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頁

投票推薦 加入書籤 小說報錯

  袁崇煥白了他一眼,心裡說:你這不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嗎?又聽到他說什麼努爾哈赤的軍隊有三十萬大軍,就更生氣地說:“三十萬大軍就真的有三十萬了?這叫做虛張聲勢懂不懂?”

  “那依大人的意思是……”

  袁崇煥冷笑一聲道:“哪裡有三十萬軍馬,至多不超過十三萬,儘管他們的鐵騎厲害,可是我們手中也有紅衣大炮,再加上這城池易守難攻,我們還是有戰勝的機會。更何況我們已經沒有退路了,這寧遠是大明王朝的北方門戶,在我們身後,就是山海關,緊接著就是北京城,如果寧遠失守,北京城就危險了……”說到這裡,他突然話鋒一轉,非常堅定地說出了八個字——人在城在,義當死守!

  勸降書念過了,之後就開始真正的較量了。正所謂先禮後兵嘛,努爾哈赤帶領著他的騎兵每日就守在寧遠城外,他希望的是,能夠在短時間之內拿下這座城池。戰爭這東西,並不是簡簡單單地比武,它涉及到太多的因素,眼前努爾哈赤面臨的問題就是,自己的糧草還有多少、將領們的士氣還剩下多少。

  相反,袁崇煥一方就沒有這樣的擔憂,寧遠這一座城池之中的糧草絕對夠分量,百姓們的支持也讓官兵們士氣大振。於是乎,兩軍對壘,就只能這樣一直拼殺著,誰也不肯退後一步。

  如果沒有那高科技的產物,或許雙方還能多僵持一段日子,可是寧遠城裡早就已經擺好了紅衣大炮,在那裡候著努爾哈赤呢。這炮聲一響,官兵們還在控制範圍之內,可是馬卻被驚了,動作大的都能將騎兵從馬上顛簸下去。就這樣,努爾哈赤只好撤兵回到了遼東自己的地盤上。這是明朝和後金交戰以來,第一次大獲全勝,雖然不說到底消滅了對方多少兵力,單單從結果來看,明朝勝了。

  半年之後,努爾哈赤過世了,但是大明王朝和後金之間的爭鬥卻遠遠沒有結束,因為在努爾哈赤之後,大明王朝的真正對手登場了,這個人就是皇太極。

  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接過了後金的王位,不過在這個時候,皇太極並沒有像一個毛頭小子一樣匆忙上陣,他反而死守著自己後金的領土,建立了大清國。而明朝這邊的袁崇煥卻坐不住了,他認為,以現在明朝的狀況,並不適合和大清開戰。原因非常簡單,就是明朝內部出了闖王李自成。可是袁崇煥剛剛提出要“議和”,就遭到滿朝文武的激烈反對。

  在前文中,我們說到過,明朝有祖訓,不議和,很多大臣也以這個為傲,甚至有人在這個時候站出來說,袁崇煥你背叛了大明王朝!在這種非議之下,袁崇煥被迫辭職,但是短時間之內,又重新回來了,並且與皇太極開始和談,用以拖延時間。

  皇太極對和談似乎很有興趣,就問袁崇煥,議和都有什麼條件。

  袁崇煥也很直接地說,要皇太極先除去帝號,恢復稱“汗”。皇太極居然答允,但要求明朝皇帝賜一顆印給他,表示正式承認他“汗”的地位。

  其實在這段時間裡,皇太極一心想要和明朝議和,因為他清楚地知道,以大清現在的實力,不足以和明朝抗衡,根據史料記載,他曾經給崇禎皇帝寫過一封信:“滿洲國汗謹奏大明國皇帝,小國起兵,原非自不知足,希圖大位,而起此念也。只因邊官作踐太甚,小國惱恨,又不得上達……今欲將惱恨備悉上聞,又恐以為小國不解舊怨,因而生疑,所以不敢詳陳也。小國下情,皇上若欲垂聽,差一好人來,俾小國盡為申奏。若謂業已講和,何必又提惱恨,惟任皇帝之命而已。夫小國之人,和好告成時,得些財物,打獵放鷹,便是快樂處。謹奏。”

  通過這封信,我們不難看出,當時的皇太極態度非常謙卑,口吻上也全是請求之意,然而,崇禎皇帝根本就不把皇太極放在心上,堅持不承認“大清”這個政權。我們都知道,崇禎皇帝是個非常敏感但是卻又剛愎自用的人,在這一點上,他看錯了形勢。

  崇禎二年,受夠了崇禎皇帝冷落的皇太極,終於忍不住親自帶了十萬兵馬,準備攻打明朝,不過他知道在明朝的東路,有袁崇煥在把守,不易通過。沒關係,東路走不了,就繞路走,於是,清軍越叄河,略順義,至通州,渡河,進軍牧馬廠,兵勢如風,攻向北京。

  袁崇煥得到消息後,在兩日兩夜急行軍三百餘里,趕到了廣渠門外,根據史料記載,兩軍交戰長達八小時之久,袁崇煥擊敗了清軍。原本,在這場戰役之中,皇太極處於劣勢,想想看,十萬大軍,激戰八小時之後還能有多少剩餘部隊?可是在這緊要關頭,崇禎皇帝卻突然下令,將袁崇煥關至大牢。在幾個月後,袁崇煥被凌遲處死。

  【內憂外患——兩手都要抓卻怎麼也抓不住】

  闖王李自成,在中國歷史上,被賦予了神一樣的色彩,他是農民起義中的傑出代表,甚至有人把李自成和明太祖朱元璋放在同一位置上,這卻是有失偏頗的。

  闖王進京之後,雖然沒有動老百姓一粒糧食,但是做的也都是打家劫舍的勾當,說好聽一些叫做劫富濟貧(當然啦,濟貧與否也有待考證),但是他攻打北京的初衷是什麼?

  據清初史家吳芟記載:“李(自成)欲割西北一帶,敕命封王,並犒軍銀百萬,退守河南。受封后,願為朝廷內遏群賊,外製遼瀋,但不奉召人覲。”清初李長祥《天問閣集》的記載大同小異。聯繫到李自成曾說:“陝,吾之故鄉也。富貴必歸故鄉,即十燕未足易一西安!”

章節目錄