充好、弄虛作假,貨物就會被沒收。

  從以上情況可見,唐前期的經濟是十分繁榮的。由於這時期經濟的高度發展,使我國的封建社會前進了一大步,也給唐代文化、科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第四節萬國來朝天可汗

  唐朝的對外交通很發達,當時,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北路到葉尼塞、鄂畢兩河上游,往西達額爾齊斯河流域以西地區。西路經河西走廊,出敦煌的玉門關西行,經今新疆境內有3條路可通中亞、西亞、巴基斯坦和印度,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西南路經西川到吐蕃,可達尼泊爾和印度,或經南詔、緬甸到印度。往東經河北、遼東可到朝鮮半島。

  海路交通方面,去日本有3條路:一是由登州(山東蓬萊)出發,渡渤海沿遼東半島東岸和朝鮮半島西岸到日本;二是由楚州(江蘇淮安)出淮河口沿山東半島北上,東渡黃海經朝鮮半島到日本;三是由揚州或明州出海,橫渡東海直駛日本。

  到南亞諸國的海路,從廣州經越南海岸,在馬來半島南端過馬六甲海峽到蘇門答臘,由此分別到印度尼西亞的爪哇、斯里蘭卡和印度。到西亞的海路,主要是從廣州出發,經東南亞越印度洋、阿拉伯海至波斯灣沿岸。

  在唐代,還初步開闢了到埃及和東非的海上交通。這些交通線,由於沿線的出土文物和沉船打撈而不斷得到證實。以上事實說明,唐朝時期的中國是亞非各國進行經濟、文化交流的一個中心。

  唐朝時期,中國和日本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達到空前繁榮的時期。這時日本社會正處在奴隸制瓦解、封建制確立和鞏固的階段,對唐朝的昌盛極為讚賞,因此向唐朝派遣的使者、留學生和學問僧數量很多。

  貞觀五年(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學生和學問僧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開成三年(838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13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3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團一般不超過200人,從8世紀初起,人數大增,如公元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3次遣唐使,人數均在550人以上。

  1970年,在西安發現的日本銀幣,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帶來的。日本奈良東大寺內正倉院所存放的唐代樂器、屏風、銅鏡、大刀等珍貴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帶回去的。

  為了吸收中國的文化成果,日本選派了不少留學生來唐學習,他們被分配到長安國子監學習各種專門知識。如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長期留居中國,擅長詩文,在唐歷任光祿大夫、秘書監等職。他與著名詩人李白、王維等人有著深厚的友情,常作詩相酬贈。日本留學生回國以後,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日本來中國學習的學問僧共約90餘人,其中最著名的是空海。他於貞元二十年(804年)來中國,在長安青龍寺向惠果學密宗,回國時帶回180多部佛經,在日本建立了密宗。他還對中國的文學和文字有深刻的研究,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僧人也不斷東渡日本,溝通中日兩國的文化,其中貢獻最大的是鑒真和尚。鑒真,姓淳于,揚州人。他對律宗有很深的研究,在揚州大明寺講律傳戒。他應日本聖武天皇的約請東渡日本,經過6次努力,歷盡艱險,雙目失明,終於在天寶十三載(754年)攜弟子到達日本,時已年近七旬。鑒真把律宗傳到日本,同時還把佛寺建築、雕塑、繪畫等藝術傳授給日本。日本現存的唐招提寺,就是鑒真及其弟子所建,它對日本建築有重要的影響。鑒真精通醫學,尤精本草,他雖雙目失明,但能以鼻嗅分辨各種藥物,對日本醫藥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章節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